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雷寒

月刊

2095-1485

zhyxjyts@126.com

023-68485014

400016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原刊名《医学教育探索》,是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杂志主要反映国内外最新医学教育动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医学领域内的社会、心理、伦理和法律等内容。传播医学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引导学术研究,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作者、读者遍及我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部分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lestones评价体系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阮侠徐宵寒裴丽坚易杰...
    1585-1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目前尚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各项临床胜任力的、形成性的考核评价方法。本文通过检索Milestones评价体系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背景、美国ACGME Milestones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我国里程碑评价体系的设计建立、Milestones在麻醉专业应用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Milestones评价体系在我国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有益借鉴。

    里程碑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胜任力评价

    基于CBL的TeamSTEPPS管理课程提升麻醉医师危机事件中临床胜任力的探索研究

    夏迪权翔阮侠李旭...
    1591-1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临床实际案例的多模式TeamSTEPPS课程应用于以麻醉科医师为主导的手术团队的教学效果,旨在提升团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团队合作表现,以增强临床安全保障。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将TeamSTEPPS课程与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基于8个实际临床真实案例,开展了针对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及手术室护士等跨专业人员的模拟案例培训。本研究以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前后对照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0人,对培训前后学员的理论知识及团队合作情况两方面进行了评估与反馈。采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量表评分前后的差值,若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配对t检验;学员构成资料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 培训后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培训前(76。45±8。34 vs。60。2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5,P<0。001)。学员在TeamSTEPPS团队合作认知调查问卷(TeamSTEPPS teamwork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T-TPQ)和TeamSTEPPS团队合作态度调查问卷(TeamSTEPPS teamwork attitudes questionnaire,T-TAQ)量表上的评分,培训后均高于培训前[TPQ:(156。08±15。20)vs。(149。32±15。58);TAQ:(134。59±10。71)vs。(128。47±10。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CBL的TeamSTEPPS管理课程可以增强麻醉科医师的临床理论水平,并提升他们的团队认知和合作能力,从而为提高麻醉科医师面对危机事件的临床胜任力提供帮助。

    TeamSTEPPS模拟培训问题驱动式学习团队合作

    中国不同地区儿科麻醉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分析

    张羽冠朱波
    1596-1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儿科麻醉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的现状,以及专培医师对培训过程和结果的反馈情况。方法 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基于2022年全国调查的数据,对我国39个儿科麻醉专培基地已完成专培的麻醉医师进行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将我国划分为4个区域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于多组间的计量资料及等级资料,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共回收174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155份(89。08%)。我国参加专培的医师人群主要以31~35岁的已婚女性为主,她们多为硕士学位,在专培前工作于综合性三甲医院,且注册专业为外科。在专培保障方面,东部地区的工作时长明显低于中部地区(P=0。033),而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时薪则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P=0。005)。在专培医师对专培考核和管理制度的满意度方面,西部地区在招收时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方面及结业理论考试的系统操作方面的医师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P=0。017,P=0。031)。在专培医师对专培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满意度方面,东北部地区在360度评估方面的完成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P=0。015),西部地区在保证每周1次教学活动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东北部地区(P=0。003)。此外,东北部地区在独立进行门诊工作方面的表现也明显高于中部地区(P=0。034),而西部地区在结业理论考核的难易度与专培目标的一致性方面则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P=0。046)。在专培医师自我评价方面,西部地区的临床思维评价明显高于东部地区(P=0。011)。结论 我国不同地区在专培医师保障、专培管理制度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专培医师的自我评价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此次反馈,可以促进地区间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高专培的质量,从而提升专培医师的满意度。

    专科医师儿科麻醉学规范化培训现状

    麻醉住院医师线上理论课程的授课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徐宵寒张砡阮侠谭刚...
    1603-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麻醉住院医师线上理论课程授课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住院医师的教学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了自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间参与"Miller讲堂"授课的住院医师。主要结局指标为住院医师的理论授课能力,通过每次课后向听众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并以问卷评分作为衡量授课水平的评估方法。纳入分析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住院医师的年龄、性别、年级、学历、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备课时长、二线教师的指导参与度、三线教师的指导参与度及二线教师和三线教师的授课水平。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影响住院医师授课水平的独立因素,所有统计分析均在R语言(版本:4。2。1)中进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4位麻醉住院医师,其授课能力评分为(9。34±0。34)(满分为10分)。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住院医师的年级(三年级:回归系数为0。22,95%CI为0。03~0。40,P=0。024)、学历(硕士:回归系数为0。19,95%CI为0。03~0。36,P=0。024;博士:回归系数为0。30,95%CI为0。12~0。47,P=0。002)及二线教师的授课水平(回归系数为0。97,95%CI为0。70~1。24,P<0。001)是住院医师授课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在由教师指导的、以住院医师为主讲的线上理论课程中,住院医师的年级越高、学历层次越高,以及指导教师的授课水平越高,住院医师展现出的授课能力通常也越强。

    教学能力理论授课麻醉住院医师线上教学影响因素

    AI图像识别系统用于提升住院医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培训质量的研究

    马欣伟王璇于洁张勃雯...
    1608-1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图像识别教育系统在麻醉科初学住院医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接受培训的40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AI图像识别教育系统带教)和对照组(传统带教),旨在进行神经阻滞技术的培训及考核,每组各20名。通过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临床操作实践评分、教学效果评价及教学质量评价,以评估两组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试验组住院医师的临床操作实践评分高于对照组[(4。65±0。49)vs。(3。60±0。75),P<0。001];试验组住院医师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方法掌握程度[(17。45±1。23)vs。(13。85±1。27),P<0。001]、临床操作满意度[(16。70±1。34)vs。(13。95±1。00),P<0。001]及学习积极性[(17。35±1。50)vs。(13。55±0。94),P<0。001]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教学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17。30±1。59)vs。(14。25±1。68),P<0。001],说明试验组住院医师的培训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AI图像识别教育系统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规范化培训,能够提升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规培医师的学习效果,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人工智能超声成像神经阻滞医学继续教育

    远程交互教学在超声气道管理的图像识别和学习意图上的效果评价

    田园郎珈馨张越伦于春华...
    1613-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气道管理的远程交互教学前后,图像识别能力和学习意图的差异,以从客观和主观上评价教学效果。方法 招募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工作的61名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远程交互教学进行培训,并使用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前后在客观图像识别能力和主观学习意图方面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48名麻醉医师完成了教学及评估。教学前后,麻醉医师对超声气道相关解剖结构识别的准确率从(45。98±18。57)%提高到(88。38±7。92)%,误诊率由(60。68±29。83)%降低到(8。53±4。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74,P<0。001;t=-6。00,P<0。001)。教学前后气管插管的超声识别准确率从(42。50±19。62)%提升至(66。25±2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8,P<0。001)。教学前后超声气道管理综合评估的准确率从(45。61±17。00)%显著提高到(85。80±7。69)%,误诊率则由(59。41±29。05)%显著降低至(8。46±4。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48,P<0。001;t=-6。00,P<0。001)。然而,教学后,尽管麻醉医师在临床应用情景、超声切面与体表标志、超声图像特征等方面的学习意图有所下降,但在操作方法的学习意图方面并未观察到明显变化。结论 远程交互教学有助于麻醉医师超声气道相关图像识别能力的提升,并满足特定学习需求。

    超声气道管理远程教学交互教学影响因素

    使用累积和分析法描绘学习曲线在纤支镜模拟教学中的培训探索

    张宁晨孙琛田园于春华...
    1618-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并描绘麻醉科住院医师通过纤支镜定位技能的模拟训练学习曲线,探讨无操作经验的住院医师在接受模拟训练前后技能提升的情况。方法 记录2022年3月至5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30名无纤支镜操作经验的住院医师,通过模拟器进行纤支镜定位技能的300次模拟训练学习经历。采用累积和分析法(cumulative sum analysis,CUSUM)来描绘学习曲线,旨在比较受试者培训前后在首次图像显示完成时间及完成全部6个图像所需时间上的变化,并探讨初步掌握该技能所需的操作例数。使用统计分析软件R(版本4。2。2)来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hapiro-Wilk法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服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学习曲线的拟合则通过CUSUM法完成。所有统计检验均设定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在完成首个图像显示时间方面,达到CUSUM分界次数后,有5名受试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原始数据及CUSUM曲线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中4人在分界次数前后的操作时间波动较大,导致在分界次数上差异无统计意义;另外1人则可能因为在前3~4例中的学习时间较短,导致经过培训后提升不明显。在完成全部操作时间方面,达到CUSUM分界次数后,有4名受试者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原始数据及CUSUM曲线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中3人在分界次数前后的操作时间波动较大,导致在分界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1人也同样考虑在前3~4例中的学习时间较短,导致尽管经过培训但提升不明显。结论 综合考虑完成首个图像显示所需的时间及完成全部6个图像观察所需时间的变化,在经过模拟器进行纤支镜模拟训练后,无经验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至少需进行4次操作,方可初步掌握纤支镜操作技能。

    学习曲线模拟教学纤支镜操作气道管理

    面向自助式模拟教学的麻醉诱导过程性指标设计与可行性探索

    特日格勒朱波张秀华陈绍辉...
    1625-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于自助式模拟教学系统的麻醉诱导过程性指标设计及其可行性,旨在为提高麻醉医师的自主学习和培训质量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方法 利用电子病历大数据中麻醉诱导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这3组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变异系数,设计麻醉诱导过程性指标,旨在刻画麻醉管理的质量效果。设计调查问卷,并邀请了23位主治及以上级别的麻醉医师对30组案例进行麻醉效果评价,以探讨所设计指标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未来应用。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了ANOVA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结果 根据麻醉诱导过程性指标值所在区间,划分为稳定组、较稳定组、一般稳定组、较不稳定组、不稳定组共5个组别。麻醉医师的评分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66,P<0。001),这表明综合变异系数(integra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ICV)组别对于平稳程度的刻画具有区分性。设计的指标值与麻醉医师的平均评分显著相关,二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达到0。886(P<0。05),这进一步说明了指标与麻醉医师的判断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本文设计的麻醉诱导过程性指标是评估麻醉效果稳定性的有效指标,能够应用于自助式模拟教学系统,为促进麻醉医师的培训和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麻醉医师模拟教学麻醉诱导麻醉质量变异系数

    3D打印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在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袁青夏迪崔旭蕾谭刚...
    1631-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3D打印与MR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脊柱侧弯椎管穿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提高该领域的教学效果提供新思路。方法 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选择没有脊柱超声相关经验的麻醉医师20人,于2024年3月接受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的培训。这些医师被分为两组:MR眼镜+3D打印组和3D打印组,每组各10名学员。在MR眼镜+3D打印组中,学员首先佩戴HoloLens 2眼镜学习脊柱模型,随后在3D打印的脊柱实体模型上进行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的实践。而3D打印组的学员则直接在3D打印的脊柱实体模型上进行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客观穿刺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间)及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MR眼镜+3D打印组的穿刺时间[(165。90±69。91)s]相较于3D打印组[(239。30±80。30)s]更短(t=2。18,P=0。043)。MR眼镜+3D打印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0。00%(9/10),而3D打印组的穿刺成功率为80。00%(8/10),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99)。在培训的满意度和推荐度方面,MR眼镜+3D打印组的学员分别为(4。70±0。48)和(4。80±0。42),而3D打印组的学员则分别为(4。80±0。42)和(4。90±0。32)。经统计检验,两组在满意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628),在推荐度上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60,P=0。556)。结论 3D打印与MR技术相结合,可以为初学者提供安全、可重复训练的高仿真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培训系统。该系统能够提升学员对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技术的信心,并增强培训的趣味性,提高培训效率。在脊柱超声及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技术的培训方面,这一结合展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与潜力。

    3D打印混合现实椎管内穿刺超声引导医学教育

    仿真模拟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康文英关娜方仲蓉段福建...
    1636-1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的参与者中,采用模拟器学习与不采用模拟器学习两种方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学习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接受TEE培训者的学习效果。根据是否使用模拟器培训,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使用模拟器培训组和未使用模拟器培训组。通过分析培训结束后测评成绩、对培训的满意度及培训后独立操作TEE的自信心程度,来比较两组医师的培训效果差异,并评价模拟器在TEE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培训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在笔试成绩[(79。15±6。86)分vs。(71。54±5。54)分,P<0。05]、操作考试切面获取率[(80。85±5。93)%vs。(73。85±5。06)%,P<0。05],以及20个标准切面获取时长[(11。45±1。12)min vs。(13。54±1。05)min,P<0。05]这几方面,使用模拟器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未使用模拟器组。此外,培训结束后的调查问卷显示,使用模拟器组的学员对于培训后独立操作TEE的自信度明显高于未使用模拟器组的学员[(4。74±0。44)vs。(4。08±0。95),P<0。05]。结论 在TEE继续教育培训中,当其他培训项目保持相同的情况下,接受模拟器培训的学员在图像识别和图像获取方面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培训后独立操作的自信度也更高。

    仿真模拟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教学继续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