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高教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重庆高教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张进

双月刊

1673-8012

bjb2273@163.com

023-49891338;023-49891771

402160

重庆市永川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重庆高教研究/Journal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重庆文理学院主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以高师及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以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电气、体育、科学史等领域内有创新观点的学术论文为主要刊载对象;以数学、物理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并特别开设“基础教育研究”栏目,刊登中学理科相关研究的优质稿件。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繁荣学术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科研服务,发现和培养人才;严格执行国家出版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和规范,突出重点、逐渐拓宽,不断进取、推陈出新,立足渝西、面向全国,辐射国外的办刊原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自创刊以来,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坚持论文的学术水平。从2001年以来,就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组织自主权的规范内涵与制度构造

    郑磊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法》确认的7项高校办学自主权之一,是科学设计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的法理基点.组织自主权是指高校有权自主决定设立哪些组织机构,以及这些组织机构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高校组织自主权形成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的放权实践,具有保障学术自由的规范意义.对高校组织自主权规范内涵与制度构造的阐释,应置于内外部关系的双重视角下.在高校和国家的外部关系中,组织自主权的制度性保障要求限制国家公权力对高校法人治理机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权配置的不当干预.基于党管机构编制原则和学术自由的组织保障义务,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仍需适度介入高校组织机构事项.其中,国家立法侧重高校法人治理结构设计的规整,党内法规侧重高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调控.两种外部规范构成高校组织自主权行使的法定基准和框架性规定.在高校内部,学校党委和校长作为组织自主权的决定主体,负有通过章程、党委文件和校内规章以及其他适当的组织措施,在"外规内化"和"内规细化"两个维度上完善高校组织自主权内部运行机制的主体责任,以确保组织自主权的行使遵循必要、精简和效能原则.高校组织法的外延大于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意义上的机构编制法,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的议事协调机构、新型教学科研机构等,应纳入高校党委文件和校内组织规章调整范围.

    高校组织自主权内部组织机构党管机构编制高校章程

    裁量基准: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技术构造

    范奇
    6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出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是师德规训法治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结果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根源之一是处理裁量基准不完善,包括裁量基准本身性质模糊,内容、程序及结果面向的制度规定阙如等.基于师德失范的伦理性质与专业自治要求,高校呼唤处理裁量基准的完善.在价值定位上,高校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是一套多层次的行政自制规范体系,也是自治与他治的博弈体,需要增补程序规制标准.实践中,裁量基准也有其适用局限性,主要是师德概念无法完全法律化及技术化.在技术构造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裁量基准的核心内容是"事实—情节—效果"的格化.在法治实践层面,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层次裁量判断基准,重点完善以"事实—情节—效果"为梯度的格化基准,具体需要对侮辱、伤害学生以及猥亵、性骚扰等不正当关系行为,学术不端等相关行为,发表不当言论、损害国家公共利益及违背公序良俗等行为,违反教学纪律、从业纪律以及廉洁纪律等行为4类高风险行为基准进行重点细化,同时还需要重视程序性裁量基准的建构,实现裁量基准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全覆盖.通过依托高校,平衡自主与监督的双重效果,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塑.

    裁量基准高校教师师德失范技术构造

    《学位法》背景下高校制定学位授予标准的三维考察

    盛豪杰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法》出台后,高校需根据《学位法》制定本校的学位授予标准.《学位法》给予高校较大自主权,其对学位授予标准制定规范的规定并不周全,高校在标准种类、标准难度、制定程序方面有迫切的规范需要.在标准种类方面,《学位法》对学位授予标准种类的规定较为笼统,无法直接为高校制定本校的学位授予标准提供明确指导.在标准难度方面,各高校设置学位授予标准难度的差异很大,且《学位法》并未对高校设置标准难度提供依据.在制定程序方面,《学位法》侧重规定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程序与救济程序,而对学位授予标准的制定程序缺乏相应规范.为满足学位授予标准的规范需要,在标准种类方面,高校根据《学位法》的规定既要明确课程学分、毕业论文等学术标准,也要明确政治立场、学术道德、考试诚信等非学术标准;在标准难度方面,高校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确定标准难度的依据,并以学校标准为基准,在考虑专业差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适合二级学院的学位授予标准难度;在制定程序方面,高校应基于学生参与、学生制衡、结果合理等基本要求规范制定学位授予标准的活动流程,保障学位授予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正当利益.

    学位法学位授予标准高校自主权制定程序

    "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应如何处理——对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检视与反思

    尹婷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由3个层面的规范构成,国家和省两级的行政规范以及高校自行制定的校规都规定了对"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的处理规则.行政规范设定的处理规则与高校通过校规设定的处理规则有明显差别,前者以学位授予单位为主要的责任主体,后者则更倾向于将整体责任传导转化至"直接责任人"——指导教师和论文作者,并设置了包括撤销学位在内的一系列责任后果.部分高校校规将"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与学位撤销的不当联结,对学位获得者的权益保障不足,不符合公平归责的原则,明显违背《学位法》严格限制学位撤销权的立法意旨,面临合法性危机.同时,整体责任向个人责任的转化也会替换抽检制度最初"以评促改"的目标,抑制政策发挥应有效能.在功能适当原则下,对"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的处理要兼顾学位授予质量上的国家监督、高校自主权和学生权益保护,发挥论文抽检制度合目的性监督的功能.处理规则应在分类原则的基础上,区分作为行政监督依据的行政规范和作为学术治理机制的高校校规的权限.对于行政规范,处理规则应恪守行政监督边界,将"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作为对学位授予质量宏观调控的指标,增强不同监督方式的衔接,并从结果公开方式、抽检范围确定、处理申诉机制3个层面完善抽检制度.对于高校校规,处理规则应对"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进行类型化区分,避免与学位撤销的不当联结,对仅涉及内部学术治理的处理措施,高校具有高度的自治空间,一旦突破高校内部秩序则需要明确的法律授权.

    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学位法学位撤销行为

    教育研究中的时间视角:简历分析与传记研究讨论

    卢晓东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现象学中的视角原理以及对时间本质的初步分析,将时间分为公共时间(钟表时间)和个人时间,并提出公共时间和个人时间之中都有横向和纵向视角,现象会在各个视角显现.横向和纵向4种视角的互补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现象"和"真".简历分析基于个人时间纵向视角,其局限在于个人时间所嵌入的公共时间需要接近线性.古典时间观是线性时间观,现代时间观是非线性时间观,瞬间是时间非线性的拐点.由于瞬间的存在和非线性的个人时间,对重大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或范式跃迁所涉拔尖创新人才,单独进行简历分析需要谨慎.从方法论层面对简历分析和传记研究在时间中的本质进行把握,简历分析和传记研究的互补推进方能促进教育学想象力的发展.

    简历分析传记研究截面研究历时研究教育研究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中的混合方法研究:1+1等于几

    谢爱磊余婧然钟斌陈婉瑜...
    11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研究领域是应用混合方法研究的主要阵地.传统上,在应用混合方法研究时,研究者较为重视方法上的叠加(1+1=2),但随着实践的持续推进,日益强调在同一研究中综合量化和质性研究以使它们互为增值(1+1=3).在实践应用中,应当克服方法混合实践中的二元割裂,在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都做到协同(既要1+1=3,又要1+1=1).混合方法研究中的混合不只是技术上混合,也是哲学假设、研究过程和总体研究设计上的混合.为在1+1=3的基础上实现1+1=1,在应用混合方法开展教育研究时,需特别注意以下5个要素:应用混合方法的目的是什么,在混合方法研究中如何考虑理论的位置,在开展具体研究设计时如何考虑时序,在研究进程中有哪些整合点,在开展研究工作时可以选择何种总体设计.本土教育研究人员在应用混合方法研究时,应明确说明目的、理论驱动、时序等要素,尝试探索多重目的设计,重视理论的生产,积极探索多种时序组合,关注多点整合.

    混合方法研究教育研究研究方法论整合

    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历史镜鉴——评《西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1927-1949》

    李宝
    封3页

    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生课程研究——评《研究生课程:现实问题与改革策略》

    王传毅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