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课内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课内外
语文课内外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语文课内外/Journal YUWEN KENEIWA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几回沉醉是昆曲——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的蕴味

    张燕菲
    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白先勇主持制作的昆曲《牡丹亭》,于2004年4月开始在世界巡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此版《牡丹亭》最大的亮点无疑使"青春",这对年轻观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本文通过青春之美,青春之韵两部分的论述,分析青春版《牡丹亭》独特的蕴味.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蕴味

    从《故都的秋》窥探郁达夫的审美取向

    余攀
    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都的秋》作为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感知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浓浓眷恋,可是难以理解为何郁达夫会如此钟爱这悲凉的故都的秋景.本文旨在通过揣摩文字,感知郁达夫对这悲凉景致的喜爱,探讨他审美取向的形成与他深受日本文化中"物哀美"和"幽玄美"息息相关.

    故都的秋审美幽玄物哀

    浅谈《论语》中的师生交往策略

    李艳丽
    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中呈现的孔子与弟子的交往关系,被历代学者视为师生关系的典范.从《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交往对话及相关语录中,可总结出适用于当代高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往的策略,主要表现为"尊师重教,信任为先""切磋琢磨,教学相长""严爱兼施,行重于言""情感共振,以美育人"等几个方面.把这些有益启示付诸教学实践,能够逐步提升师生交往的能力,促进家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论语》高中师生关系人际交往

    实施"爱"的教育,关注学生成长

    朱健红
    4页
    查看更多>>摘要:倘若我们将教师的人格力量看作是一种榜样的话,那么他们的爱心则可以被当做教育的不竭动力.陶行知曾就教师如何奉献爱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教师如何对学生倾注爱呢?下面我将结合教育实践,谈一谈相关体会.

    爱心耐心细心

    拉近距离才能一"网"情深——基于录播网课"小人物"主题单元教学的思考

    朱小云
    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语文"时代,语文的教学价值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抗疫网课背景下,"小人物"主题单元顺应社会情境,将生活与教材有机结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情境来拉进学生与录播网课的距离,从而拓宽学生居家学习的广阔天地,引导其价值观的追求,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录播网课生活情境主题单元

    于细微处精雕琢,在刻意下求自然——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语用"构建刻意训练模式

    谢利波
    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习才是语文学习的王道.听说读写,只有反复练,刻意练,广泛练,练习与指导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语用"的目的.对于语文教学,精讲多练,有效练习,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听说读写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练习语用重复广泛反馈溯源

    浅析苏轼的人格精神和文学成就

    陈绍轩
    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的散文和诗词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他学识渊博,思想通透,在入仕后对时政有自己的思考,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同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坚定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苏轼的一些作品对他的散文、诗词成就和他的人格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苏轼文学成就人格精神

    回家

    黄雅博
    9页

    "孩子"这个剧本……

    石登
    10页

    当"生活"邂逅"语文"

    王奕
    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式越发显现出不足之处,生活化教学策略逐渐被引进课堂,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因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然而,在生活化教育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文章以案例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以供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