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沿干旱梯度樟子松人工林针叶和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氮含量的变化

    翟培凤关家欣何鹏刘贺永...
    1518-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沿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自然干旱梯度分布的6个樟子松人工林样点(辉南、西丰、付家、章古台、奈曼和乌兰敖都)为研究对象,测定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和枝条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和氮(N)含量的变化,以探究干旱条件下樟子松的碳供需状态和养分贮存策略.结果表明:随干旱加剧,樟子松针叶和枝条中的NSCs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从最湿润样点(辉南)到最干旱样点(乌兰敖都),樟子松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由12.8%和12.5%下降到9.0%和9.5%,而当年生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由15.6%下降到9.2%.随干旱加剧,樟子松针叶和枝条中淀粉含量变化不显著,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比值降低,当年生和1年生枝条中N含量显著增加.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在干旱条件下显著消耗可溶性糖存储,存在"碳饥饿"致死风险.樟子松倾向维持稳定的淀粉含量以及在枝条中积累N以应对长期的干旱胁迫.

    干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氮素碳饥饿樟子松

    青藏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崔茜琳何云玲李宗善
    1525-1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研究陆地碳水循环耦合的有效指标,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了解WUE的特征以及变化机制,对研究高原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数据,分析青藏高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对WUE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20年,在GPP和ET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WUE呈上升趋势;WUE平均值较高的区域为高原东南部、东北部,低值区为高原中部.草地、沼泽、高山植被WUE呈增长趋势,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呈下降趋势.WUE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敏感性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WUE与年降水量呈非线性关系,降水量小于700 mm时,WUE对降水敏感性随着降水增加而减小,降水量大于700 mm,降水敏感性随着降水增加而增大.青藏高原超过75%的区域WUE与降水呈负相关,与气温相比,WUE受降水影响的面积更大,未来气候暖湿化将导致WUE降低.

    青藏高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气候因子敏感性

    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

    刘杰汲玉河周广胜周莉...
    1533-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实验室",在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数字高程、年降水量和年气温等数据,探究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NPP增加速率为1.67 g C·m-2·a-1.青藏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布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该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吻合.植被NPP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暖湿化气候变化趋势是促进植被NPP显著增加的重要动力,如果气候持续更暖更湿,青藏高原植被NPP将会持续增加.

    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驱动机制青藏高原

    赣南地区森林地表死可燃物载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巫清芸吴志伟Robert E.Keane林世滔...
    1539-1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可燃物载量分布格局是植被与地形等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野外实测赣南地区主要7种森林类型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数据,依据时滞可燃物分类标准,构建了地表可燃物载量与地形、植被等环境因子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分析了各因子的影响路径及其直接、间接和总效应.结果表明:7种不同森林类型中,1、10和100h时滞可燃物载量均是针阔混交林内最高,毛竹林内最低.对1 h时滞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坡度(影响系数为0.40)>树冠高度(0.07)>树种(-0.03)>郁闭度(0.01);对10h时滞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胸径(0.15)>树种(-0.09)>坡向(-0.08)>郁闭度(-0.06);对100 h时滞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坡向(0.25)>胸径(0.19)>郁闭度(-0.08)>树种(0.02);对可燃物总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坡度(0.22)>树种(-0.04)、郁闭度(-0.04)>树冠高度(-0.01).

    地表死可燃物载量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赣南地区

    混合效应模型在林火发生预测中的适用性

    张珍杨凇朱贺王光玉...
    1547-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建立科学准确的林火预测预报模型对林火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不同气象因子为主要预测变量,基于Logistic回归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建立福建省林火发生预测模型,通过对比Logistic基础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研究混合效应模型在林火预报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Logistic基础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64,验证准确率为60.4%.添加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精度均获得了提升.其中,考虑行政区划和海拔差异效应的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的表现最优,其AUC值和验证准确率分别比基础模型提升0.057和6.0%.用此混合效应模型对福建省各地区的林火发生概率进行预测的结果表明,福建省西北部和南部为林火中高发区域,西南部和东部为林火低发区域,与实际观测的火点分布一致.混合效应模型在数据拟合和林火发生预测方面均优于Logistic基础模型,可作为林火预测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林火预测随机效应Logistic回归混合效应

    刈割制度对呼伦贝尔草原群落特征及牧草质量的影响

    张效境马望王正文
    1555-1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呼伦贝尔草原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利用的最佳刈割制度,于2019-2021年在呼伦贝尔草原开展刈割时间(7月31日、8月10日、8月20日、8月30日、9月9日)、留茬高度(3、9、15 cm)及两者交互作用对草原群落特征、牧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较晚时间刈割和低留茬刈割会降低翌年群落高度和盖度;低留茬刈割降低翌年地上部分生物量,但刈割时间对其影响不显著.禾草、莎草相对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延迟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杂类草则与之相反,而豆科植物无明显变化.低留茬刈割在当年能够获得高的干草产量,但翌年的干草产量显著下降;8月30日,留茬3 cm刈割时干草产量达到最高值(469 g·m-2),高于最低值361.5%.牧草品质中粗蛋白含量在8月30日刈割时亦达到峰值,高于最低值约6.5%,且在高留茬刈割下含量更高;酸、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刈割时间延迟逐渐升高,9月9日刈割高于7月31日8.0%、5.9%,并且随留茬高度增加而降低.呼伦贝尔草原刈割制度设置为留茬高度9 cm左右、8月20-30日刈割为最佳,但需更长期的刈割试验观测才能得到更可靠、更客观的结论.

    呼伦贝尔草原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群落特征牧草质量

    箱体特征对箱式法观测水-气界面CO2和CH4通量的影响

    贾磊张弥蒲旖旎赵佳玉...
    1563-1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箱式法是广泛运用于内陆水体CO2和CH4通量监测的重要方法,但各研究中使用的箱体特征存在差异,箱体设计缺少统一标准,从而会影响观测结果.为明确箱体透光性、箱体内外气压差以及箱体内气体混合状态对水-气界面CO2和CH4通量观测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多通道闭路式动态箱观测系统,分别对比明箱和暗箱、箱体是否配备气压平衡阀及风扇对养殖塘水-气界面CO2和CH4通量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白天观测期间,与可观测CO2实际通量的明箱相比,当CO2呈现排放状态时,暗箱高估了 90%的CO2通量;当CO2呈现吸收状态时,暗箱低估了 50%的CO2通量.暗箱测得的CH4扩散通量比明箱低40%.箱体内气压是否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对CO2和CH4通量影响均不显著.无风扇的箱体观测的CO2通量代表性较差,在本研究中较有风扇的箱体高20%.无风扇的箱体难以区分不同途径排放的CH4通量.在运用箱式法观测水-气界面CO2,CH4通量时,应使用透明箱体,并在其中安装风扇辅助气体混合.

    箱式法箱体特征水-气界面CO2通量CH4通量

    1951-2018年中国年降水量及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异

    路畅马龙刘廷玺黄星...
    1572-1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求降水量及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是当前水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中国619个气象站1951-2018年的降水量数据,采用距平百分率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年降水量及干旱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年降水量空间上呈东南至西北阶梯递减的特征,多年降水量变化剧烈程度反之;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左右区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多于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突变,其余地区呈上升趋势,大多数突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温带大陆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主周期小.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中国干旱区面积减少,半干旱区面积增加,特别是近10年干旱和半干旱区面积减小,半湿润区面积增大.在30.—40° N之间发现一条干旱南北差异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干旱次数远多于以南;干旱的主体区域在年代际的转移方向为西北中部→华北南部→华北北部,发生次数及分布范围逐渐减小.

    降水量干旱时空变异性中国

    高寒区大豆关键生育期低温冷害指标构建

    吕佳佳朱海霞曲辉辉高西宁...
    1581-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寒区大豆低温冷害指标对系统分析高寒区大豆适应气候变化对策、防灾减灾及其他胁迫的协同适应技术具有参考意义.本研究利用1980-2020年黑龙江省大豆低温冷害灾情史料、生育期资料及研究区7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GIS技术匹配生育期与气象数据,考虑不同生育阶段积温距平、日平均气温低于生育下限温度的持续日数,构建高寒区大豆综合性冷害指数.利用K-S分布拟合检验及置信区间下限值确定阈值方法,构建高寒区大豆关键生育阶段低温冷害等级指标.结果表明:大豆播种-出苗期,研究区大豆轻度、中度、重度冷害低温指数下限值分别为0.061、0.115、0.237;出苗-开花期分别为0.072、0.152、0.312;开花-成熟期分别为0.133、0.245、0.412.由低温指数反演的黑龙江省大豆低温冷害时间分布与历史灾情记载吻合度很高: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纬度特征,冷害发生频率呈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

    高寒区大豆生育期低温冷害低温指数

    环境正义视角下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公平性评价——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徐宇曦陈一欣苏杰尹海伟...
    1589-1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绿地在促进城市居民公共健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泛效益,其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对维护环境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公园绿地空间配置公平性的研究仍侧重其数量的地域均等,对其质量、可达性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关注不足.本研究基于环境正义视角,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从公园可达性、公园面积、公园质量3个特征(共6个参数),综合运用互联网地图服务可达性分析、主客观综合质量评价、空间自相关及非参数检验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公平性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在可达性、面积、质量3个特征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性,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环境不正义格局;3个特征6个参数空间配置的不公平性存在显著差异,可达性得分值、可达的公园面积的不公平性最突出,到达公园绿地的最小时间、到达最近公园的质量的差异次之,到达高质量公园的数量与最小时间差异较小;高收入居住社区能够访问的公园的可达性得分值、总面积、公园质量平均值分别是低收入社区的3.7、2.7和1.6倍,表明收入高的居住社区享有更好可达性、更大面积、更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其中,中等收入社区享有绿地优势最突出,大多数低收入居住社区尚难以在步行30 min内到达高质量公园.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园绿地的优化配置与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与规划参考.

    环境正义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可达性公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