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浙江山区26县绿色转型系统耦合关系的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翁异静杨月文雁兵
    3119-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绿色"三生空间"协同转型的研究是浙江省山区26县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基于生态-生活-生产空间视角,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析2010-2021年浙江山区26县"三生"系统耦合转型的动态演进过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1年,研究区"三生"系统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显著上升,各县域差距呈阶梯状缩小的演化趋势,2016年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三生"系统绿色转型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指向性特征逐渐明显,空间结构演进表现为协同响应的特征;"三生"系统协调转型存在明显"俱乐部收敛"现象,各趋同俱乐部存在较强的稳定性,耦合协调类型在相邻年份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仍然存在"路径依赖"和自我增强的"锁定效应"。空间滞后因素对耦合协调类型的影响较大,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县域较大概率会带动邻近县域向上转移,而耦合协调度低的县域有可能会抑制周边县域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三生"系统协调转型在2010、2015、2021年分别以社会文明进步为驱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为驱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为驱动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对于协同区域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支撑价值。

    绿色转型生态-生活-生产空间耦合协调度动态演进驱动因素

    山地遥感生态指数的构建及应用

    王智允胡秀娟郑偲怡邹鑫郁...
    3131-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丘陵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之一。为避免地形起伏对其生态质量评价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归一化差值山地植被指数(NDMVI)作为绿度生态因子,结合湿度、干度和热度构建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的山地遥感生态指数(HRSEI),并对典型山地丘陵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对比HRSEI和RSEI的生态质量等级转移路径,验证HRSEI在山地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NDMVI相较于NDVI在山地区域能提取到更多的植被信息,地形起伏越大,NDMVI提取植被信息的能力越强。经过平均相关度和逐步回归方程验证可知,采用HRSEI对山地丘陵区域的生态质量评价具有代表性。HRSEI主要将部分受阴影干扰的植被生态等级从良提升为优,与RSEI的提取结果相比,长汀县和山阳县生态等级为优的面积分别提升了 13。75和41。88 km2。结合高分辨率影像可知,生态质量提升的范围对应为被山地阴影影响的高植被覆盖区,说明HRSEI可以有效提升受阴影影响的高植被覆盖区的识别准确度,使其更符合实际。

    生态遥感山地遥感生态指数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1990-2021年新疆典型湖泊水量变化遥感估算

    陈探赵爽张大鹏
    3141-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陆湖泊是中亚干旱区重要的地表水资源。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位于不同位置的干旱区湖泊在不同时期的水文变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然而,该类地区的实测资料匮乏导致难以针对不同的湖泊来开展精细化、长时序的定量水文情势特征监测。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1990-2021年完整覆盖新疆典型湖泊——赛里木湖和艾比湖的Landsat 5/7/8遥感影像数据,使用多遥感指数决策树方法提取长时间序列连续的湖泊面积;然后,结合CryoSat-2和ICESat-2测高卫星提取的湖泊水位构建了湖泊面积-水位关系的库容曲线,并估算了湖泊水量变化信息;最后,联合流域水文、气候和人口因子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对比了赛里木湖与艾比湖的水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1年,赛里木湖和艾比湖的水域面积整体均呈扩张趋势,但两个湖泊的水情变化规律不同。赛里木湖面积仅扩张了 1。3%,且年际波动较小,水量共增长1。12 km3,增幅为0。04 km3·a-1;艾比湖面积扩张了 30。1%,且年际波动较大,水量的平均变化速率约为0。01 km3·a-1。年降水和冰川融水是影响赛里木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33%和27%;温度和降水是影响艾比湖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艾比湖水量变化过程中的贡献率均为28%。本研究旨在利用遥感技术揭示实测资料匮乏的干旱区湖泊动态变化的趋势特征及其对外部环境的响应差异,以期为干旱区的湖泊生态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Landsat测高卫星湖泊水量变化库容曲线新疆湖泊

    闪电河流域正蓝旗段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水体转换关系

    纪明宇贾德彬郝玉胜刘婷...
    3149-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是维持生命、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元素。为查明闪电河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和各水体间的转化关系,于2023年5-10月收集降水,8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各采集一次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氢氧同位素分析法和MixSIAR混合模型等方法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地表水普遍呈现出弱碱性,地下水化学组成的主导类型为HCO3--Ca2+·Na+型;地表水由丰水期过渡至枯水期的过程中,地表水主要水化学类型由HCO3--Ca2+·Na+型转变为HCO3--Na+·Mg2+型和HCO3--Ca2+·Na+·Mg2+型。不同水体类型的水化学特征受岩石风化作用、水分蒸发浓缩现象以及阳离子交换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丰水期,地表水δD和δ18O同位素值呈现显著富集现象;丰、枯水期地下水始终呈贫化状态。丰、枯水期,地表水线斜率低于降水线斜率;丰水期地下水线斜率近似于降水线和地表水线,表明丰水期各水体间转换关系的复杂性。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补给(70%),地下水是地表水的次要补给(30%),枯水期只有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本研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闪电河正蓝旗段氢氧稳定同位素水化学特征水体转换MixSIAR模型

    黄海北部褡裢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张合烨张琰超安文聪董世淇...
    3157-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底栖动物通过储存和再循环C、N、P等营养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维持自身元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底栖动物通过保持与其资源供应的平衡或改变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应对环境变化。本文研究了 2020年5月和8月黄海北部褡裢岛近岸海域裙带菜藻场盛衰季节优势双壳类——江户明樱蛤、虾夷扇贝、小亮樱蛤和蛇尾类——浅水萨氏真蛇尾、日本倍棘蛇尾、紫蛇尾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6种大型底栖动物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3。4%~49。8%、4。3%~14。7%、0。1%~1。1%,C∶N、C∶P、N∶P 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3。12~6。75、29。01~410。63、6。32~113。90,其中 P 含量相比C、N相对变化范围更大,导致C∶P和N∶P变化范围大。双壳类和蛇尾类的元素含量和元素比值差异显著。双壳类3种贝类的化学计量特征指标仅在N含量、C∶N和N∶P上具有显著差异,而3种蛇尾类种间除C含量外均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种类间差异。同类群和物种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除C含量与P含量、C含量与C∶P、N含量与C∶P外,各大型底栖动物化学计量特征指标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

    生态化学计量学双壳类蛇尾类黄海北部

    基于耳石形态判别舟山海域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

    王嘉浩朱凯徐开达王好学...
    3165-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判别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本研究基于174尾随机样品(自然群体100尾、养殖群体74尾),利用传统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对自然和养殖两个群体耳石的6个形状指标和21个框架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形状指标中椭圆率、圆度和幅形比在两个群体间差异显著,框架指标中有12个指标差异显著。判别结果表明,传统统计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基于形状指标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57。5%和81。4%,基于框架指标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69。5%和85。4%。研究表明,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相比,基于耳石形态的神经网络判别方法更能有效区分条石鲷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

    条石鲷群体判别耳石逐步判别分析神经网络

    浙江南部近海黄鲫的摄食习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威张天豪陈淦叶深...
    3174-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鲫是浙江南部近海的优势种类,在近海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基于2020年5月-2021年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847尾黄鲫的胃含物样品,应用胃含物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分析了黄鲫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季节和个体发育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黄鲫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3种,其中虾类、端足类、磷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为细鳌虾、克氏尖头(虫戎)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习性随季节和个体发育存在明显变化,全年均大量摄食虾类,夏季摄食较多的鱼类,冬季摄食较高比例的樱虾类。随着黄鲫体长的增加,其主要饵料生物逐渐由小型甲壳类转变为鱼类和虾类。典范对应分析表明,盐度、pH是与黄鲫摄食习性相关性最高的因子,其次为水深、纬度、体长。本研究可为浙江南部近海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摄食生态食物组成典范对应分析胃含物分析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栖息地的适宜性

    谢伟邓华堂田辉伍成必新...
    3183-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栖息地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短须裂腹鱼生境因子适宜性及栖息地分布规律,基于2018-2019年黑水河短须裂腹鱼渔获物数据及同步采集的16个环境因子数据,应用Spearman相关性单尾检验筛选栖息地指示因子,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关键生境因子最适栖息水温范围为16。3~16。8℃,水深范围为35~60 cm,海拔范围为637~816 m。从黑水河上游至下游短须裂腹鱼栖息地适宜性呈纵向增加趋势,栖息地质量低于良好标准的比例为70%,达到良好及非常好标准的比例仅为30%。短须裂腹鱼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道水文联通性高、水深较浅、饵料生物充足、流速较缓的自然流水河段,其栖息地适宜性表现出的明显空间分布差异可能是由小型水坝等人为干扰所导致。

    短须裂腹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环境因子代表物种河道连通性黑水河

    调控林木生长的根际微生物功能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华喆自海云廖杨文科唐罗忠...
    3190-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木根际是根系与土壤的交界面,是由林木根系代谢物、生物及其他理化因子互作而形成的微生态系统。受林木根系活动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具有特异性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林木生长发育和土壤生态过程产生广泛而复杂的效应。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林木根际微生物的促生、抗逆机制研究突破菌群培养困难的限制,在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与林木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但是在林木代谢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以及靶向性合成菌群研发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本文总结近年来林木根际微生物研究现状,论述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在调控林木生长及抗逆的功能作用,并简述了林木根际微生物的合成菌群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生物和非生物作用对林木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最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林木根际微生物组学及菌群研究发展潜力进行展望,以期为微生物资源在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林木生长根际微生物植物微生物互作合成菌群

    城市荒野与人工绿地碳储量比较

    胡尚春阙菁刘佳慧
    3199-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碳汇研究多关注大尺度自然植被,少数研究关注城市人工绿地碳汇,且鲜有研究总结城市荒野的碳汇功能,而城市荒野是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碳增汇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提升的潜在研究方向。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比较了城市荒野与城市人工绿地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城市荒野比人工绿地在植被层面的单位面积碳储量上有显著优势。不同类型城市荒野中,林地/湿地区在植被和土壤层面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均显著高于废弃或闲置的棕地区及工商业住宅区的人工绿地,而与公园休闲区的人工绿地差别不显著。为提高城市碳储量,应适当保护城市荒野,尤其是林地/湿地,并开展人工绿地再野化。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城市荒野与人工绿地在植被特征和土壤性质方面的区别,深化对城市荒野不同类型地块碳储量的研究。

    城市荒野碳储量生物多样性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