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厨余垃圾沼渣堆肥对搬迁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伍海兵牛玉慧梁晶
    1331-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厨余垃圾沼渣堆肥和化学改良剂对搬迁地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和有机质分布的影响,可为土壤质量提升和沼渣堆肥土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设置厨余垃圾沼渣堆肥不同施加量、化学改良剂(β-环糊精、硫酸钙和氧化铁按质量比1∶1∶1混合)及对照(100%土壤)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及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0%(土壤∶沼渣堆肥=8∶2)、30%(土壤∶沼渣堆肥=7∶3)沼渣堆肥处理显著降低了<0。106 mm粒径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增加了 0。5~1。0 mm粒径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 ≥2。0 mm粒径的土壤大团聚体、团粒结构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其中20%沼渣堆肥和化学改良剂混施处理效果最佳。沼渣堆肥显著影响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布,30%沼渣堆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布的影响最大;沼渣堆肥显著增加了各粒径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106~0。25 mm粒径的土壤微团聚体有机质增幅最大。综上,沼渣堆肥有助于增加搬迁地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和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且沼渣堆肥和化学改良剂混施对搬迁地土壤的改良效果更佳。

    厨余垃圾沼渣堆肥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搬迁地

    不同发展情景下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质量

    付绍桐贺晨曦马佳凯王犇...
    1337-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在黄河流域总体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深入研究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生态环境的变化,选用MODIS遥感影像数据,基于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的主成分分析确定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因素;同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3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RSEI在黄河流域山西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用于监测和评估其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2000-2020年,黄河流域山西段以低生境质量区为主,其中,200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而2010-2020年则有所退化;高生境质量区集中于山区,其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低生态质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群集中的太原盆地及研究区北部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气候因子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在高山区域二者呈正相关关系。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研究区的耕地、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均较2020年有所增加;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在以RSEI为限制因子的生态约束情景中,新增林地面积最多,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黄河流域山西段遥感生态指数CA-Markov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气候因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的武汉都市圈生态风险评估及影响因素

    何国钰张蕾雷锡琼孙远洋...
    1347-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正面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的风险。探究多重供需风险的格局、关系及驱动因素,对支撑区域生态风险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本研究量化2000、2010和2020年各乡镇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一/综合供需风险率,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分别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簇和综合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武汉都市圈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粮食供应服务、产水服务、碳固存服务和绿地休憩服务的供需风险均上升,而土壤保持服务和水质净化服务的供需风险下降。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风险由0。41增至0。45,呈"核心区增加、边缘区降低"趋势。研究期间,武汉都市圈存在综合极高风险簇(B,)、综合高风险簇(B2)、水质净化高风险簇(B3)与粮食供应-土壤保持风险簇(B4),风险类型主要由B3簇向B2簇、B2簇向B1簇转化,表明供需风险组合类型增加、强度增强。植被覆盖度、夜间灯光指数和人口密度是综合供需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开展生态风险评估,可为区域多重风险问题的管控提供高效可靠的途径。

    生态风险评估供需错配生态系统服务簇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武汉都市圈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郑州都市圈一体化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

    彭慧思王艳慧王志岗
    1359-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间相互联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协调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目标导向。本研究以郑州都市圈为研究区,基于2012-2021年夜间灯光数据,综合使用景观指数和景观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从空间扩张与空间联系视角,系统评估了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分析了研究区都市圈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都市圈的时空扩张和联系模式。结果表明:2012-2021年,郑州都市圈面积逐年扩张,景观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呈集聚现象;都市圈内呈现出稳定性、多方向协同发展趋势,非中心城市扩张贡献度逐年提升,各组成城市扩张方式从内部填充逐步向外部扩张转变;都市圈的联系规模逐年拓展,城市间联系加强,城际联系带、物质信息交流通道初见雏形,都市圈联系一体化网络逐渐形成;都市圈一体化规划为都市圈发展提供了积极指导作用,应继续充分发挥都市圈带动效应,注重郑州。开封同城化、郑州。许昌一体化建设,推动新乡、焦作形成新兴增长极,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政策、经济、交通、信息等联系网络,形成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局面。

    景观格局夜间灯光空间扩张空间联系都市圈一体化

    甬江口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

    欧奕君江志兵徐满秋于培松...
    1369-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小型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点,于丰水期、平水期及枯水期采集甬江口表层水样,分析浮游植物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123属358种,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物种数分别为 276、154 和 151 种,丰度分别为(170。45±225。43)x103、(51。92±30。28)×103和(31。65±12。79)×103 cells·L-1。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优势种有梅尼小环藻、中肋骨条藻、具槽帕拉藻等。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丰水期由口门内向口门外呈下降趋势,在平水期和枯水期空间差异较小。多维尺度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口门内、口门和口门外)与不同水文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均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丰水期,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平水期,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枯水期,丰度与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温度、盐度、铵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别解释了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19。5%、11。9%、9。4%和8。2%。甬江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主导,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甬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潜力评估

    钟蕊王娇月徐婷婷郗凤明...
    1379-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生态修复的能源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为纾解光伏发展用地困境、解决大面积矿山废弃地亟待修复的需求提供了突破口。本研究以辽宁省中部某矿区为例,构建林光互补、农光互补和草光互补3种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核算光伏发电系统碳减排量和生态系统增汇量,评估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的减碳增汇潜力。结果表明: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下,矿山年均减碳增汇量为514。93 t CO2 hm-2,每兆瓦光伏电站年均减碳量为1242。94 t CO2。该矿区若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模式,25年计入期内减碳增汇总量630。43~779。24万t CO2。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量主要源于光伏清洁发电产生的碳减排,占比96。4%~99。4%,生态系统增汇量贡献较小,仅占总量的0。6%~3。7%。光伏+不同修复模式下的减碳增汇潜力不同,其中,林光互补减碳增汇潜力最大(711。89万t),其次为农光互补(704。07万t),草光互补减碳增汇潜力最小(697。98万t)。构建"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可有效发挥光伏发电的减碳及矿山生态修复的增汇双重效益,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光伏发电矿山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固碳新能源碳减排生命周期评价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趾啄木鸟冬春季节取食生境选择和取食活动特征

    钟涵司雨蕙朱紫薇戎可...
    1388-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4-5月和11-12月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收集三趾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及取食活动特征数据。利用资源选择函数分析影响三趾啄木鸟取食生境选择的重要因子,通过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冬春季节取食生境选择和取食活动间的差异,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的Bailey方法探讨其取食偏好。结果表明:优势乔木树种和枯立木数量是影响三趾啄木鸟取食生境选择的重要因子,其偏好在优势乔木为云、冷杉且枯立木数量多的生境中取食;偏好取食的树木高度在10~20 m、胸径在15~45 cm,春季偏好半枯立木,对红松表现出随机利用,冬季偏好枯立木,避免选择红松。三趾啄木鸟偏好在树的主干取食,春季偏好采用轻啄的方式在树中部取食,取食时长较短,冬季偏好采用凿取的方式在树上部取食,取食时长较长。三趾啄木鸟的取食生境选择和取食活动特征在冬春季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三趾啄木鸟生境选择取食活动资源选择函数凉水自然保护区

    高光谱遥感在草原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顾晨梁建刘旭颖孙泊远...
    1397-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而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需要收集草原的植物多样性信息。高光谱遥感以其独特的大范围覆盖和高光谱分辨率优势,为草原植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回顾了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强调了高光谱数据在草原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独特优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草原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讨论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当前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数据处理复杂性、算法精度,以及与地面遥感数据的整合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高光谱遥感将在草原生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高光谱遥感植物多样性光谱多样性生态系统管理

    农产品抗生素残留现状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根陈宝锐潘璐璐王慧...
    1408-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业上,抗生素广泛用于动物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但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使得抗生素残留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渐严重。抗生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放大,将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传统的抗生素检测技术存在程序繁琐、操作复杂、耗时长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即时、高效和准确的现场检测需求。因此,为应对抗生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规范抗生素在农业上的使用,建立农产品抗生素的快速检测技术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抗生素在养殖业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以及抗生素在农产品中的残留特征和对生物体及环境的危害,归纳了近5年内农产品中抗生素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对各项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农产品抗生素管控和即时检测提供借鉴。

    农产品抗生素养殖业食品安全即时检测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

    杨黎敏王坤鹏易家林郭杰...
    1419-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高度耦合使得社会生态风险成为系统风险治理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联系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纽带,是解构社会生态风险的核心变量与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关键抓手。本文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阐明社会生态风险的内涵与生成机理,提出"客观风险-感知风险-风险行为"的风险演化逻辑。然后,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提出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拓展有关社会生态系统风险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最后,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研究应当关注以下议题:1)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传导机制探索;2)社会主体行为的响应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机制探讨;3)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多尺度评估模型构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基于人与自然的互馈关系探讨风险形成、演化与治理逻辑,可为明晰生态问题的深层意蕴和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路径选择提供思路。

    风险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生态系统风险演化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