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雷寒

月刊

2095-1485

zhyxjyts@126.com

023-68485014

400016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原刊名《医学教育探索》,是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杂志主要反映国内外最新医学教育动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医学领域内的社会、心理、伦理和法律等内容。传播医学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引导学术研究,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作者、读者遍及我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部分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王斌马青变郑康杜兰芳...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知识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今后改进社区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1月至3月依据《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布的CPR指南,自制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社区医护人员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基本情况、CPR知识(满分为17分)和实践状况3部分,采用R4。0。3 统计软件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来自51个社区中心的990名社区医护人员有效答卷,CPR知识平均得分为(10。27±2。87),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非31~40岁年龄组、中专学历、培训频次0~1次/2年、未实践过CPR和使用过自动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人群组较对应的组别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培训频次、是否实践CPR和AED是社区医护人员CPR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加强中专学历、非31~40岁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培训,培训时间应基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增加培训频次,对无实践经验者要多练习CPR实时反馈装置培训及高仿真实操体感以提升社区医护人员CPR能力;需要增加CPR培训的频次,对不同人群采取分层次培训。

    心肺复苏社区医护人员影响因素对策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习生的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与对策

    胡燕燕翁嘉张嵘
    205-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在医院实习期间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改善对策。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7份,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呈现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性。运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F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之间的得分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大学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医学检验本科生在实习期间学习倦怠检出率达67。29%(72/107),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分别为(42。87±8。02)、(57。22±16。94)。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43,P=0。001)。结论 实习期间需关注本科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尤其是来自带教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主动性和实习成效。

    实习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医学检验技术

    北京市部分二级及以上医院妇产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张佳佳胡鹏昀梁华茂
    21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2023年北京市部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妇产科医师2次继续医学教育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今后完善妇产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规范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164名北京市妇产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了解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不完成的原因、希望完成途径及希望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因疫情影响,2023年调查中有79名(48。17%)、76名(46。34%)医师通过线上或线上为主方式完成继续医学教育,且对继续医学教育满意度较2018年显著提高(P<0。05);49名(29。88%)、69名(42。07%)医师认为线上教育优于或等同于传统医学继续医学教育。时间地点灵活、节约经费是线上教育模式的主要优点;无论任何时候"希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均是妇产科医师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124名 vs。127名,75。61%vs。77。44%);"专业操作技术"和"专业领域新进展"是其最感兴趣的内容。结论 妇产科医师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相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化体系、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和方式,特别是借助互联网便利优势,网络线上教学方式能够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提高满意度。

    妇产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访谈研究

    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洪晓梅陈钟茅顺洁纪晴...
    21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为构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我国东、中、西部54所开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专业建设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差异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分析或卡方检验。结果 在被调查院校中,近3年平均每年招生规模6 415人,其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最大,占比47。39%。师资队伍方面,不同地区在学历、职称结构、职业资格和专业背景上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训条件方面,仅有26。42%和3。77%院校配置虚拟仿真实训室和口腔材料学实训室,以及18。52%和22。22%院校配备椅旁修复系统和虚拟仿真软件。结论 我国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训条件和课程建设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现况分析

    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整合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及提高途径探析

    潘政松易婧婧卢永平张勤...
    22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的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教学效果,通过分析试点班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使用的配套教学方法现状,探讨整合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途径。方法 以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完成整合课程的2020级试点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课时设置、整合效果、自主学习方法等对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R4。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现有各整合课程模块的周课时数为(27。59±2。61)h,高于学生期望值。周课时数与各模块的平均满意度得分呈负向线性相关性(r=-0。71,P=0。022)。基础与临床整合的平均满意度得分为2。652。使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时,学生课前预习时间的中位数为30 min。结论 基础与临床整合课程改革中,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择和合理运用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应降低理论授课学时数,精心设计和准备学习资料,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重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及临床知识与基础医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相关性。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与临床整合教学方法

    儿科学专业"5+3"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研究:以《神经系统与疾病》为例

    杨红荣林芊王廉文陈怡绮...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儿科学专业"5+3"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神经系统与疾病》的教学效果,引导整合课程教学实践,促进儿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56名2019级儿科学专业"5+3"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以《神经系统与疾病》课程为例,通过测评成绩及调查问卷,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成绩、学生满意度、专家督导情况等方面进行儿科学专业单循环器官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研究。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神经系统与疾病》课程整合了11个相关学科内容,课程成绩为(74。60±7。52)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课程总体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71±0。54)、(4。35±0。81)、(4。50±0。69)、(4。50±0。72)、(4。30±0。66);专家督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分分别为(26。38±2。06)、(26。52±2。03),得分率有待提高。结论 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建设为儿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但是需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师资协同发展,加强深度融合和学生引导,进而提升儿科学专业整合课程教学效果,推动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儿科学专业单循环器官系统课程建设教学效果

    PDCA循环结合集体备课在本科临床课程质量保障中的应用

    张文婕蒋金柴桦卿平...
    23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自2018年起针对本科临床课程实施"两会、七定、三备"的集体备课会制度,有效落实临床教师间学科协作、组织引领和资源整合,通过课前"备教、备学、备考"落实课程关键要素。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将PDCA循环质量控制理念与集体备课会制度深度融合,积极落实制定计划(plan)-组织实施(do)-检查结果(check)-处理改进(action)的全过程质控闭环,有效提升了本科临床课程教学质量。

    本科课程集体备课PDCA课程质量

    建立丙型肝炎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

    吴泽刚郑红云顾剑王京伟...
    23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涵盖丙型肝炎诊断、鉴别诊断、药物毒副作用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并探索以临床检验诊断路径为思路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 根据丙型肝炎的临床诊疗指南,制订与疾病不同阶段相关的实验室检测策略,建立丙型肝炎的临床检验诊断路径,以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和2019级七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堂问卷和小测试比较其课堂教学效果。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建立获得临床医生认可的丙型肝炎临床检验诊断路径,其涵盖丙型肝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药物毒副作用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等全过程,该路径应用于2019级临床医学本科生课堂教学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P<0。05),其中"已掌握本节课重难点"提升最明显,2018级为(60。90±2。15)分,2019级为(84。80±3。44)分。2019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总分(94。02±4。29)明显高于2018级(79。21±3。68)(P<0。05)。随堂测验2018级为(78。10±4。92)分,而2019级平均成绩为(94。60±5。63)分,得分也显著提高(P<0。001)。结论 建立了丙型肝炎临床检验诊断路径并应用于实验诊断学教学,使实验诊断学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同时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丙型肝炎临床检验诊断路径教学模式

    基于医学专业特性对线上教学督导的分析与研究

    杨佳敏邹扬胡鸿毅浦川海...
    24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医学专业的系统性、严谨性、实践性等学科特性,如何保证线上课程的教学质量备受关注,在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学督导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因此将教学督导工作引入线上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医学线上课程的开展经验进行系统性回顾与总结,从督导含义、线上督导工作的必要性、线上督导方式、技术手段、督导信息的反馈和应用,以及标准化线上督导流程建设等维度展开分析,对线上医学课程的教学督导进行探索与研究。

    医学教学互联网教学督导

    BOPPPS联合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儿传染病学见习课程中的应用

    龚舒刘聪龙晓茹赵瑞秋...
    246-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BOPPPS的参与式互动教学设计在小儿传染病学临床见习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级儿科系本科217名学生作为实验组,2017级儿科系本科20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BOPPPPS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及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示教模式。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及期末理论考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对试验组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教学反馈。采用SPSS 19。0进行t检验。结果 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75。04±9。12)分]优于对照组[(71。03±9。51)分],试验组过程性评价成绩[(81。03±6。13)分]优于对照组[(70。02±10。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互动参与式教学在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满意度、课程接受度4个方面得到学生认可。结论 在本课程的见习教学中进行务实的课堂改革,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BOPPPS小儿传染病学见习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