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半月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Journal Journal of Imaging Research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及同步性的价值

    钱晴强秋锋杨益春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前后心功能与同步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期间于宜兴市人民医院首次确诊并治疗的 8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均接受PCI,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急诊组(n=46)与择期组(n=38),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人员 40 名作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的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术后 1 周、术后6个月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组仅在体检时检查一次,记录心功能指标:左室质量指数(LVMI)、收缩末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同步性指标:16节段最小收缩容积时间标准差经R-R间期校正后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SD%)、最大-最小值差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DIF%)、左室舒张充盈时间(LVDFT)与同步R-R间期的比值(LVDFT/RR)和双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急诊组与择期组患者的LVMI、ESV、EDV、Tmsv16-SD%、Tmsv16-DIF%、IVMD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LVDFT/RR低于对照组(P<0.05);急诊组与择期组的术前心功能、同步性各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组术后6个月的LVEF高于择期组,ESV、EDV低于择期组(P<0.05);急诊组术后6个月的Tmsv16-SD%、Tmsv16-DIF%均低于择期组(P<0.05).结论: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定量评估不同时机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和同步性变化,对患者随访与治疗方式指导上具有重要作用.

    三维超声心动图实时急性心肌梗死PCI心功能同步性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MCP-1、CRH检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评估价值

    王红梅李文超冯保亮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检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江阴德美嘉妇儿医院确诊的EMS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不孕分为单纯EMS组(n=73)和合并不孕组(n=44).比较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清MCP-1、CRH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MCP-1、CRH与EMS合并不孕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MCP-1、CRH对EMS患者合并不孕的诊断价值.结果:合并不孕组PSV、EDV低于单纯EMS组,RI、PI、MCP-1、CRH水平高于单纯EM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RI、MCP-1、CRH是EMS患者合并不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SV、EDV是EMS患者合并不孕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MCP-1、CRH预测EMS患者合并不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P<0.05).结论: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联合MCP-1、CRH在EMS合并不孕患者的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临床早期治疗.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MCP-1CRH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徐敏刘毅
    77-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肌骨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110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处于疾病的活动期进行分组,采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评估,分为缓解期组(缓解期,17例)、低活动期组(低活动期,29例)、中活动期组(中活动期,41例)、高活动期组(高活动期,23例).患者均接受肌骨超声检查,分析四组患者超声评分、骨形成血清标志物、骨吸收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差异,并探讨骨形成、骨吸收血清标志物与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患者骨侵蚀、滑膜增生、关节积液、血流信号评分、总分及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CTX-I)、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患者,且低、中、高活动期组评分与血清水平依次升高(P<0.05);活动期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保护素(OPG)水平均低于缓解期组患者,且低、中、高活动期组血清水平依次降低(P<0.05);骨形成与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呈负相关,骨吸收与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采用肌骨超声进行检测能够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程度,患者疾病进展期间骨代谢水平会发生变化,而肌骨超声半定量评分与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映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可以用于判断患者处于疾病的活动期或者缓解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类风湿关节炎肌骨超声血流信号骨形成骨吸收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段晓玲梁萍郭倩茹黄思思...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封堵(LAAC)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接受LAAC术治疗的NVAF患者69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3D-TEE检查指标、手术各阶段心腔大小及心功能指标、术后不同阶段封堵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 3D-TEE在NVAF患者LAAC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比较显示术前、术中、术后的左上肺静脉血流速度、左房反流束容积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48h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及每搏输出量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48h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收缩末期右房横径、舒张末期右室前后径、舒张末期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 3~6 个月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6 个月的封堵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术后经 3D-TEE检出有 5 例(7.25%)发生封堵器相关血栓,调整患者抗凝方案后复查,结果显示血栓消失;检出 2例(2.90%)心包积液,其中 1例积液较少,未给予处理,另 1 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于术后 24h接受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抽液治疗,术后 1 周心包积液转为少量;69 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封堵器脱落、移位现象.结论:3D-TEE在NVAF患者LAAC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有效监测患者术中指标变化情况及术后的心腔大小和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应用价值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CT门静脉血管成像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栓塞术前的诊断价值

    孙沛达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联合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栓塞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测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DFI、CTP以及消化内镜检查.以内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是否存在EVB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CDFI、CTP检查以及二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结果,出血组与未出血组CTP和CDFI检查相关指标,同时比较CDFI、CTP单一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EVB的诊断效能.结果:消化内镜检测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4 例(68.00%),破裂出血 22 例(44.00%);CTP检测出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3例(46.00%),破裂出血12例(24.00%);CDFI检测出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2例(44.00%),破裂出血11例(22.00%);CTP联合CDFI检测出胃底静脉曲张患者33例(66.00%),破裂出血22例(44.00%),其中CTP、CDFI单一检测的检出率低于消化内镜检查(P<0.05),二者联合检测的检出率与消化内镜检查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以及肝静脉减振指数(HV-DI)指标均高于未出血组,肝静脉-肝动脉渡越时间(HV-HA)短于未出血组(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CTP、CDFI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EVB的诊断价值明显较单一检测更高,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对EVB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单一检测.结论:CDFI与CTP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破裂出血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的诊断价值更高,且与胃镜诊断价值相似,能够作为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进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T门静脉血管成像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栓塞术前诊断价值

    胸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及CT指标分析

    时光三孙连超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胸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结节良恶性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及CT指标差异.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平邑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肺结节患者300例,均予以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根据不同剂量CT扫描方式分为常规剂量组(管电流120 mA)和低剂量组(管电流30 mA),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病灶影像学特征以及对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结果:低剂量组患者辐射剂量相关CT剂量指数(CTDIw)、CT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等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者所检出的病灶影像学特征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病理检查,常规剂量组43例为恶性,低剂量组46例为恶性.低剂量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4.67%、80.43%、86.54%、72.55%、90.91%,均低于常规剂量组的 90.00%、90.70%、89.72%、78.00%、9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MSCT检查肺部良恶性结节,低剂量检查的诊断效能与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因此有临床应用价值.

    胸部螺旋CT低剂量扫描肺结节鉴别诊断

    MRI及MRCP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李自强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应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 年 1 月—2023 年 7 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8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 2 周内接受MRI检查以及MRCP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不同直径结石与原发部位的诊断结果.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肝外胆管结石56例,MRI检查检出53例,MRCP检查检出57例,MRCP检查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与MRI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与MRCP检查对不同直径结石与原发部位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中,MRI检查与MRCP检查都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比较高,但是在诊断期间会受到结石大小、位置、胆总管扩张情况等因素影响,两种方式对不同直径结石与原发部位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诊断方式.

    MRIMRCP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在急性胸腹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刘明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时采取不同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 2022 年 5 月—2023 年 5 月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条件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比不同剂量条件下的诊断情况,包括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与CT辐射.结果:针对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辐射方面,低剂量的CT剂量指数(30.84±5.35)mGy与剂量长度乘积(62.61±15.61)mGy·cm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的(44.61±5.61)mGy与(125.43±17.61)mGy·cm(P<0.05).结论:临床以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疾病,采取低剂量参数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与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低剂量下对患者形成的辐射更小,具有应用价值.

    急性胸腹部创伤多层螺旋CT低剂量常规剂量辐射剂量诊断效能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的评估价值

    肖洲陈巧一
    95-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评估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0月重庆市永川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梗死组,同时选取6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3D-ASL检查,分析异常灌注情况.结果:梗死组的正常灌注占比、平均rCBF值均低于健康组(P<0.05);脑梗死灌注异常患者患侧DWI高信号区及周边低灌注区3、6、9、12点钟方向感兴趣区(ROI)的ASL-CBF值均低于对侧,且患侧DWI高信号区的ASL-CBF值低于同侧周边低灌注区3、6、9、12点钟方向ROI(P<0.05);治疗后,脑梗死灌注异常患者DWI高信号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边低灌注区3、6、9、12点钟方向ROI的ASL-CBF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梗死组的3D-ASL灌注异常检出率高于DWI(P<0.05);健康组的3D-ASL、DWI灌注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灌注异常患者3D-ASL图显示灌注异常面积大于DWI(P<0.05).结论:3D-ASL技术可良好评估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改变,筛查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异常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缺血性脑梗死脑血流灌注

    术前MRI检查在肛瘘患者瘘道结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苏长发金川皓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肛瘘(AF)患者瘘道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以 2022 年 2 月—2023年11月在天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例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RI技术对AF术前瘘道位置的评估作用.结果:50例患者中,经术后结果确诊存在脓肿19例,主瘘管50条、瘘管分支30条、内口54个、外口63个.术前MRI诊断发现19个脓肿与手术结果检查的符合率为100%.术前MRI诊断发现主瘘管47条、瘘管分支27条、内口47个、外口58个,检出率分别为94.00%、90.00%、87.04%、92.06%;术前MRI检出AF分型:括约肌间型AF 16例,经括约肌型AF 3例,括约肌上型AF 2例,括约肌外型AF 6例;关于括约肌间型AF、括约肌上型AF的术前MRI诊断,与术后检查结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后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术前MRI诊断术前AF分型中括约肌间型AF的灵敏度为61.54%;经括约肌型AF的灵敏度为50.00%;括约肌上型AF的灵敏度为22.22%;括约肌外型AF的灵敏度为66.67%,MRI诊断AF分型与术后结果分型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采用MRI技术对术前AF患者进行诊断,可准确显示AF患者瘘道结构,包括瘘道位置、走向、分支等,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有助于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技术肛瘘瘘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