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运城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运城学院学报
运城学院学报

李安纲

双月刊

1008-8008

2090304@163.com

0359-2090304

044000

山西省运城市河东东街333号

运城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1983年由全国著名演讲艺术家景克宁教授创办。辟有《河东文化研究》、《基础教育研究》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动态fsQCA的组态分析

    刘中艳罗嘉琳黄盼熊星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系统测度 2010-2020 年期间我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港、澳、台)的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fsQCA方法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商务业、信息业、金融业、科研业5 个条件变量对制造业GTFP的协同联动作用,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GTFP的作用机制以及驱动路径。结果表明:制造业GTFP受多个条件变量的共同影响,单个条件变量中不存在影响制造业GTFP的必要条件。高水平制造业GTFP是多个条件组合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制造业GTFP存在信息业驱动型、物流业驱动型、金融业驱动型三种驱动路径。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uper-SBM模型动态fsQCA组态分析

    山西省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邓椿张恬缘董洁芳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4-2021 年山西省11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各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指数看,晋北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晋中地区各市综合评价指数稳步增长,太原市最高。晋南地区各市综合评价指数上升速率差异较大,运城市最高。(2)两两系统耦合分析,数字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在 11个市中相对较低,尤其是阳泉市在2014-2021 年间协调性较差。(3)三个系统的耦合度逐年提升,以太原市的协调度最佳。基于此,建议加快物流网络构建、推进物流数字化发展及加强各市协同发展。

    数字物流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山西省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运城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

    郭月波吕亚萍孙维峰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了运城市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结果发现,2014 年,运城市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并一直保持到2023 年。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内部并未有明显的产业升级现象出现,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比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占比有所提高。运城市产业结构具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不高三个特征。运城市要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运城市整体的产业集聚程度;大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业;继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

    蒲松龄的关帝信仰书写——以碑刻为中心

    杨宇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帝信仰书写在蒲松龄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除《聊斋志异》外,这也存在于蒲氏创作的碑刻铭文中,主要是在《关帝庙碑记》《北沈马庄募修白衣阁、关帝庙疏》《和尚起禅募神供疏》《代葛千总募修关帝庙序》《关帝祠》等五篇碑文中。通过梳理蒲氏对关帝信仰的书写,可以发现这些碑刻不但记述了蒲氏对关帝信仰及神灵崇拜的种种思考,而且载录了一些以修庙为主的具体的信仰实践活动。这种书写呈现出五大特点:盛赞关帝,称呼多样;留心差异,因人而论;以人为本,关爱民众;融合佛道,多元共存;混同历史,沟通人神。蒲氏这种关帝信仰书写具有三重意义:对蒲氏本人来说,撰写碑文是其进行信仰实践的一种方式;对清初的关帝信仰来说,蒲氏的碑文以淄川地区为例揭露了其在基层社会的运作机制;对后世读者及研究者来说,这些碑刻是进一步理解蒲松龄及其时代的一把钥匙。

    蒲松龄关帝信仰碑刻

    文中子乐教思想述论

    张小雨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子王通生于魏晋南北朝乱世末期,由于亲眼目睹政治混乱、兵戈四起带给百姓的灾难,他逐渐孕育出以天下为己任、身体力行传承古代礼乐教化的文化意识。首先,他从理论上界定了乐教的本质,认为乐是对于圣王之德的一种象征与描绘;其次,他指出乐教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礼乐将其蕴含的道德精神,以一种具体可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感动聆听者,使之浸润在道德之善、艺术之美中而受到诱导,最终影响其内心世界与外在言行;最后,他通过点评历代礼乐教化、教育弟子、参与政治等实践,试图在隋初重建礼乐。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其愿景,但王通乐教思想仍有不可磨灭、值得研究的现代价值。

    王通文中子《中说》儒家乐教礼乐教化

    论《古文渊鉴》对柳宗元文章的编选与批评

    梁观飞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文渊鉴》选柳宗元助风教、有功用之文,选文较为多样、态度比较宽容。《古文渊鉴》继承韩柳并称传统,以韩愈为唐文革新领袖,认为柳宗元足与韩愈抗衡,柳文在一些方面超过了韩愈。《古文渊鉴》批评柳宗元文章秉持儒家文学观念,以儒家经术来评点、阐释柳文。康熙君臣认为柳宗元文章的思想内容符合儒家的义理、经术,有雄深壮丽、典雅醇正的风格,具备高深娴熟的文法、技法。《古文渊鉴》择选和批评柳文为了树立文章典范、变革文章风尚、宣扬儒家义理,其编选柳文的理念影响了后来的官方文章选本。

    《古文渊鉴》柳宗元文章编选文学批评

    《苔丝》中的俄诺玛诺斯马车意象

    陈珍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苔丝》中,哈代巧妙运用神话意象进行悲剧叙事,象征暴力、凶杀和死亡的俄诺马诺斯马车意象以梦为依托出现三次,预示女主人公苔丝悲剧"开始—发展—高潮"的三个关键节点,神话母题中的马车意象与现实小说中的悲剧节奏相呼应,艺术建构了苔丝跌宕起伏的人生悲剧。

    《苔丝》俄诺马诺斯马车意象悲剧预示原型分析

    物候诗学视野下的唐代七夕诗观照

    何宇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候诗学所包含的"四时流行""诗人在场""当时当地"等内涵,为唐代七夕诗研究增加了新视角,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唐前七夕诗以吟咏"牛女"离怨情为主,诗中的物候元素趋同,衬托了七夕诗的悲离情绪;唐代七夕诗中的物候书写呈现出细致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节俗与物候的交织描写为神话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的七夕诗增加了节日欢庆的现实感,同时诗中节日庆祝和物候感知的双重描写还突破了"悲秋"文学传统,产生了"迎秋""享秋"的新情感。

    汉魏六朝唐代七夕诗物候诗学悲秋

    《中国音韵学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法

    曹梦李建校
    55-6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传统的音韵学既有从时间维度探讨语音演变历史的研究,也有从空间维度观察汉语方言差异的研究,但是都没有意识到汉语方言差异是语言变化不平衡性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及其所蕴含的时间因素。高本汉第一次用历史语言学的科学视野观察汉语"活"的方言,把汉语语音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结合起来,对中国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音韵学研究》历史比较法时间向度空间向度

    二仙神庙祭祀演剧中的仪式性戏剧

    丁雅琳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仙指"乐氏二女",是上党(晋东南)地区特有的地方女性神灵。二仙神庙祭祀演剧指以祭祀二仙为目的的戏剧活动,它包括仪式性戏剧和文艺性戏剧。在祭祀活动的文献资料和庙内现存碑刻中,梳理出诸多关于仪式性戏剧的散见记载,印证了戏剧发展的阶段性流动形态。通过文献爬梳和碑刻整理,结合田野调查以及上党地区仪式性戏剧的相关资料,得以窥见历史上二仙神庙祭祀演剧中的仪式性戏剧形态:社赛型与坛醮型。

    祭祀演剧仪式性戏剧泛戏剧形态二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