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

范伟粹

季刊

1672-7975

cgsbull@china.com

010-84288401 64266649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邮局76号信箱

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Journal Applied GeophysicsCSCD北大核心SCI
查看更多>>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ISSN 1672-7975;CN 11-5212/O)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一份综合性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英文版定期期刊,于2004年7月正式创刊。本刊逢3月、6月、9月、12月发行。 英文版《应用地球物理》于2007年被SCI-E收录, 成为一份具有国际影响的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杂志。本刊发表的论文国际浏览量与下载量自2007年来连续三年均以翻一番速度递增。2010年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首次公布本刊影响因子,2009年度本刊获得影响因子为0.457。 英文版《应用地球物理》杂志报道应用地球物理学在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工程、信息、军事、探测等方面有创新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前沿性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重大突破以及相关边缘学科进展,特别关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包括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地球物理勘探实例剖析;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倡导学科渗透、技术综合;突出创新、讲求实效;注重成果并及时跟踪前沿技术研究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利用优化的YOLOv7模型自动检测地震反演低频模型中的'牛眼'效应

    李军孟佳兵李攀
    76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检测地震反演低频模型中的"牛眼"异常,提出了一种利用优化的YOLOv7模型的前沿方法.该模型通过集成高级模块,包括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加权交并比(Wise-IoU)、高效通道注意力(ECA)和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ASPP)进行了增强.BiFPN促进了强大的特征提取,通过在不同网络规模之间实现双向信息流动,增强了模型捕获地震反演模型中复杂模式的能力.Wise-IoU通过其对交并比加权的方法,提升了储层特征定位的细腻度和准确性.ECA优化了通道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有效的信息交换,并改善了模型对微妙反演细节的总体响应.此外,ASPP模块在多个尺度上战略性地处理空间依赖性,进一步提升了模型识别复杂储层结构的能力.通过协同集成这些高级模块,提出的模型不仅在检测"牛眼"异常方面展现了优越性能,也标志着利用最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来增强油气勘探中地震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开创性步骤.结果不仅符合科学文献标准,还为方法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精炼更准确、更高效的油气勘探预测模型的持续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牛眼YOLOv7BiFPNWise-IoUASPP

    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地震检测概率和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

    张帆杨晓忠崔丰智
    77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目录的完整性评估是研究地震活动规律的前提,一般采用最小完整性震级(Mc)评估目录完整性,将低于Mc的目录丢弃,检测概率可以更细致地描述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在地震活动模型构建中可以提高数据的兼容性,从而在时间、空间和震级这三个维度上更充分地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通过震级序号图方法和MAXC方法,研究了地震目录完整性随时间的变化,完整性震级(Mc)在2010年之后趋于稳定,与监测能力提升和地震台网加密相关.为了探讨检测概率的估计问题,采用PMC(Probability-based 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和EMR(Entire Magnitude Range)两种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地区2010年至2023年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评估地震的检测概率和地震目录的完整性.采用PMC方法获得76台站在距离-震级参数空间的检测概率分布,并根据台站对近场中小地震的检测能力设计了评分指标进行对比,不同台站的检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台站检测概率推导出地震台网对不同震级段地震的检测概率和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在EMR方法中,我们采用分段模型来拟合观测数据,确定了研究区域内每个网格点的检测概率和完整性震级.我们对PMC方法对样本的依赖性和低震级段失效现象进行了讨论,PMC方法对台站检测概率的低震级段可能存在高估,对监测能较弱区域的Mc可能低估,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支持了这些推测.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东侧的监测能力较好,西北侧监测能力较弱,台网监测能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与台站分布有关.数据选取和台站选取的截断效应对研究区域边缘的评估结果有一定影响.总体而言,两种方法均能为地震目录提供细致的描述,但需谨慎选择计算参数或利用不同方法的优势修正潜在的偏差.

    完整性震级鄂尔多斯地块北缘PMC方法EMR方法地震检测概率

    基于地震纹理属性的深部煤层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

    张兵祁雪梅黄亚平张海锋...
    794-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部煤层气资源量巨大,正在成为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而煤层气储层裂缝是煤层气储存、运移的重要通道,对煤层气的高产富集起重要控制作用.因此,深煤层气储层裂缝预测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了灰度共生矩阵法和灰度游程矩阵法计算纹理属性的基本原理;然后构建含裂缝的深部煤层气储层地质模型,对其进行地震正演模拟,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和灰度游程长度法分别提取其地震纹理属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纹理属性对裂缝均有响应,其中基于灰度游程矩阵法的地震纹理属性中45°和135°的灰度不均匀性纹理属性对裂缝的识别效果更好.基于灰度游程矩阵纹理属性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某深部煤层气储层的裂缝预测,为后续深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纹理属性深部煤层气裂缝灰度游程矩阵

    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同分辨率CT扫描图像预测碳酸盐岩渗透率

    张琳陈广东巴晶José M.Carcione...
    805-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心的较低分辨率CT扫描图像常面临孔隙结构信息不足及细节不完整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非均质储层岩心的渗透率预测非常依赖于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然而,这种方法数据量大且成本高昂.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同分辨率CT扫描图像预测岩心渗透率的方法.首先将岩心的高分辨率CT扫描图像进行预处理并提取立方体子集,再利用格子玻尔兹曼(LBM)方法计算每个子集的渗透率,形成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的训练集.其次对高分辨率图像进行降采样处理,获取低分辨率灰度图像.通过对不同低分辨率图像的孔隙度进行对比分析,文中将分辨率为原始图像10%的低分辨率图像作为测试集,发现较低分辨率图像预测的渗透率与LBM计算的结果高度吻合.进一步将测试数据与Kozeny-Carman(KC)模型预测结果以及样本的实测渗透率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同分辨率CT扫描图像预测碳酸盐岩渗透率结果具有可靠性.

    CT图像深度学习碳酸盐岩渗透率预测

    隧道施工期掌子面岩体结构信息最佳获取时机探究

    闫志强姜枫贺鹏王刚...
    820-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施工期快速获取岩体结构面信息对于优化后续施工策略、避免工程岩体灾害至关重要.针对于此,本研究提出了隧道施工期掌子面岩体结构信息最佳获取时机.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针对于岩体信息获取的相关研究,结合鲁山隧道施工期实际情况,分析施工期岩体信息获取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最佳获取时机的大致范围;在鲁山隧道施工现场各断面针对呼吸性粉尘浓度和全尘浓度进行试验,通过在施工现场进行多次粉尘试验,探究掌子面岩体信息最佳获取时机.结果表明,最佳的获取时机为立架作业前;综合考虑粉尘试验各测点试验数据,在考虑可吸入粉尘因素时,立架前也是工程人员进行掌子面力学特性测试与隧道内各处衬砌检测的最佳时机.本研究所确定的最佳获取时机对于提升岩体信息获取精度、指导后续施工方案至关重要.

    工程地质工程测量隧道施工环境检测粉尘试验

    高精度Q建模与偏移技术及其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

    徐伟刘红星米洪刚张兵...
    835-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波在诸如黄土塬、浅层气云区等黏弹性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吸收衰减作用,其振幅、频率和相位都会发生变化,导致地震剖面分辨率和保真度下降,影响地层结构和地层岩性的识别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Q建模和Q偏移技术来补偿地震波的能量频率衰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深度域成像结果,进一步改善构造成像.首先,利用各种先验信息构建初始Q模型,然后通过Q层析技术优化Q模型精度,形成高精度Q模型.接着,通过Q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沿地震波传播路径进行三维空间的吸收衰减补偿,对旅行时进行修正,达到振幅补偿、频率恢复和相位校正的目的,从而改善波组特征,提高分辨率.模型数据及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高精度Q建模和Q偏移技术可以显著改善黄土塬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地层微幅度构造及成像质量,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保真度,增强储层的识别能力.

    吸收补偿Q建模Q层析反演Q偏移保幅黄土塬

    断裂带内部结构指数构建及断层相定量地震解释

    苏玉平吕延防马峰张斌...
    848-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裂带的研究持续受到业界的关注,如何在地震资料上实现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定量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聚焦利用地震资料实现断裂带内部三维空间非均质性的定量研究.该研究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次凹为例,基于井上信息和地震资料建立了断裂带的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地震正演模拟,确定不同产状、不同内部充填物的断裂带与地震反射波形的内在关系,构建了断裂带内部结构指数FIS,确定了断层相及背景围岩在FIS上的响应特征,实现了断裂带内部三维空间非均质性定量地震解释.研究发现:平面上,断裂带的FIS响应明显高于地层,FIS指数清晰地呈现了断裂带边界实现了断裂带与环境围岩的定量分离,即FIS大于26代表了断层相,FIS小于26则代表了围岩地层;沿断层走向方向具有分段特征,在断层倾向方向呈现分带性;在断层滑动面上,FIS指示了泥岩涂抹相的分布和低序级小尺度断层密集发育区的部位.油气勘探结果证实断裂带内部结构指数FIS用于定量预测断裂带的非均质性,可以指示断裂带内油气运移的有利部位,评价断层封闭性,是对断层相定量表征的探索.该方法在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与断层有关的地质工程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断裂带内部结构指数FIS地震正演断块油气藏断层相油气运移断层封闭性

    高精度重力在断裂识别中的应用——以准东米泉地区为例

    江宁李竹强王尹包怡...
    869-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力梯度异常带是由于断层两侧密度差异所造成的.追踪重力水平总梯度极值点能够对断层位置刻画和描述.然而对于一些埋深较大的深部断层及埋深适中的次级断层,刻画比较困难.本文采用重力水平总梯度倾斜角"增强"的方法,以实现弱异常的提取,识别出更多的断层信息.该方法在米泉地区预测出5条区域深断层和6条次级断层.断层平面展布近北东东向,向西南方向呈喇叭状散开,而向北东方向收敛.因此,利用重力资料进行的断裂预测结果,对该区构造的深化认识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断裂识别重力异常重力水平总梯度重力倾斜角米泉地区

    中文摘要

    后插1-后插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