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92-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动态演替特征及驱动力

    吕基新赖勇耿守保陈升忠...
    1240-1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的建设与破坏活动是植被动态变化的重要根源之一,利用遥感探究植被演替的量化监测过程及驱动力能够很好揭示人类活动对生态本底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欧洲航天局逐年土地覆被数据及地理学信息图谱方法,从植被型组、植被型尺度分析1992-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动态演替方向、演替速度及演替序列,明晰植被演替特征并量化其演替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数量结构为"植增荒减",具体年增长速率依次为耕地(353.10 km2)>草原(243.92 km2)>森林(-16.22 km2)>灌丛(-120.37 km2)>荒漠(-556.31 km2),并且空间相邻分布的草原、荒漠、灌丛三者的面积变化存在权衡关系.植被演替空间呈"绿进沙退"格局,演替热点集中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中部荒漠-草原交界处及黄河沿岸;植被演替序列结构复杂,进展、逆行演替相互交错,不同群落演替流量的截流率差距突出,其中,植被型组草原、灌丛与植被型草地、雨养农田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截获最多演替流量.植被动态演替的核心驱动力为农牧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生态工程、气候变化.作为"植物群落学-景观生态学"的实例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植被格局优化、演替等级提升等生态措施实施空间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植被演替地理学信息图谱演替序列驱动力

    放牧对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Meta分析

    刘玉祯刘文亭杨晓霞李彩弟...
    1251-1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全球尺度下放牧管理措施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水平,本研究选取国内外83篇中英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讨了放牧家畜组合(羊单牧、牛单牧和牛羊混牧)和放牧强度(轻度、中度、重度)对草地生态系统叶片、凋落物、根系,以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会显著降低叶片和凋落物C含量、C/N、C/P,增加N、P含量及N/P;显著降低根系和土壤C、N含量,C/P和N/P,增加P含量和C/N.叶片、凋落物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对牛、羊单独放牧响应更为明显,而根系、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则对混牧响应更为明显,重度放牧会对草地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产生更大的影响.放牧会降低土壤N含量,增加P含量,表明放牧对草地N、P含量的影响路径不同.进一步研究N、P含量变化对放牧活动不平衡响应机制,将放牧方式、强度的影响纳入草地生态系统预测、管理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放牧方式放牧强度草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Meta分析

    模拟降雨量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侯雅琳韩广轩朱连奇李新鸽...
    1260-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变化能够深刻影响河口湿地土壤水盐条件,而土壤水盐条件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为对象,依托野外降雨控制试验平台(减雨60%、减雨40%、自然对照、增雨40%、增雨60%),探讨了经过6年降雨处理后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及机制.结果表明:随降雨量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土壤湿度显著增大.降雨量变化影响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增雨处理降低了碱蓬和盐地碱蓬的优势地位,提高了荻和白茅的优势地位.随降雨量增加,植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增减雨处理均降低了群落频度、多度和盖度,增雨60%处理群落频度显著降低54.9%,减雨60%、减雨40%、增雨40%、增雨60%处理群落多度分别显著降低38.9%、33.8%、35.8%和45.7%.随降雨量增加,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但可能受淹水胁迫的影响,增雨60%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增雨4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上生物量、Shann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降雨量变化通过改变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水盐条件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生长特征、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降雨变化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长特征湿地黄河三角洲

    旱化对浙江山地沼泽湿地土壤与植物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杨乐何莹李东宾岳春雷...
    1267-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受到气候变暖、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浙江省山地沼泽湿地面临着缺水旱化的问题,泥炭藓沼泽、草本沼泽逐渐退化成旱化的沼泽.在山地沼泽旱化的过程中,山地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浙江5块不同旱化程度的山地沼泽湿地,分析土壤表层0~60 cm剖面上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土壤pH值、土壤容重等,以及植物样方地上生物量、植物粉碎混合样的有机碳(OC)、TN、TP.结果表明:浙江山区沼泽湿地SOC、TN含量丰富,但TP含量低;随着山区沼泽湿地的旱化,容重、pH值、地上生物量上升,而SOC、TN、TP、C ∶ N、C ∶ P、N ∶ P呈下降趋势,容重、pH值与SOC、TN、TP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不同旱化程度的浙江山区沼泽湿地土壤C、N、P等元素的累积量与植物凋落物输入量、湿地氧气条件、凋落物分解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有关.浙江山地沼泽湿地旱化趋势明显,土壤C、N、P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下降,而植物由湿生群落向中性群落演替,植物中C、N、P含量随着植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与土壤C、N、P含量的变化关系不耦合.

    泥炭藓沼泽草甸沼泽生态化学计量比旱化

    点格局研究过程中K-函数的累积效应

    王鑫厅王殿杰李海兵邰阳...
    1275-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种群空间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点格局分析已成为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Ripley's K函数是点格局常用分析方法.然而,由于Ripley's K函数具有累积效应,这种累积效应可能会导致特定的格局特征.为了探讨Ripley's K函数的累积效应如何影响种群格局研究结果,以大针茅种群数据为基础,通过R软件模拟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3种格局类型,对比使用具有累积效应的Ripley's K函数和不具有累积效应的成对相关函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Ripley's K函数的累积效应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增加了聚集分布(或均匀分布)的尺度,另一方面能够检测到聚块或负相互作用范围在取样空间的分布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格局特征.而对于随机分布,Ripley's K函数没有累积效应.因此,在种群格局研究过程中,通过重复取样且Ripley's K函数与成对相关函数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种群格局,更能揭示空间格局的本质特征.

    K-函数成对相关函数空间点格局累积效应

    生物质炭配施有机物料对贫瘠红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

    白美霞司徒高铭李松昊邬奇峰...
    1283-1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促进红壤固碳培肥,于2017和2018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和羊粪)单施以及与生物质炭配施对贫瘠红壤养分含量、碳转化相关酶活性和微生物底物利用速率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即不施有机物料(对照)、玉米秸秆、羊粪、单施生物质炭、玉米秸秆与生物质炭配施、羊粪与生物质炭配施.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单施秸秆和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或羊粪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但两者无交互效应.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 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木聚糖苷酶(XYL)和过氧化物酶(PERO)活性;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处理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 28.6%、22.2%;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羊粪配施处理α-葡萄糖苷酶(AG)、BG、XYL和PERO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 46.1%、50.9%、41.6%和31.3%.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 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速率,而生物质炭配施处理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底物的利用速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微生物碳源利用速率与BG和PERO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有机物料与生物质炭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有机碳分解酶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从而促进红壤固碳培肥,有利于贫瘠红壤的地力提升.

    有机物料生物质炭酶活性微生物活性

    甘南高寒草甸海拔梯度上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关系

    刘旻霞张国娟李亮穆若兰...
    1291-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关系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新视角,以往的研究多关注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单一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缺乏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理解.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为对象,选取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速效氮和土壤速效磷6个功能指标,运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与多阈值分析法,分析甘南高寒草甸海拔梯度上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且海拔3500 m物种丰富度、植物盖度显著高于其他海拔.一元、多元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且海拔间差异显著.冗余分析发现,一元、多元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Rao 的二次熵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土壤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在较大阈值范围(6%~89%)内,功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具有显著正效应;基于相关分析、最优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发现,功能多样性中多元功能丰富度指数与生态系统多功能具有显著正线性关系,同时多元功能丰富度也是生态系统多功能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来看,功能丰富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生态系统多功能功能多样性海拔高寒草甸

    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彩娟吕春雨艾希珍毕焕改...
    1300-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腐酸(FA)可参与植物耐旱性的调控,但关于其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津优35'黄瓜为.试材,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通过喷施不同浓度(0、100、300、500、700、900 mg·L-1)FA,研究其缓解黄瓜干旱胁迫的浓度效应及其对光合关键酶活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试验中,与对照(0 mg·L-1)相比,不同浓度FA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面积,降低旱害指数、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随着FA浓度的增加其缓解效应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以700 mg·L-1 FA的作用效果最好.FA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Rubisco和Rubisco 活化酶(RCA)活性及基因表达、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单位面积吸收光能、捕获光能、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和PS Ⅰ活性,降低K点的上升,维持叶绿体超微结构.温室控水试验表明,FA可显著增加干旱胁迫下温室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量的积累,增加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单宁含量.综上,施用FA可在干旱条件下提高温室黄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

    干旱黄腐酸光合系统产量品质黄瓜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和苜蓿抗氧化能力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慧王冬梅张泽洲任怀新...
    1311-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麦草和苜蓿为对象,分别叶面喷施和根施100μmol·L-1的褪黑素溶液,在干旱胁迫下测定了生物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养分含量(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等指标,研究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植物抗氧化能力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黑麦草和苜蓿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外施褪黑素能够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黑麦草和苜蓿生长的抑制作用,叶面喷施和根施褪黑素使干旱胁迫下黑麦草的生物量分别增加14.5%和29.6%,苜蓿的生物量分别增加36.6%和49.1%.干旱胁迫下,黑麦草的SOD、POD活性和苜蓿的SOD活性显著降低,外施褪黑素显著提高黑麦草和苜蓿的SOD、POD、CAT活性,减少叶片中MDA的积累,使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下降,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干旱和外施褪黑素对黑麦草和苜蓿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干旱胁迫下,黑麦草叶片和根中的N、P含量以及苜蓿根中的N含量降低,外施褪黑素提高黑麦草和苜蓿根和叶片中的N、P含量,这表明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和苜蓿的养分吸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施用褪黑素不仅能改善植物的抗氧化能力,还能调节养分吸收以增强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而且叶面喷施褪黑素效果好于根施.

    干旱胁迫褪黑素养分含量抗氧化能力

    水分和腐植酸对燕麦果聚糖代谢的影响

    李英浩王琦赵宝平米俊珍...
    1320-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水分和腐植酸(HA)对燕麦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水分和HA对燕麦糖代谢和粒重形成的作用机制,可为旱作地区燕麦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试验以'蒙农大燕1号'和'内燕5号'两个燕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旱作(无灌溉)和有限灌溉(拔节期和抽穗期每次灌水60 mm)两个水分条件下喷施HA与清水(CK),研究燕麦开花后不同时期NSC组分在茎、叶、穗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叶片中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燕麦品种茎、叶、穗中的NSC组分含量均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且两品种各器官中的NSC组分含量大致相同;与CK相比,在灌水条件下喷施HA后蒙农大燕1号穗部的果聚糖含量提升幅度明显大于旱作条件;喷施HA后蒙农大燕1号叶片中果聚糖外水解酶和转化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 27.1%和30.6%,单穗粒重显著提高了 55.9%,且与旱作条件下相比提高幅度更大;蒙农大燕1号籽粒千粒重和单穗粒重与叶片果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水分和腐植酸协同作用可以有效调节燕麦果聚糖的积累及主要代谢酶活性,从而提高千粒重和单穗粒重,促进产量形成.

    水分腐植酸燕麦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