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英语广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英语广场
英语广场

王小珍(执行)

月刊

1009-6167

esquare@126.com

027-68892578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黄鹂路39号1211室

英语广场/Journal Nglish Square
查看更多>>本杂志定位于中初级英语学习者,本着“轻松读原作,快乐学英语”的宗旨,倡导“寓学于乐”的学习理念,其活泼的办刊风格和优秀的文章选材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英语翻译中的语用翻译策略探讨

    谢涵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用翻译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高校英语翻译中,语用翻译技巧更是一项必备的能力.语用翻译策略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交流与理解以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遵循上下文依赖性原则、信息准确性原则和客观中立原则等优化尺度,运用语境把握、言语行为和意义表达等教育拓展策略,可以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英语语用翻译教学优化语境把握

    基于"契合"与"偏离"的创造性翻译策略研究

    杜楠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汉英翻译的短语和句子层面,译者利用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手段、思维模式、意象视角、文化承载、思想积淀等方面的特点与异同,寻找语际间的天然"契合",往往可以融通文字、形象与思想,化寻常为神奇;而利用"偏离"手段,则往往能创造出奇特、清新、幽默等富有张力的表达.基于"契合",译者可衍生出"循成法""化用法""应景法"等翻译策略,而基于"偏离",译者可衍生出"折中替代法"与"灵感法"等策略."契合"与"偏离"策略摆脱了词典学意义上的"正确",通向了"创造性的忠实".

    "契合""偏离""创造性的忠实"创造性翻译策略

    基于环境学学术论文的译后编辑分析

    李霖僮韩戈玲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环境学学术论文主体部分为研究对象,对机器翻译结果中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从词汇术语错误、句法结构问题和篇章连贯问题出发,结合机器翻译实例探讨科技论文的译后编辑,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译文修订策略.

    科技文本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跨文化视角下《奥兰多》城市隐喻翻译的意义解读

    王鲜鲜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景观被视为可解读的"文本",反映了作者对城市、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具有超越空间的隐喻力量.文学作品译者一般会以跨文化的视野解读这些城市景观,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进行处理,体现文化隐喻内涵.《奥兰多》通过城市空间构建描绘了英国社会各阶层、性别、身份及族群的生存状态,突显伍尔夫对现代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照.译者对该小说中的城市隐喻进行跨文化翻译,使读者深刻领悟文学作品超越时代与地域的艺术意蕴.

    《奥兰多》城市景观隐喻功能跨文化翻译

    隐喻视角下时间运动和框架相对虚拟运动的类比分析

    闫莉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概念隐喻为基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框架理论等,从认知语义结构、参照框架、背景结构、隐喻类型、自我运动对立体等角度,将时间运动和框架相对虚拟运动进行类比分析.在图形—背景互换中,框架相对虚拟运动依赖于自我运动,而时间运动不依赖于自我运动.由于框架域存在差异,时间运动是基础隐喻,而框架相对虚拟运动具有隐喻性,但不是基础隐喻.

    时间运动框架相对虚拟运动图形—背景隐喻框架

    电影《马利与我》的隐喻视角解读

    刘霞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块是学术语篇中的重要语言特征.本研究基于材料科学期刊论文引言语料库,调查词块在引言各语步的使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科学论文引言中介词类词块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别,在语步三中最为明显;在词块功能分布方面,语步一多用研究类词块,语步二存在大量参与者类词块,语步三则频用文本类词块.这些分布特征主要与语步修辞功能有关.

    隐喻动物人生镜像

    安吉利亚:怀旧的乌托邦——巴恩斯小说《英格兰,英格兰》解读

    王杨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巴恩斯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中,持续衰退的英格兰更名为安吉利亚并转而向过去寻求幸福.然而,这个人为创造的怀旧世界并非一曲真实的田园牧歌.安吉利亚人发现那些为重现过去所作的笨拙努力并不能让其重温过去的时代,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发明一套更具象征性与仪式性的新传统以便与现实达成妥协.安吉利亚终究只是一个怀旧的乌托邦.

    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安吉利亚怀旧怀旧的乌托邦

    《一个小时的故事》与读者身份构建

    潘龄晓万雪梅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一个小时的故事》实质上对19世纪美国南方女性读者起到了一定的规训作用.小说中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呼唤,引发了女性读者对传统女性形象及家庭观念的质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小说通过马拉德夫人之死强化了读者对社会制约因素的认知,传递了趋向保守的价值观,承担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剖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对读者身份的建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及时代意义与价值.

    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接受美学读者身份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物与边缘书写

    朱燕玲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探讨了南方主流文化对边缘人物的规训,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种物品——收音机和服饰——展现了这一点.收音机传播了大众文化,有模糊阶级差异的功能,但在阶级固化的社会中并未实现此功能;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人物因受规训话语的影响而在性别身份认同上的变化.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审视这些重要物品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南方主流文化对边缘人物实行阶级和性别规训背后的权力话语机制.

    《心是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权力话语边缘人物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角下的《美丽新世界》评析

    金圆媛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道司·赫胥黎在其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一个科技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展现了人性被消费主义和极权主义洗脑控制,个人被迫为集体服务的情景,具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性.从女性批评主义理论视角来看,《美丽新世界》没有塑造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女性角色没有职业追求和成长,被物化成资源而不自知.尽管作者看到了女性被压迫的现实,但他未能真正站在女性立场上讲述故事.

    女性主义批评《美丽新世界》消费主义极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