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13C、15N和C/N识别南岳小流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

    陈旋李玉娥万运帆高清竹...
    1998-2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流域有机质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地退化,不仅威胁水质和粮食安全,而且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等潜在环境问题.本研究用13C、15N和C/N作为指纹标志物,分析了南岳小流域出口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其在林地、稻田和菜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定量估算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率.结果 表明:δ13C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沉积物有机质(-22.6‰-±0.53‰)和林地土壤(-23.13‰±1.71‰)的δ13C显著高于稻田土壤(-25.24‰± 1.4‰).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δ15N差异不显著,沉积物的均值最大,为(4.37±0.83)‰,林地最小,为(2.38±1.97)‰;林地土壤的C/N均值最大,为16.66±7.18,稻田土壤的C/N均值最小,为11.95±0.92.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结果显示,林地、稻田和菜地对流域出口沉积有机质的贡献率分别为19.6%、15.7%和64.7%;稻田和菜地作为农业用地的总贡献率为80.4%.说明农业用地土壤是南岳小流域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可以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流域养分流失.

    沉积有机质来源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养分流失土地利用类型

    锌对苹果果实膨大期叶片13C光合产物合成及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

    于波秦嗣军吕德国
    2007-2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锌对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机理,为苹果果实发育关键时期通过补锌措施提高果实品质奠定理论基础,以8年生'寒富'/GM256/山定子为试材,采用13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苹果树叶片涂抹不同浓度锌(CK、Zn1、Zn2、 Zn3、 Zn4,分别代表浓度为0、0.1%、0.2%、0.3%和0.4%的ZnSO4·H2O溶液)对果实膨大期叶片13C同化能力及13C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锌浓度的增加,苹果树叶片Rubisco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和蔗糖磷酸合酶活性,以及13C同化能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Zn3处理下达到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Zn3处理的13C自留量(标记叶片+标记枝条)最低,为61.2%,而输出量最高,为38.8%.果实13C吸收量表现为Zn3>Zn2 >Zn4 >Zn1>CK.这说明叶片涂抹适宜浓度锌(0.3%ZnSO4·H2O溶液)处理增强了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了叶片光合产物的合成能力,促进了光合产物由叶片向果实的定向运输.

    苹果13C光合产物转运果实

    基于多组织稳定同位素比值的热带大西洋4种鲨鱼营养生态位分化

    陈子昂吴峰戴小杰李云凯...
    2014-2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代谢速率组织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可以反映生物不同时间尺度的摄食信息,对探讨物种间摄食、栖息地利用和营养生态位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以在大西洋热带海域兼捕的大青鲨、长鳍鲭鲨、拟锥齿鲨和尖吻鲭鲨为对象,通过测定其肌肉、肝脏和血液的δ13C和δ15N值,探讨4种鲨鱼营养生态位分化.结果 表明:与长鳍鲭鲨相比,尖吻鲭鲨、拟锥齿鲨和大青鲨的δ15N值相似且相对较高;大青鲨与其他鲨鱼存在摄食隔离,表现出独特的营养生态位;尖吻鲭鲨营养生态位宽幅最大,摄食食物种类和(或)栖息环境类型更多样化,其与拟锥齿鲨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高,说明两种鲨鱼具有潜在的资源竞争关系.尖吻鲭鲨、拟锥齿鲨和大青鲨组织间的δ13C、δ15N差值与其叉长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3种鲨鱼近期内无明显摄食变化;而长鳍鲭鲨的肝脏、血液和肌肉组织的δ15N差值与叉长显著相关,说明长鳍鲭鲨在短期内存在摄食变化.肝脏和血液的δ13C、δ15N值的相似性反映了两种组织整合摄食时间周期相近,其较高的代谢速率可以反映相对短时间周期的摄食信息.

    热带大西洋大洋性鲨鱼组织周转稳定同位素摄食生态学

    不同产地三疣梭子蟹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特征及原产地溯源

    彭凯秀崔艳梅姜芳李凡...
    2021-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稳定同位素对三疣梭子蟹产地溯源的可行性,可为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追溯原产地来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黄海、渤海和东海3个主产区海域的三疣梭子蟹为对象,分析了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差异性和不同组织中稳定同位素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不同产地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利用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通过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产地判别分析,采用肌肉和腮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的产地判别正确率(>95%)明显高于肝胰性腺,说明肌肉和腮稳定同位素比值可以对不同海域的三疣梭子蟹进行有效区分.本研究填补了目前三疣梭子蟹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的研究空白.

    三疣梭子蟹稳定同位素产地溯源组织差异

    海蜇-对虾-蛤仔综合养殖池塘的食物网

    王摆田甲申周遵春
    2028-2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海蜇-对虾(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菲律宾蛤仔海水综合养殖池塘养殖生物的食性、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在2017年5-9月的养殖周期内,采集并检测池塘内各种饵料和4种养殖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海蜇、中国明对虾、斑节对虾和菲律宾蛤仔的食物来源.结果 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浮游动物;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鯷鱼;菲律宾蛤仔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浮游植物、底栖硅藻和对虾粪便.综合养殖池塘中菲律宾蛤仔的营养级范围为2.64~2.95,平均值为2.84;海蜇的营养级范围为2.78~ 3.27,平均值为3.06;斑节对虾的营养级范围为3.03 ~ 3.54,平均值为3.25;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范围为3.76 ~ 4.40,平均值为3.95.在综合养殖池塘中,菲律宾蛤仔为初级消费者,海蜇为次级消费者,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为捕食者;菲律宾蛤仔在滤食两种对虾粪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养殖池塘的水质.

    稳定同位素综合养殖池塘食物网

    基于胃含物分析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鳀的摄食生态

    王静蒋日进胡翠林李哲...
    2035-2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鳀是重要的渔业资源捕捞对象,同时也是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种.基于2020年和2008-2009年东海区采集的鳀样品,结合胃含物分析和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鳀的食物组成、食性昼夜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的食性转变及其营养级,研究鳀的摄食生态.胃含物分析显示,鳀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优势饵料依次为太平洋磷虾[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87.6%,出现频率(F)=57.6%]、小拟哲水蚤(IRI=3.2%,F=15.3%)和细足法虫戎(IRI=2.1%,F=13.1%);同位素分析显示,桡足类是鳀的主要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端足类的食源贡献率最小,不足1%.鳀食物组成昼夜差异明显,摄食强度白天比晚上高,下午最高,午夜最低;叉长90 mm是鳀食性转变的拐点,小于90 mm的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大于90 mm的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兼食小型鱼类.鳀的δ13 C值范围为-21.66‰~-18.14‰,平均值为(-19.92±0.86)‰;δ15N值范围为4.07‰~ 10.78‰,平均值为(8.14±2.48)‰;鳀的δ13C和δ15N比值与叉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胃含物分析的鳀营养级为3.4,基于δ15N稳定同位素的鳀营养级为2.7.本研究可为中上层小型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提供参考依据,为构建食物网营养通道提供基础资料.

    胃含物分析稳定同位素摄食生态营养级

    模拟增温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刘美马志良
    2045-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生长季前期、生长季后期和非生长季3个生育期的土壤氮转化速率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高寒灌丛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模拟增温使高寒灌丛土壤温度显著升高1.2℃,土壤水分显著降低2.5%.高寒灌丛生长季土壤净氮矿化(氨化和硝化)速率显著高于非生长季,但土壤净氮固持速率显著低于非生长季.土壤氮矿化在生长季前期以硝化作用为主,在生长季后期和非生长季以氨化作用为主.模拟增温对高寒灌丛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模拟增温显著增加了生长季前期土壤净氨化、净硝化、净氮矿化、净氮固持速率和非生长季土壤净硝化、净氮矿化速率,并显著降低了生长季后期土壤净硝化、净氮矿化、净氮固持速率和非生长季土壤净氨化速率.但模拟增温对高寒灌丛非生长季净氮固持速率和生长季后期净硝化速率的影响不显著.未来气候变暖将显著改变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土壤氮转化,进而加速高寒灌丛土壤氮循环过程.

    氨化硝化氮矿化氮固持高寒灌丛模拟增温

    不同干扰强度下针阔混交林树种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崔玉华韩有志张梦弢杨秀清...
    2053-2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干扰程度下针阔混交林树种空间格局变化及树种种间关联性,本研究以关帝山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强度的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选取郁闭度、林分密度、伐桩数量作为划分干扰程度的因子,采用相对影响法,将林分划分为未干扰、中度干扰和严重干扰3个等级.利用空间点格局K2函数分析了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树种的种间关联.结果 表明:未干扰样地直径分布呈倒"J"型,中度和严重干扰样地直径分布均为双峰曲线分布.同时,未干扰和中度干扰林分在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严重干扰的林分随机分布更为显著.针阔树种种间关系表现为未干扰林分在所有尺度上无关联;小尺度上中度干扰表现为正相关,严重干扰林分表现为负相关;较大尺度上中度与严重干扰林分均表现为不相关.说明林分干扰程度越严重,林下小径级林木数量越少,导致小尺度上种内聚集程度越低.同时,适当的干扰程度有利于林分内物种间对环境资源的协同利用.研究揭示了干扰对林分结构的影响,可为林分结构调整及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干扰空间格局种间关联性直径结构K2函数

    林冠环境对润楠幼苗构型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廖睿燕吴小琪靳程黄力...
    2061-2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幼苗早期适应对策对种群的更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润楠(Machilus nanmu)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是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优势乔木树种之一.研究润楠幼苗的适应对策对于维持种群更新和保护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了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冠环境(林窗/林下)下不同年龄阶段(阶段1:1~3年;阶段2:4~6年;阶段3:7~9年)的润楠幼苗,从构型和生物量分配角度研究其早期适应对策的时间动态及其对异质生境的响应.结果 表明:林窗中润楠幼苗的茎构型各指标(除枝倾角)和叶倾角在阶段2和阶段3显著大于林下,根构型各指标(除根直径)和叶面积在阶段1和阶段2显著大于林下;而林窗中润楠幼苗的比叶面积在3个阶段均显著小于林下.不同林冠环境和年龄阶段的生物量分配均以叶为主,但林窗中润楠幼苗从阶段2开始增加了茎的生物量分配,减少了根的生物量分配,林下润楠幼苗根的生物量分配则无显著变化.润楠幼苗各器官的协调性随生境条件不同产生适应性进化,即林窗中润楠幼苗的根与叶之间显著相关,且此相关关系随年龄增大由正到负;林下润楠幼苗的根和茎呈显著正相关,根和叶之间无显著相关.不同林冠环境下润楠幼苗枝干重与枝长的标准化主轴回归(SMA)方程斜率仅在阶段3差异显著,而叶、根生物量与构型间的SMA方程斜率的差异均不显著;大部分生物量与构型间的SMA方程截距在阶段2差异显著.

    幼苗构型生物量分配林冠环境润楠

    珠芽蓼叶片对海拔变化的表型可塑性

    王玉萍高会会张峰程李香...
    2070-2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石蜡制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祁连山植被垂直分布带海拔2300、3200和3900 m珠芽蓼叶片组织结构、叶表皮特征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对海拔升高的适应性变化.结果 表明:珠芽蓼为异面叶,随海拔升高,叶片表皮毛数目减少而直径增大变粗,表皮蜡质层结构更加致密.叶片厚度在海拔3200 m最大,分别比海拔2300和3900 m增加了39.6%和50.5%.从海拔2300到3200 m,栅栏组织细胞层数由2层增加为3层且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间隙逐渐增大;在海拔3900 m处,栅栏组织细胞层数减少至2层且细胞间隙增加,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减小,表皮细胞厚度增加,但细胞层数在3个海拔间无显著差异.随海拔升高,叶下表皮附属物和气孔下室物质的积累增加,气孔密度增加,张度降低,气孔位置由表皮拱起变为内陷.从海拔2300到3200 m,基粒片层由6~9层增至8~ 12层;至海拔3900 m,基粒片层降为2~3层且片层之间变得致密,基粒数目减少且排列方向不规则,叶绿体膨大,被膜部分降解.随海拔升高,叶片部分解剖结构指标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进化,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珠芽蓼叶片解剖与超微结构在不同海拔表现出的差异显示,表型可塑性及其对高山异质环境和海拔变化的适应特征,是植物长期适应高山复杂环境的结果.

    珠芽蓼叶片解剖结构超微结构海拔表型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