首页期刊导航|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园林
园林

毛炎

月刊

1000-0283

garden899@163.com

021-54353667

200232

上海市龙吴路899号

园林/Journal Garden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宣传、普及、推广、交流园林绿化知识,为园林绿化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的科普期刊。十几年来,《园林》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发行量稳定在每期3万余份,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发行量每年呈上升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的中国古道研究进展

    杜煜瑶申亚梅陶一舟田庆伟...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中国古道研究的主要内容、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可以为中国合理规划和管理古道资源、促进中国古道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2000-2022年中国古道研究的1 631篇相关文献进行了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古道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作者和研究机构较多,但是相互之间合作较少、研究内容较为分散;(3)研究主要围绕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区域性保护体系构建、传统村落活化发展、旅游建设与管理等主题展开,茶马古道、丝绸古道、潇贺古道是该研究领域关注度较高的研究对象;(4)研究整体呈现出从"点"式保护到"面"式综合管理、从理论导向研究到案例导向实践、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到乡村旅游建设管理的研究趋势.基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古道价值评估理论体系、古道线路网络与区域旅游圈构建等研究主题可能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同时相关研究机构、研究作者还需根据自身优势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研究的深度广度拓展.

    中国古道可视化分析CiteSpaceVOSviewer

    国内圩田景观研究综述

    温佳宁钱静王天昱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圩田是在低洼地区通过围筑堤坝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土地利用形式,在漫长的农田开垦与水利建设历史中形成了圩田景观,具备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态、文化等多重研究价值.目前,城市化扩张使圩田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成为重要问题,需首先在研究层面针对圩田景观进行整合与深入探究.研究回顾了国内圩田景观的研究发展历程,分为早期萌芽、初步探索和体系化发展三个研究阶段,并运用文献计量和总结法重点对现阶段圩田景观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现阶段圩田景观的关注度持续提升,研究领域呈现以风景园林为中心、多学科参与的特点,主要内容包含圩田景观的历史成因、形态特征等理论研究与具体案例的实践成果两方面,研究对象在时空上分别涵盖了国内不同平原低地的传统与现代圩田景观,研究方法从定性的文献资料解读向各类定量化技术手段转变.总体而言,国内圩田景观的研究仍在完善和进一步探索中,存在一定的理论空白和实践规划方面的挑战,基于此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圩田圩田景观乡土景观综述

    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社会学视角下的老旧社区边界空间微更新实践与探索

    杨艺红董一瑾陆熹周一文...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内部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边界作为一类重要结构性要素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多方关注.然而在当前国内普遍开展的社区更新工作中,边界因素仅被简单抽象为不可调整的物质性围墙,致使大量由消极边界因素引起的空间结构性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社区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视角介入社区更新的过程性评价,同时结合在社区边界所开展的相关实践,以多视角对目标区域的社会空间构成元素在不同规模、不同强度的重构活动中所受到的"作用力"产生的变化做出判断,审视社会诉求,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好地为社区空间构建稳定的环境秩序,激发人与空间结构性的互动效应,为老旧社区边界空间微更新的可持续模式提供实践经验.

    风景园林社区微更新边界社会学公众参与

    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及降温效应评估

    宋加颖孟丹冯鹏刘勇洪...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和热环境,对其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为基准稍作调整作为研究区,选取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共4期资源三号遥感影像数据,以及Google Earth Engine(GEE)中4年6月1日-9月30日的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面向对象分类、地表温度反演、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时期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以及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1)2016-2022年,研究区蓝空间的面积占比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逐渐增加,绿空间的面积占比先减少后增加;(2)2016-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中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分布越来越均衡;(3)2016-2022年间,地表温度均值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变化,蓝空间的地表温度最低,其次是绿空间,蓝空间和绿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温的作用;(4)提高聚集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割裂程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提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总体而言,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建设使得蓝绿空间面积增加,景观格局分布更加均衡,蓝绿空间的降温效果较为明显.

    城市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热环境北京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区域降温效应

    基于多源数据的义乌市绿道网络构建方法研究

    陈子璇陈楚文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绿道网络构建方法大多是以绿道的适宜性分析为规划基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更好地满足绿道使用的实际需求,提高绿道的使用率,以义乌市为例,首先基于多源数据选取自然生态、生活需求和绿道特征三方面因素构建绿道网络适宜性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成本连通性工具初步构建基于适宜性评价的绿道网络线路,接着引入两步路游憩轨迹数据进行热点检测及人工矫正绿道网络线路,同时将轨迹数据识别出的停留点进行网络分析,最终得到更具科学性的省级、市级、社区级三级绿道网络分级布局和驿站规划,满足了居民游憩和通勤需求.研究旨在通过多源数据量化分析构建城市绿道网络,以期对相关规划提供指导.

    绿道网络多源数据适宜性指标体系游憩轨迹热点检测义乌市

    重庆传统风貌区街巷空间品质测度研究

    李运星刘家琳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推进,重庆传统风貌区逐渐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然而当下更新现状缺乏量化评价和精细管控.街巷作为传统风貌区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是衡量空间品质的重要切入点.选取重庆传统风貌区共149个样点,采用街道空间品质测度方法,基于街景图像量化空间客观特征和主观感知评价,并将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重庆传统风貌区的围合感营造较好;更新改造可以大幅度提升通透性、整洁协调度和意象化.得到显著影响主观感知评价的空间客观因素有:界面密度、宽高比、绿视率、天空开阔度、围合度、传统风貌建筑、原生树木、文物及历史建筑、色彩饱和度、色彩明度、业态数量以及改造强度.研究旨在通过空间客观特征的优化来提升主观感知,从而实现街巷空间品质的优化.

    传统风貌区街巷空间品质测度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重庆城市更新

    基于城湖关系的昆明翠湖景观演变研究

    杨奥魏雯谢梓豪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翠湖是昆明市沧桑变化的缩影,其形成过程漫长而曲折.采用历史资料推演法和历史地图解译法,按照元代以前、元代、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线,通过推演、复原出近千年来翠湖文化景观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1)昆明—翠湖的城湖关系在历史上呈现出"相邻、相隔、相融"的空间特征,翠湖相应完成了"临城水湾"—"城郊水湾"—"城市内湖"的转变;(2)明代以来城湖空间的相融促使城湖关系演变为"命运共同体",并使得人与自然在翠湖产生了持续的相互发展状态,这一阶段是翠湖文化景观建设史的重要开端;(3)翠湖及其周边的城市用地可归类为衙署园林,其文化景观自清代起发展迅速,呈现出"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的转变,并融合为文化、公共景观、城市生活空间的复合体.研究结果可为翠湖片区景观的保护更新、昆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规划与城市更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历史图像文化景观演变翠湖城市发展

    基于视听结合的徽州园林声景优化研究——以檀干园为例

    王珺严敏徐嘉雯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园林经历了千年兴衰,如今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檀干园作为当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徽州古典园林之一,对其声景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视听结合出发,以声级、声源、声景感知三个方面构建声景评价体系,并以图像语义分割为支撑,从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三个维度筛选出8项视觉指标构建视觉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檀干园声景评价与视觉评价的关联性分析,总结檀干园的声景现状特征.研究表明,秉承徽派建筑风格是檀干园的基本特色,依山迎水的布局形成了其以自然声为主的宜人听境,而紧临城市道路的交通现状使园林声景体验受交通噪声干扰,同时人工设备的不合理设置产生的突兀声源,也严重降低了园林入口的视听体验.因此,根据檀干园的声景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徽派风格、巧设隔声墙体、强化视觉层次、优化入口视听环境、提升维护水平等5点优化策略,以期能为徽州园林声景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徽州园林声景语义分割视听结合优化研究感知评价

    明清古籍及诗画中的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分析

    贾虎董青云吴瑾沈琳...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发展脉络,为更好地探索茶花未来的创新性应用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从搜集检索到的明清时期描写茶花的古籍、275诗首词曲赋以及部分绘画作品来看,明清时期的茶花品种多达百余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应用的植物素材;在园林具体应用方面,茶花在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应用频次更高、形式更为丰富,并出现了茶花专类园的雏形;在配植植物方面,茶花与梅花、水仙、竹子的配植依然盛行,并逐渐发展出茶花与玉兰、牡丹、柏树等植物的配置模式.

    明清时期茶花诗词绘画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