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与管理
农业经济与管理

郭翔宇

双月刊

1674-9189

nyjjygl@163.com

0451-55190063,55190553

150030

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

农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Fisheries Economy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三农”服务,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本刊愿成为您事业发展的挚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激发粮农增收活力:订单模式运作机制的多案例扎根分析

    李福夺尹昌斌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探索契约农业运作机制对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水稻主产区作为案例样本点,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法,借助Nvivo12 Plus对水稻企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进行多案例分析,研究新发展理念下水稻订单模式的运作机制及其对农户增收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协作动力、订单制度安排、绿色生产、绩效增加和农户增收10个主范畴是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稻订单模式的重要因素.继而,以订单模式为中心范畴,构建起"环境—价值(产业)链—协作动力—制度安排—共生共赢"的新型运作机制.最后,立足水稻订单模式发展共生共赢的根本目标,剖析企业绩效增加和农业绿色生产赋能粮农增收的具体路径.

    水稻订单模式粮农增收运作机制优化路径扎根理论

    政府规范性规制对家庭农场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研究

    李道和钟恬玥陈江华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农场在农产品安全保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引导家庭农场采纳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2022年江西省家庭农场调查数据,运用泊松回归模型,探讨政府规范性规制对家庭农场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规范性规制能显著促进家庭农场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采纳,不同政府规范性规制措施对家庭农场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规范性规制鼓励家庭农场进行组织合作以促进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采纳,规制措施中,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是推动家庭农场与组织合作的重要因素;政府规范性规制显著促进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采纳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种植类家庭农场对生产标准类措施的敏感度更高,养殖类家庭农场更需要监管类措施对生产过程控制.进而,建议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优化各项规制措施实施力度,提升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强化精准施策.

    政府规范性规制家庭农场质量安全生产技术

    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365家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

    张喜才丁颖哲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成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基于2011-2021年365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业龙头企业经济价值及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2011-2021年产业纵向融合程度的平均水平不高,且对不同龙头企业的影响差异较大;产业纵向融合水平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绩效呈现"U型"关系,产业纵向融合有助于提升龙头企业价值、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并提升其社会责任水平;相较于农业生产行业,产业纵向融合对农产品加工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影响效果更显著;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受产业纵向融合的影响强于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产业纵向融合要稳步推进,同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类施策、强化对农业企业的初始扶持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

    产业纵向融合农业龙头企业经济价值社会责任

    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张笑寒邹坤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入乡村,农户间的数字不平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基于此从数字接入、信息获取、学习发展和娱乐互动四个维度阐述了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路径,并利用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不平等显著降低了农户经济韧性,通过工具变量法检验内生性和更换阈值、缩尾处理后,结果依然稳健;分维度结果显示,数字接入不平等、信息获取不平等和娱乐互动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负向影响显著,而学习发展不平等的影响微弱;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与西部地区的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更大,中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应当加快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开展乡村数字素养教育,不断消除农户间的数字不平等,增强农户经济韧性.

    数字不平等农户经济韧性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数字能力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

    田杰李梦晗黄迈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户数字能力的提升对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增强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深入考察了数字能力在农户家庭发展韧性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能力有效提高了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在充分考虑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稳健有效.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能力对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传统人力资本较低、中青年家庭等特征的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增强效果更好.数字能力主要通过鼓励农户创业、深化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两个路径增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建议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健全农户数字能力培育机制,鼓励农户创业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农户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充分发挥数字能力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促进作用.

    数字能力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农户创业金融市场参与

    数字物流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薛阳贾慧冯银虎
    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物流快速发展显著加深了城乡经济联系,也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激励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物流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且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效果呈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高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地区>低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地区态势.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物流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且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提升,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呈边际效应递增趋势.同时,基于空间依赖性,数字物流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本地区域及邻近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而,应加快智慧化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打破城乡分割的藩篱,充分释放数字物流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数字物流城乡融合发展激励效应空间溢出

    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何平均贺美玲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理的财政制度安排和财政引导对激发地方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1-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计量模型,研究财政分权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通过基础设施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增速缓慢且区域间差异较大;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来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具有通过抑制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引致市场化程度降低从而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中介效应,这一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财政分权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负向效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对西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表现为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重视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破解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财政分权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市场化水平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研究

    鹿永华王连群周泽锟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科技创新则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尽管地区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各省份在农业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呈梯形分布,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绿色技术推广和应用之间紧密联系.同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状态转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着力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熵值法时空演变

    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影响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程莉严月岑田泽升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多维影响,有利于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多维作用机理分析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及其不同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效应,以及人力资本、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增长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研究发现,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及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农村产业融合及其不同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总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在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中起到正向积极调节作用,而城镇化则呈现出负向的调节作用,且农村经济增长在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中介效应明显.因此,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生态化转型,着力培育乡土人才,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强化数字技术对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赋能等措施能够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农村产业融合农村生态环境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