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颗粒活化腐植酸肥对苹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刘艳唐亚福杨越超姜远茂...
    1021-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大颗粒活化腐植酸肥(LAF)在苹果化肥减量和果实稳产方面的效果显著,探明其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是揭示该新型肥料对苹果土壤结构影响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设置4个LAF处理:LAF1[全量施肥,施肥时期及重量比(下同):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3∶ 4 ∶ 3]、LAF2(全量施肥,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2∶ 3 ∶ 5)、LAF3(减量1/4施肥,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2 ∶ 3 ∶ 5)、LAF4(减量1/3施肥,萌芽期∶膨果期∶成熟期=2 ∶ 3 ∶ 5),以不施肥(CK)处理为对照.通过4年盆栽试验,研究苹果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CK相比,LAF各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2 mm和2~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分别提高了 53.4%~77.5%和12.3%~17.0%,且提高幅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LAF1处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2)LAF各处理在各粒径团聚体含量上差异不显著,其中2~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所占的比例最高.3)与CK相比,LAF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分形维数(D),其中LAF1处理的MWD和GMD值最高,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升效果最好.4)除LAF4外,其他LAF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LAF2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LAF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LAF1、LAF2、LAF3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且>2 mm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LAF各处理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K,且贡献率均在66.0%以上,其中LAF1处理最高.综上,施用LAF在促进苹果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提高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上应用效果显著,其中全量施用效果最好.施用LAF可作为改善苹果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大颗粒活化腐植酸肥

    生物炭配施硝化/脲酶抑制剂对亚热带水稻土活性氮气体排放的影响

    黄佳佳何莉莉刘玉学吕豪豪...
    1027-1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施用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对亚热带水稻土氮素硝化过程的调控作用、氨挥发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潜能的影响,确定生物炭与硝化和脲酶抑制剂的最佳组合,可为削减施用氮肥带来的活性氮气体排放对环境的负面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好气培养试验方式,以单施尿素(N)为对照,设置7个试验处理[尿素+生物炭(NB),尿素+硝化抑制剂(N+NI),尿素+脲酶抑制剂(N+UI),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NIUI),尿素+硝化抑制剂+生物炭(NB+NI),尿素+脲酶抑制剂+生物炭(NB+UI),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生物炭(NB+NIUI)],观测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NBPT)/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下土壤无机氮含量、N2O排放及氨挥发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培养期间,与N处理(5.11 mg N·kg-1·d-1)相比,NB处理的土壤硝化速率常数显著增加33.9%,N+NI处理显著降低22.9%;NB处理显著提高了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增幅达56.0%.2)与N处理相比,N+NI和NB+NI处理的NH3累积排放量均显著增加约49%;N+UI处理降低了 NH3累积损失量,NB+UI处理抑制效果更明显.3)各处理的N2O排放速率高峰均出现在施肥后前10 d;NB处理的N2O排放高峰出现最早,N处理排放速率最高(5.87μg·kg-1·h-1);硝化抑制剂与脲酶抑制剂配施减少土壤N2O排放的效果最佳.综合计算各处理直接N2O和间接N2O(NH3)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潜能(GWP)发现,N+NI和NB+NI处理较N处理分别增加了 34.8%和40.9%,而NB和NB+UI处理的GWP显著降低了 45.9%和60.5%.因此,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配施对降低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潜能效果最佳.

    生物炭氮肥增效剂气态氮损失温室效应潜能

    《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书评

    郭允允朱丽
    1036页

    不同水肥耦合下双季稻氮磷吸收、利用与流失差异

    王利民黄东风张秉涯潘住财...
    1037-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双季稻水肥管理措施,在福建省东部双季稻区设置田间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 T0(对照,未施肥+常规灌溉)、T1[习惯施肥(273 kg N·hm-2,59 kg P·hm-2,112 kg K·hm-2)+常规灌溉]、T2[优化施肥(240 kgN·hm-2,52 kg P·hm-2,198 kg K·hm-2)+常规灌溉]和T3(优化施肥+节水灌溉)4种水肥耦合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田面水氮、磷流失变化.结果表明:与T0相比,T1、T2和T3处理早稻稻谷产量显著提高了 0.7、1.0和1.1倍,晚稻稻谷产量显著提高了 0.9、1.1和1.0倍;T1、T2和T3处理早、晚稻植株地上部分,尤其稻谷氮、磷吸收量增加显著,早稻稻谷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1.2和1.2倍,磷吸收量增加0.9、1.4和1.6倍,晚稻稻谷氮吸收量增加0.8、1.0和1.0倍,磷吸收量增加0.7、0.9和0.9倍.T3比T1处理早稻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71.1%和69.2%,晚稻分别显著增加26.4%和25.0%,但田面水可溶性总氮流失量减少了 16.0%,并以硝态氮流失为主;T2与T3处理早晚稻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差异均不显著.本试验中的优化水肥管理措施(T3)既能促进水稻氮、磷吸收利用,提高双季稻产量,又能降低早稻田面水氮素尤其是硝态氮的流失.本研究可为福建省东部双季稻区水肥利用管理和氮、磷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水肥管理双季稻肥料利用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低氮诱导玉米幼苗叶片衰老过程中碳氮平衡的动态变化

    王宁师赵康徐世英尹凤茹...
    1045-1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适时衰老对保证玉米产量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玉米自交系PH6WC和PH4CV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方法,设置低氮(0.04 mmol·L-1,LN)和正常(4 mmol·L-1,CK)氮素水平两种处理,在培养2、4、6和8 d后,对其幼苗第2和第3叶片表型、光合特性、叶片中氮素和糖分含量及碳氮比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衰老过程中碳氮平衡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LN造成两玉米自交系幼苗第2和第3叶片的面积、生物量、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下降,而其氮物质生产能力均先后增加,但第2叶片的变化时间均早于第3叶片;在两叶片的各性状上,均为LN下PH6WC的变化幅度大于PH4CV,且仅幼苗叶片中的碳氮比在LN下显著提高;PH6WC的叶片衰老更快,PH4CV有更强的碳氮平衡能力,其叶片衰老相对滞后.综上,低氮会诱导玉米幼苗叶片衰老,高碳氮比具有促进叶片衰老的调控作用,低氮胁迫下幼苗叶片的碳氮平衡能力在两个玉米基因型间存在较大差异.

    玉米叶片衰老幼苗低氮胁迫碳氮比

    咸水沟灌对棉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毕言鹏郑春莲党红凯曹彩云...
    1055-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咸水沟灌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对实现咸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棉花长期定位咸水沟灌试验(始于2006年)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矿化度(1、2、4、6、8、10g·L-1)咸水连续灌溉第10年和第15年棉田土壤盐分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沟底0~30 cm 土层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6、8、10g·L-1灌水处理与1 g·L-1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盐分逐渐增大.咸水沟灌有降低沟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趋势,当灌溉水矿化度≥6 g·L-1时,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质量分数、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降低,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比表面积显著增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下降.连续多年咸水沟灌条件下,各处理棉田沟底0~30 cm 土层土壤盐分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未随灌水年限的增加而逐年积累与恶化.在本研究灌溉制度下,采用≤4 g·L-1咸水沟灌对试验区棉田土壤盐分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无显著影响.

    咸水沟灌土壤盐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马玉诏党红凯李科江郑春莲...
    1063-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解决井灌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探究华北平原广泛分布的地下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始于200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设置1、2、4、6、8 g·L-1共5个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其中1 g·L-1灌溉水(取自当地地下水)为对照,研究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当灌溉水矿化度≥4 g·L-1时可显著增加籽粒吸水量、面团形成时间、沉淀值、湿面筋和粗蛋白含量,但显著降低出粉率、面团稳定时间和面筋指数;长期灌溉高矿化度咸水(4~8 g·L-1)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穗数(44.0%~60.7%)和籽粒产量(35.6%~64.7%).在连续多年咸水灌溉条件下,与对照相比,2 g·L-1灌水处理对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且能提高吸水量、面团形成时间、沉淀值、湿面筋和粗蛋白含量等籽粒品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得出2 g·L-1灌水处理综合效果最优.本研究可为华北平原咸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咸水冬小麦品质产量主成分分析

    生物质炭施用量对大豆农艺性状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刘建萍龙莹李晓红
    1069-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豆品种'徐豆18'为对象,于2020年5月在邵阳学院试验基地设0(CK)、5、10、20和40 g·kg-1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分析盆栽大豆的生长发育、农艺性状和营养含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对大豆的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叶片干重、茎秆干重和大豆籽粒中蛋白质、粗脂肪、异黄酮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施用量为20 g·kg-1时,大豆的发芽率最高,生育期最短,单株有效荚数最多,百粒重最大,籽粒中蛋白质、粗脂肪和异黄酮含量最高.生物质炭施用量为40 g·kg-1时,大豆株高较高且贪青晚熟,单株有效荚数和百粒重比施用量为20 g·kg-1时降低.综上,土壤添加生物质炭对大豆农艺性状和营养含量的影响因施用量不同而异,其中20 g·kg-1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用量.

    生物质炭大豆产量农艺性状营养含量

    冰川退缩区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及环境响应

    梁紫嫣李晓明王涛段宝利...
    1074-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解有机质(DOM)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有机组分,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探讨植被演替过程中DOM的来源、组成、环境响应与累积规律,对预测土壤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序列选取演替年龄分别为12、30、40、50、80、120年的样地采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样本,测定DOM浓度并进行紫外-可见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研究原生演替过程中DOM含量和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DOM浓度随演替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DOM中类蛋白组分、荧光指数和生物指数随演替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类腐殖质组分和腐殖化程度随演替过程不断增加,土壤DOM芳香化程度先增加后减小.pH值、铵态氮含量解释了 62.2%的表层土壤DOM组分变异,土壤含水率和pH值解释了 64.3%的亚表层土壤DOM组分变异,说明环境因素是影响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过程中土壤DOM数量和组成的重要因子.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原生演替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冰川退缩

    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对地表水δ18O海拔效应的影响

    刘澄静角媛梅徐秋娥杨艳芬...
    1083-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的全福庄河小流域为对象,对在2015年5月—2016年4月间逐月采集的森林景观类型和梯田景观类型下12个样点的地表水样品进行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在地表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上,森林斑块δ18O平均值小于梯田斑块,森林斑块δ18O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也小于梯田斑块;2)研究区地表水δ18O除8月和3月外,均具有显著的海拔效应,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δ18O=-0.012H+13.84(r=-0.83,n=12);3)地表水δ18O海拔梯度为-1.2‰·(100 m)-1,但并不是受降水影响的"真"海拔梯度,而是森林斑块和梯田斑块间地表水δ18O景观梯度影响下的海拔梯度;4)在森林-梯田的景观格局组合下,森林斑块与梯田斑块间的地表水δ18O值差异增强了海拔效应.因此,当流域景观格局异质性强时,地表水稳定同位素效应会被强化或者出现完全相反的同位素效应.

    哈尼梯田景观格局氢氧稳定同位素同位素海拔效应地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