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之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之友
语文教学之友

许振东

月刊

1003-3963

ywjxzy@163.com

0316-2195098

065000

北京399信箱

语文教学之友/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1月,面向中等学校以上教师及教研机构研究人员,遵循服务于语文教学的办刊宗旨,着力研讨语文教学方法,推广语文教改成果,介绍语文教学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施策略——以"飨"及其相关字为例

    程少峰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鸿门宴》中的"飨"字作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辞书及相关资料,分别从字形、构意、词源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这是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汉字汉语专题"研究的一个尝试,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统编版语文教材语言建构与运用"飨"

    语言文字视角下"五谷"的文化内涵

    张亚南
    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谷"代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丰富成果,也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通过对文献中"五谷"含义的系统梳理,认为解释为黍、稷、麦、菽、稻最合理.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五谷"文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谷

    返璞归真,原味课堂也精彩

    谭金芸王国文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课件制作上花费大量心思,在丰富课堂表现力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课件体积过度膨胀,导致学生深入感悟的空间大大萎缩.针对此种情形,探讨朴素的原味课堂,倡导返璞归真,借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奏响"入情""入理""入境"三部曲,层层深入走进文本,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效果.

    返璞归真原味入情入理入境

    生命观下高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缑洁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转化的重要时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宗旨,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通过语文教学实践,站在生命观视域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促使其健康成长.

    高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生命观渗透

    征稿启事

    14,封4页

    微项目式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

    吴丹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素养本位"的理念推动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微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其本质与新课标契合.在课堂中尝试微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微项目式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风景的观看之道——重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郭昆仑遆广凯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都的秋》是学生打开郁达夫文学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把钥匙的作用却一直隐而不显.郁达夫对于悲和喜的认知、对于南方和北方深层意义上的阐释,都超出基于表面修辞上的情感再现,引发师生关注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意义.由郁达夫日记出发,我们可能会更容易发现正在看"风景"的郁达夫的另外一面.

    《故都的秋》风景悲喜北方历史现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化观照

    沈燕飞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分别出自《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中的名篇.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观和人生观的异同,寻觅到儒学文化的发展轨迹,从而促进学生了解儒家文化.

    儒家政治观价值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新证

    王以兴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歧义,而"小山"则为争论焦点.从"蛾眉"的习惯方法和该词的整体逻辑来看,"山眉说"似更为合理."金明灭"则指女主人公额头、眉间的花黄或花钿在其辗转反侧时的明灭闪烁.据此可知,这首词所写乃女主人公昼寝初醒时的慵懒情态,其缘由则在于新婚丈夫的远离.炫才自鬻或许才是作者创作该词及《菩萨蛮》组词的主要动机.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山眉昼寝炫才

    矛盾·铺陈·距离——《木兰诗》叙事张力的三重奏

    陈龙锁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木兰这一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与中国文学作品中贤良淑德、顺从奉献的传统女性形象并不完全相同.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由矛盾、铺陈和距离构成的叙事张力,为深度解读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叙事张力木兰诗矛盾铺陈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