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医学研究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医学研究生学报
医学研究生学报

易学明

月刊

1008-8199

JLYB@chinajournal.net.cn

025-80860347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A7信箱

医学研究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院主办的以刊登医学研究生论文为特色的学术期刊,月刊。重点报道各高等医学院校、各医学研究所、各临床学院和附属医院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经验。设有专家论坛(以约稿为主)、论著、文献综述、经验荟萃、医院管理、护理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R-124-3p靶向Beclin 1介导的自噬增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胡珊珊赵海明
    337-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微小RNA miR-124-3p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对伊马替尼(IM)敏感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 根据相应处理方式对GIST细胞进行分组:IM+GIST-T1组、IM+GIST-882组、miR-NC组、miR-124-3p mimic组、miR-124-3p inhibitor组、NC组、IM+miR-NC组、IM+miR-124-3p mimic组、IM+miR-124-3p inhibitor组、IM+miR-124-3p mimic+RAPA组、oe-NC组、oe-BECN1组、oe-BECN1+miR-124-3p mimic组.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24-3p和Beclin-1(BECN1)mRNA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测定法和EdU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体形成.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4-3p和BECN1的关系.采用皮下接种法构建GIST-T1细胞移植瘤裸鼠动物模型.结果 qRT-PCR显示,与miR-NC组(0.023±0.002)相比,miR-124-3p mimic组(0.351±0.014)细胞中miR-124-3p表达显著升高(P<0.01),而miR-124-3p in-hibitor(0.011±0.002)中miR-124-3p表达显著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转染miR-124-3p mimic可显著促进经IM处理的GIST-T1细胞的凋亡(P<0.01),而转染miR-124-3 inhibitor则会抑制细胞的凋亡(P=0.004).CCK-8结果显示,RAPA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miR-124-3p对IM敏感性的增强作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与NC组相比,IM+miR-NC组细胞中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IM+miR-N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组细胞中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明显降低,而p6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IM+miR-124-3p mimi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RAPA组BECN1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IM+miR-N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IM+miR-N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与IM+miR-124-3p mimic组相比,IM+miR-124-3p mimic+RAPA组细胞凋亡明显降低(P<0.01).BECN1是miR-124-3p的靶基因,而miR-124-3p对BECN1有负向调节作用.miR-124-3p通过下调BECN1影响GIST细胞对IM的敏感性.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miR-124-3p过表达增强伊马替尼对裸鼠移植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124-3p通过负调控BECN1介导的自噬增强GIST细胞对IM的敏感性.

    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微小RNA自噬

    miR-760/CPEB2轴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刘述川郭强张宇晶林婧祎...
    346-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760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760和细胞质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2(CPEB2)相对表达.Ball-1细胞分为不同组:miR-NC组(转染miR-NC)、miR-760mimic组(转染miR-760 mimic)、si-NC组(转染si-NC)、si-CPEB2组(转染si-CPEB2)、oe-NC组(转染oe-NC)、oe-CPEB2组(转染oe-CPEB2)、miR-760 mimic+oe-NC组(共转染miR-760 mimic+oe-NC)和miR-760 mimic+oe-CPEB2组(共转染miR-760 mimic+oe-CPEB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c-caspase-3、t-caspase-3、Ki67、PCNA和CPEB2相对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760和CPEB2靶向结合.结果 与人B淋巴母细胞HMy2.CIR比较,ALL细胞系Ball-1、Reh和JurkatE6中miR-760水平表达下降,CPEB2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上升(P<0.05).与miR-NC组比较,miR-760 mimic组细胞凋亡率、Bax和c-caspase-3水平表达上升,而Ki67和PCNA水平表达下降(P<0.05).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760靶向调控CPEB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PEB2是miR-760的靶标.与si-NC组比较,si-CPEB2组细胞凋亡率、Bax和c-cas-pase-3水平表达上升,而Ki67、PCNA水平表达下降(P<0.05).上调CPEB2表达能逆转miR-760过表达对细胞凋亡率、Bax、c-caspase-3的促进和对Ki67、PCNA的抑制(P<0.05).结论 miR-760靶向调节CPEB2,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为ALL治疗提供新选择.

    miR-7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凋亡增殖细胞质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2

    一孩感染乙肝孕妇二孩妊娠的母婴阻断研究

    陈艳陈超江红秀周冠伦...
    352-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肝孕妇一孩母婴阻断失败的原因及二孩妊娠阻断效果和母婴结局,评价妊娠期抗病毒治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常规产检的34例HBV感染经产妇.HBV感染孕妇一孩妊娠时均未抗病毒治疗为一孩组;二孩妊娠时均在妊娠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为二孩组,比较两次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次分娩新生儿分为新生儿一孩组及新生儿二孩组,比较一般情况、患病情况及生长发育.结果 34例孕妇两次妊娠期间均为HBeAg阳性,分娩一孩前平均HBV-DNA为(2.27±1.95)×108 IU/mL,二孩妊娠后孕妇平均HBV-DNA水平为(2.43±2.15)×108 IU/mL.二孩组分娩前口服抗病毒药物孕妇病毒载量均下降,平均下降至(1.98±6.23)×103 IU/mL.二孩组孕妇剖宫产率高于一孩组孕妇(P=0.005).一孩组孕妇出现妊娠合并症、产时并发症发生率与二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一孩组新生儿出生后规范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0.59%(24/34),规范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为50%(17/34).新生儿二孩组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接种率和及时率高于新生儿一孩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生长发育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毒载量,联合新生儿免疫接种可以减少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不会增加围生期不良事件和产时并发症的发病率,也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母婴阻断乙肝感染抗病毒生长发育

    不同重建方式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随访研究

    流小舟黎承军施鑫周光新...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骨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骨骨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骨长度、取骨部位及植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随着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术前精准测量和周密设计的生物重建手术,可以发挥其在关节稳定、肢体功能、保障疗效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取得较假体置换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重建方式功能评价生存和保肢复发和转移随访研究

    肩胛骨形态与滑轮结构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李雨鹏黎富民杨晓
    365-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测量肩胛骨的相关形态学参数并探讨其与滑轮结构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因关节镜下肩袖撕裂行肩袖修补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肩峰指数、临界肩角、肩峰倾斜角、外侧肩角,肩峰类型.术中评估滑轮结构损伤类型及LHBT损伤程度.依据LHBT是否损伤分为LHBT损伤组(71例,71肩)和LHBT非损伤组(28例,28肩);依据滑轮结构是否损伤分为滑轮损伤组(79例,79肩)及滑轮结构非损伤组(20例,20肩).分析损伤与肩胛骨形态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肩峰指数、临界肩角、肩峰倾斜角、外侧肩角,肩峰类型与滑轮结构和LHBT的损伤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轮结构损伤与LHBT损伤呈正相关(rs=0.687,P<0.05).结论 滑轮结构损伤是LHBT病变的危险指征,它们之间具有正相关趋势,没有发现滑轮结构或LHBT的损伤与肩胛骨形态之间的相关性.

    肩袖损伤二头肌滑轮结构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肩胛骨形态

    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栾斌李铮
    370-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间歇充气加压(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将他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1)和联合组(n=1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主要结局:干预前后主动伸展任务期间肘部伸展和躯干向前运动的变化.次要结局:干预前后上肢Fugl-Meyer评估、积木箱子测验、行动研究手臂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和卒中影响量表(SIS).结果 2组肘部伸展角度在干预后都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4±0.9 vs 2.5±0.6,P=0.04,效应量=0.68).2组躯干向前运动在干预后都有所降低,并且联合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6.1±0.8 vs-2.3±0.4,P=0.04,效应量=0.70).2组Fugl-Meyer评分在干预后均有所增加,并且联合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49.0±4.6 vs 42.1±4.9,P=0.03,效应量=0.81).2组在ARAT、积木箱子测验评分、MAL评分及SIS的变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感模拟训练联合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肘部伸展、Fugl-Meyer评分,减少躯干向前运动.

    体感模拟训练间歇充气加压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

    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糖调控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江方正王芳张双双施旼艳...
    375-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糖调控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非同期前后对照研究.便利选择东部战区总医院2022年7-12月肝移植术后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2022年1-6月行肝移植术后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试验组采取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糖调控方案,该方案基于循证、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对血糖值区间、复测血糖值、较前次监测值变化、胰岛素调整方案、监测频次等给予详细说明.对照组采取常规血糖调控方案.比较2组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糖调控方案48h内血糖波动幅度、血糖监测频率、胰岛素用量、血糖调控至目标范围内所需时间、稳定在目标范围内总时间、低血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干预48h内在血糖波动幅度(8.77±3.64)mmol/L、胰岛素用量(72.82±55.19)U、血糖偏高调控至目标范围内所需时间(660.80±335.45)min、稳定在目标范围内总时间(1939.20±426.36)min,与对照组[(11.38±5.03)mmol/L、(98.84±66.82)U、(871.40±459.29)min、(1611.20±530.44)min]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在术后48h未发生低血糖,与对照组发生8例低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8h内血糖监测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糖调控方案具备精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能改善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糖调控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重症患者肝移植血糖管理血糖控制

    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张梦宇张航
    38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预测因素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内科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的3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内及复查时LVEF值将患者分为2组:射血分数持续性减低组(pHFrEF组,n=224):入院时LVEF≤40%,复查时LVEF≤40%;射血分数改善组(HFimpEF组,n=103):入院时LVEF≤40%,复查时LVEF>40%.通过电子病例、门诊系统及心衰随访数据库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及检查数据,随访终点事件(心衰再住院、全因死亡)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FimpEF发生的预测因素.绘制2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法检验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与pHFrEF组比较,HFimpEF组患者较为年轻,初诊心衰的比例更大,病程更短,血压更高、心率更快、整体心功能分级较好,扩张型心肌病的比例更大,同时肾功能更好、NT-proBNP较低,并且使用ACEI/ARB/ARNI及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更高(P<0.05).pHFrEF组较HFimpEF组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史的比例更高,并且PCI及CABG史的比例更高(P<0.05).超声心动图方面,与pHFrEF组比较,HFimpEF组患者入院时左心更小,左心及右心功能均更好,治疗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善更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心衰、较短的病程、较高的平均动脉压、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较小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较高的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距离是HFimpEF发生的预测因素(P<0.05).HFimpEF组的患者发生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pHFrEF组(P<0.05).HFimpEF组患者的心衰再住院率、全因死亡率及复合终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HFrEF组(P<0.05).结论 HFimpEF患者初始状况较好,预后更好,及时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心衰有助于左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并且血压更高、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更小以及右心功能更好的HFrEF患者更有发展为HFimpEF的潜力.

    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预测因素预后分析

    不同处理流程对呼吸机管道及附件清洗消毒的效果分析

    胡叶双沈正华朱英鲍磊...
    38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处理流程对呼吸机管道及附件消毒的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的呼吸机管道及附件250套,按使用先后顺序随机分为5组,每组50套,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消毒方法:A组采用手工清洗+含氯消毒剂浸泡法,B组采用手工清洗+全自动清洗机,C组采用手工清洗+含氯消毒剂浸泡+全自动清洗机,D组采用加酶手工+超声清洗机+含氯消毒剂浸泡法,E组采用加酶手工+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于消毒后采集管道最难清洗消毒部位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各组清洗消毒效果.结果 经消毒,5组呼吸机管道均满足消毒标准规定要求,但E组湿化罐细菌数为(0.03±0.01)cfu/c㎡,呼吸机管道细菌数为(0.02±0.01)cfu/cm2,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呼吸机管道及附件的污染相当严重,5种方法均能达到高水平消毒,E组即加酶手工+超声振荡机+全自动清洗机效果最佳.

    呼吸机管道清洗消毒方法对比

    关节腔内注射配合微波治疗军事训练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

    熊川陈李伟龚柯僖
    392-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关节腔内注射配合微波治疗军事训练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于武警四川总队医院住院治疗的因军事训练致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6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微波治疗,观察组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配合微波治疗.比较2组短期疗效,采用麦克马特斯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彩超测量膝关节滑膜厚度和腔内积液深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83.33%(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OMAC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滑膜厚度、腔内积液深度、血清COMP、IL-6和TNF-α低于对照组,OPG、TGF-β1和BMP4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16.67%,P>0.05).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PRP配合微波治疗可有效提升军事训练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可能与改善骨代谢、促创伤修复及减轻炎症有关.

    军事训练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内注射微波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