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与管理
农业经济与管理

郭翔宇

双月刊

1674-9189

nyjjygl@163.com

0451-55190063,55190553

150030

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农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Fisheries Economy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三农”服务,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本刊愿成为您事业发展的挚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作用机制、国际经验与实践路径

    黄惠春韩宁王雅婧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基于金融功能观,从金融助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助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四个方面阐述了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当前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支持力度不足、供需结构矛盾突出、提升产业链韧性能力不足、要素协调能力欠佳等问题,并结合农业、金融、政策等因素分析了其内在成因.借鉴美国、荷兰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从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构建多维度金融支持体系、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四个方面提出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建议.

    金融功能观农业新质生产力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创新注意力、产业集群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寿光模式"为例

    李晗冰王志涛李董林
    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要义.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寿光模式"为例,从农业产业属性出发,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农村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多元主体在多方行为作用下的决策行为.通过构建"创新注意力—组织印记"的分析框架,探讨创新注意力如何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升级,并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作为产业集群的初期表现,其创新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经营模式和组织创新上,技术创新也伴随发生.政府引导与农户创新注意力共同塑造组织印记,对后续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产业集聚形成后,技术设备升级成为关键的创新注意力方向,而组织印记对创新注意力具有反作用.随着农业空间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推进,多元主体的创新注意力整合形成创新网络,推动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和多元化发展,形成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组织印记在这一过程中持续推动主体的创新行为,形成农业创新体系,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积累.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视角,也为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经验和可行路径.

    创新注意力产业集群农业新质生产力组织印记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陈慧卿曾福生
    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异质性,其中,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大于粮食主产区.中介效应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门槛效应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果受城镇化水平的制约,在城镇化水平由低变高的过程中,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效果呈"U"型趋势.建议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和发展高精端农业机械装备;注重区域差异,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等,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效果.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城镇化

    绿色金融赋能主产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双效应研究

    罗光强宋新宇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主产区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被赋予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和率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必须加快主产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构建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循环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赋能主产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双效应".结果显示,绿色金融赋能一方面通过粮食生产的要素改造、行为转变和产品升级产生直接效应,另一方面通过消费市场粮食产品生态化和价值化导向需求响应行为产生间接效应.研究表明,绿色金融赋能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既具有金融工程的项目性质,可以利用不同的绿色金融工具实施;又具有区域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需要利用不同的绿色金融工具组合及其功能创新才能实现,以防止和规避主产区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循环"梗阻"现象.

    绿色金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户耕地"非粮化"倾向的影响——兼论不同情景约束下的调节效应

    田蓬鹏陈吉平潘子纯朱玉春...
    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技术的采用并非都能形成积极影响,也可能诱导一些负面影响,需要辩证看待.与粮食作物相比,节水灌溉技术与非粮作物具有更高的契合度和收益率,使得农户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增产增收的同时,易产生耕地"非粮化"倾向.基于河南等五省(区)的3 440户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诱导影响,并构建了相关情景约束以减弱不利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会显著促进农户耕地"非粮化"倾向产生.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形成的预期非粮作物收益与实际种粮收益的亩均收入差为5 286.13元,是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与农户耕地"非粮化"倾向之间的中介机制.规模化经营、降低劳动力成本等农户生产经营条件会显著减弱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户耕地"非粮化"倾向的诱导作用;粮食补贴会显著抑制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耕地"非粮化"的诱导,但受到种植规模的约束,小规模经营中粮食补贴的抑制作用更明显.鉴于此,建议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时,通过完善节水灌溉的配套支持、优化粮食生产条件和加大种粮补贴等手段,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抑制耕地"非粮化"倾向.

    节水灌溉技术耕地"非粮化"倾向农户调节作用

    "三权分置"视角下宅基地使用权放活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试点地区的多案例分析

    牛星陆佳涛吴冠岑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5个宅基地使用权放活试点地区案例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三权分置"视角下宅基地使用权放活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从而探究试点地区宅基地使用权放活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三权分置"下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研究表明,"三权分置"视角下宅基地使用权放活运行机制由运行目标、运行环境、制度安排、运行主体、运行路径五大主范畴构成,各个主范畴之间互相影响,共同推动宅基地使用权放活.具体而言,运行目标指明宅基地使用权放活的方向;运行环境为宅基地使用权放活提供经济、组织、区位等现实依托;制度安排通过加强规范约束,引导运行主体,规范运行路径;运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生驱动,选择不同运行路径,推动运行机制在不同主体间联动运转;运行路径为宅基地使用权放活拓宽实现路径.为推动宅基地使用权放活,政府应充分界定宅基地使用权,加快推进宅基地"确权到户、确地到人";注重因地制宜,多元化宅基地使用权放活路径;充分考虑主体诉求,制定宅基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权分置宅基地使用权放活运行机制

    国家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的功能轮廓与政策规制——基于制度语法学工具的分析

    胡祺袁明旭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事关民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命脉.虽然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度,但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问题一直存在,厘清国家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的功能轮廓和政策规制,是解决耕地保护问题的前置性基础.运用扎根理论和制度语法工具对国家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在政策规制中柔性策略秩序使用最多,中性规范秩序和刚性规则秩序使用较少.政策过程中缺乏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报酬规则中激励与惩罚条款模糊,以上因素造成国家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的规制程度不高.国家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应强化中性规范秩序和刚性规则秩序的使用,在集体选择层次和操作层次中加强与粮食、土地、农业和林业等部门的合作,细化报酬规则中激励与惩罚条款.

    耕地保护制度语法学耕地保护责任制功能轮廓政策规制

    数字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

    姚凤阁于佳怡石周昊
    9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缓解农村金融困境,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基于2013-2022年中国280个地市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非线性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区域间共同富裕水平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样本考察期内集聚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农民增收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且农民增收能够调节数字普惠金融的非线性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具有空间溢出特点,且呈"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异质性.通过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优先发展、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充分带动农民增收,能够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非线性模型农民增收

    促进还是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影响

    杨明婉张乐柱颜梁柱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就业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而农户自主创业能够吸引更多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行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2019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与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存在显著激励效应,社会资本能够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的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农户的创业激励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为了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积极作用,我国政府应大力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宣传,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支付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农户创业社会资本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