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运城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运城学院学报
运城学院学报

李安纲

双月刊

1008-8008

2090304@163.com

0359-2090304

044000

山西省运城市河东东街333号

运城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1983年由全国著名演讲艺术家景克宁教授创办。辟有《河东文化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太宗实施军礼之择从:以讲武礼和大射礼为例

    吕学良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战争中身先士卒立有赫赫军功。为确保战争获得胜利,他非常重视并多次实施具有军事属性的军礼。笔者梳理史料,统计发现太宗朝举行讲武礼一次,大射礼七次,两者同属军礼举行次数差异较大,对军礼的实施偏好鲜明。唐太宗轻视讲武礼而重视大射礼的原因,应是由唐朝面临的政治局势、太宗个人因素及两种礼仪自身属性差异三者综合造成。

    唐太宗讲武礼大射礼择从

    国家正祀与地方传统:明清时期鲁西驱蝗神信仰的历史考察

    胡梦飞甄思辰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鲁西地区蝗灾频发,因而八蜡、刘猛将军等驱蝗神信仰极为盛行。虽然八蜡和刘猛将军同属驱蝗神,但二者在信仰范围和传播程度上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明中后期以来,鲁西各地的八蜡神庙一再得以修葺,历久不衰。虽然刘猛将军在清代雍正年间被列入祀典,但由于其祭祀历史短暂,在民间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其庙宇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少州县是八蜡庙、刘猛将军庙并立,或直接在八蜡庙中添设刘猛将军牌位。相较八蜡信仰,刘猛将军的官方色彩更为浓厚。通过对鲁西地区驱蝗神信仰的考察,可以看出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围绕信仰而展开的互动与博弈。

    明清鲁西驱蝗神信仰地方社会

    清末民国外交期刊的出版缘起、基本样态及其价值

    孙阳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国,在民族危机的刺激、研究团体的成立以及官方的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共创办外交期刊27 种。通过对它们的创刊时间、出版地点、编辑出版单位和出版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期刊在创刊时间和地点上分布不均衡,在创办主体和出版周期上呈现多样性。清末民国外交期刊的创办,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展现了近代爱国学人的救亡情怀,向国民传播和普及了外交知识,而且还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

    清末民国外交期刊出版缘起出版价值

    中华后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潘先伟吴云霞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土文化与后土崇拜在中国已经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轩辕黄帝设立扫地坛祭祀到明清北京地坛祭祀,历代帝王代表国家权威对后土祠进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康、维护社会的稳定。汾阴脽上后土祭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码,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后土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与价值意义,后土文化的研究现状及传承发展,期望在新的时代,后土文化能够得到全面挖掘、继承、发展和现代传播,让后土文化精神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起融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之中。

    后土文化传承发展当代话语

    柳宗元史传价值再认识

    赵福璇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宗元的史传不仅有文学价值,还具备史学价值。柳宗元的史传具有史料学价值,其史传记载正史未载或忽略的内容,可补正史之阙。柳宗元的史传亦可印证中唐史学的发展状况,柳宗元的史传蕴含着浓厚的史学批评意识,涉及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以及如何看待历史事实以及历史变化动因等重要问题。柳宗元的历史文学成就也很显著,在史事整理上,他坚持实录理念,在史事的选取和整理做到言简意赅;在叙事艺术上,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对比等文学手法塑造传主形象,人物塑造风格朴素自然。

    柳宗元史传史料学史学批评历史文学

    河东南路金墓所见戏曲图像研究

    郭晓宇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东南路是金朝设立的路级行政区,在这一区域发现了许多金代的仿木结构砖室墓,众多墓葬内设有戏曲题材的壁面装饰和随葬器物。对这些戏曲题材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了解当时的丧葬观念以及社会风俗提供重要的实证参考。以河东南路地区46 座金墓中的 107 幅戏曲图像为依托,分类探讨社火、伎乐歌舞、杂剧三大类戏曲图像的特征与内涵,同时联系传世文献对宋金戏曲的相关记载,以期探究时人选择、设置戏曲题材图像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些图像与当时的丧葬风俗的联系。

    河东南路地区戏曲图像河东戏剧丧葬习俗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本色观

    邓琪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自我""印象"等中西文论观念巧妙结合,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在承续中国古代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西方文论中对于文学和批评的现代认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批评体系。这为当下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文艺理论体系提供了范例。

    李健吾文学批评观本色

    论古代山西词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

    姚亚男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山西词是中国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词坛起步较早,自晚唐五代词体完成由齐言体向长短句的转变之后,山西词便进入了发展阶段。其中宋代与明代是山西词坛较为沉寂的两个时期,金元时期与清代的词坛相对繁盛。金元时期的山西词人群体是当时创作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地域性词人群体。清代的山西词亦极为兴盛,词人词作数量众多,凡前代所出现题材与风格在这一时期都有所呈现,体现出集大成的特色。

    山西古代金元清代

    叙事学视域下的代言诗研究

    罗颖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言诗是古典诗歌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诗歌类型,目前多集中于代言诗的心理机制和艺术特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代言诗叙事性特点的关注。在代言诗中,诗人戴上面具、替人言说同叙事学中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颇为相似。除此之外,代言诗还具有感事色彩,因为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设身处地,所以常常借助片段场景来叙事,又因为代人而作的身份转换,所以诗中也有存在视角转换的现象。总之,将代言诗放置在叙事学视域之下考察,有益于加深对代言诗的理解。

    叙事学代言诗抒情

    李劼人小说创作中的婚俗文化

    姚建爱薛文礼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李劼人小说创作中的婚俗事象为研究对象,旨在反映四川地区社会变动下的婚俗面貌以及变革痕迹,从而反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状况。通过婚俗文化研究来回溯历史,探寻婚俗背后潜在的人伦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正视当下时代的社会礼仪风俗,有利于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

    李劼人婚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