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80-2020年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力

    付建新
    1901-1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国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1980、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汾河流域"三生空间"变化规律,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流域内"三生空间"面积占比分别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其中,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用地呈下降态势,分别减少72441.19、105882.96 hm2,而生活空间和工业生产用地表现为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19503.02、58821.13 hm2."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明显,转出面积最大的地类是农业生产用地,占转出总面积的47.9%,2000-2010年工业生产用地最大转入面积是农业生产用地,占工业生产用地转入总面积的61.3%.城镇生活用地占农业生产用地现象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各城区的边缘区,其中,太原市区的城镇生活用地增加表现为逐渐向南扩展态势.城镇生活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其中,城镇生活用地重心迁移表现出先向南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工业生产用地重心向北迁移显著.社会经济因子对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明显强于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力更强.研究结果将为理清"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变化关系和优化用地功能提供参考.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国土空间优化汾河流域

    赤水河流域不同地貌区生态系统健康对比

    陈红莲李瑞张玉珊吴清林...
    1912-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系统健康对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USLE模型、SWAT模型、Fragstats软件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构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理论框架,探讨了生态修复下流域2010-2020年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丹霞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体高于喀斯特地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丹霞地区处于很健康和健康状态,喀斯特地区则处于亚健康及不健康状态.影响喀斯特/丹霞地貌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驱动因子存在差异.喀斯特区以植被、降水及基岩裸露率为主导驱动因子,丹霞区则以植被、土地利用和降水为主导因子.交互探测后影响因子解释力增强,不同地貌类型区的主导交互因子组合呈现较大差异.其中,喀斯特区以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数字高程模型和降水∩基岩裸露率为主导交互因子组合,丹霞区以归一化植被指数∩降水、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字高程模型为主导交互因子组合.研究结果可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生态系统服务喀斯特/丹霞地貌SWAT模型RUSLE模型地理探测器

    上海地表热环境演变趋势城乡分异及其对城市更新的响应

    赵铖钰张淑怡朱泓恺谷璇...
    1923-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而广泛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热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全面了解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城市热环境演变及其趋势差异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及居民健康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 Aqua卫星2002-2020年夏季逐日白天地表温度产品,结合遥感植被指数和不透水面覆盖信息,使用归一化地表温度和热岛比例系数作为地表热环境衡量指标,利用M-K趋势检验和解释度分析,探究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中夏季地表热环境演变趋势的城乡差异及其对城市空间更新的响应.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上海市地表温度线性增长率为0.09℃·a-1,热岛比例系数呈先上升(2002-2010年)后下降(2010-2020年)的变化趋势.上海市夏季平均地表温度总体呈现中心城区>新城区>农郊区的特征.2002-2020年,1.6%的区域表现出显著降温趋势,其中54.0%分布在中心城区;39.5%的区域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其中77.6%分布在新城区.上海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出现集中的显著降温区域,而在其他区域尤其是新城区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上海从城市扩张向城市空间更新的转变是中心城区出现集中显著降温区域的主要原因,中心城区近20%的区域表现为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不透水面和植被对热环境的影响几乎一致,表明在高度城市化发展地区开展聚集植被或分散不透水面等城市空间更新项目,是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热环境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热环境地表温度城市更新下垫面变化城乡差异上海

    夏热冬暖地区绿量构成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以福州居住区为例

    邱瑶罗涛王琼蒋思雨...
    1932-1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绿量构成与热环境的关联特征及绿量的最优构成模式,选择城市居住区为研究样地,结合航拍影像和实地调研获取绿量数据并优化绿量测算方法,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总绿量分解为乔木和灌草两大类,研究不同空间范围内的绿量构成指标(灌草总绿量、乔木树冠总绿量、乔灌草总绿量、乔木单株树冠平均绿量和乔木株数)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绿量构成指标起降温增湿作用最显著的尺度和空间范围均为楼间尺度下50 m.乔木单株树冠平均绿量和乔木树冠总绿量分别是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关键因素,且反映在白天不同时段.在50 m空间范围内,当乔木树冠平均体积为211 m3、乔木株数为62棵时,乔木对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调控效果更接近于人体的热舒适度需求.

    城市绿地三维绿量住区热环境影响范围时空变化

    细菌对五大连池火山森林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

    黄庆阳谢立红曹宏杰王立民...
    1941-1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火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和营养循环中的作用,以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森林优势树种落叶松、白桦、山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野外原位分解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响应.结果表明:经过18个月的分解,3种植物叶片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为63.9%~68.1%,白桦叶片凋落物分解最快,分解前后的N含量、C∶N、N∶P存在显著差异.3种植物叶片凋落物的细菌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根瘤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且在3种凋落物间存在显著差异.分解18个月后,凋落物中优势细菌类群与火山熔岩台地土壤趋向一致,火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受到凋落物中P含量、C∶N和N∶P的影响.

    火山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细菌群落结构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黄壤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熊涵刘彦伶李渝张雅蓉...
    1949-1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黄壤旱地细菌群落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可为今后建立科学的施肥制度和培育健康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托进行了25年的黄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采集不施肥(CK)、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常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和1/2有机肥替代1/2化肥(MNP)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并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4%~13.5%和28.8%~52.0%.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并没有影响土壤细菌α多样性,但显著影响了细菌β多样性.与CK和NPK处理相比,M、MNP和MNPK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浮霉菌门和匿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与CK相比,4个施肥处理增加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土壤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最关键的因子.施肥激发的稀有微生物类群(如浮霉菌门和匿杆菌门)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变化敏感性更高,是形成群落多功能性的主要驱动力.综上,添加有机肥改善了土壤性质,提升了土壤肥力,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利于培育健康土壤.

    长期施肥细菌多样性健康土壤

    贺兰山东坡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庞丹波吴梦瑶赵娅茹杨娟...
    1957-1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作为连接地上植物群落和地下生物过程的重要桥梁,在调控地下生态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们对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上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贺兰山1300~2800 m范围内7个海拔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贺兰山林下植物群落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海拔分布格局,采用方差分解和冗余分析探明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海拔上升,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真菌细菌比(F/B)显示,低海拔土壤细菌的积累能力强于真菌,而在高海拔则相反.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比例(GP/GN)随海拔上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随海拔上升土壤细菌和有机碳可利用度分别发生由"寡"到"富"和由"低"到"高"转变.植被属性、土壤物理和化学属性共同解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的95.7%.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含水率(SWC)和全氮(TN)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本研究揭示了贺兰山东坡土壤微生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深化认识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微生物群落海拔梯度山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湿地水体、沉积物及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俞锦丽陈旭张颖朱颖婷...
    1968-1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积累,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选取鄱阳湖东湖区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沉积物和4种类型微塑料样品(薄膜类、发泡类、纤维类和碎片类),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沉积物和微塑料表面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微塑料表面,微塑料中发泡类微塑料表面细菌丰富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类型.水体、沉积物与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以及不同类型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均存在显著差异.水体、沉积物和微塑料表面细菌群落门水平上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且水体和沉积物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微塑料表面,微塑料中发泡类微塑料表面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低.水体中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沉积物和微塑料表面,微塑料中发泡类微塑料表面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其他3种类型.细菌在属水平上主要包括马赛菌属、黄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水体和沉积物中马赛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低于微塑料表面,黄杆菌属相对丰度在水体、沉积物和微塑料表面无显著差异.微塑料中马赛菌属相对丰度表现为碎片类>纤维类>薄膜类>发泡类,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表现为薄膜类>纤维类>发泡类>碎片类.代谢通路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除发泡类微塑料外,其余3种类型微塑料表面细菌代谢通路均与水体和沉积物差异显著,且微塑料表面细菌代谢通路中细胞进程、生物体系统、环境信息处理和人类疾病显著高于水体和沉积物.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体和沉积物存在差异,且微塑料形态会对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鄱阳湖微塑料细菌丰富度多样性

    氮素输入和刈割对草甸草原植食性昆虫多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吴远秀刘婧桐丁聪张炳川...
    1975-1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氮素输入和刈割2种管理措施对草甸草原中昆虫群落多度和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长期控制实验平台,于2022年8月采用抽吸取样法调查对照、氮素添加、刈割以及氮素添加和刈割交互作用4种处理下内蒙古草甸草原植食性昆虫多度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增加植食性昆虫群落多度,刈割显著降低植食性昆虫群落多度;在不刈割条件下,氮素添加对昆虫多度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刈割条件下作用不显著.氮素添加导致由禾本科植物多度增加介导的优势类群叶蝉科和长蝽科多度增加,进而增加了昆虫群落多度,刈割则恰好相反.氮素添加、刈割及其交互作用均不影响植食性昆虫的多样性.上述结果表明,植食性昆虫的多度受食物资源的直接调控,当资源可用性增多时,其数量会相应增加,且优势昆虫类群对资源变化的响应更为强烈.

    氮添加刈割草地昆虫群落多度丰富度

    低温胁迫对南方根结线虫存活的影响及在北方温室的应用

    魏佩瑶潘嵩彭德良张锋...
    1981-1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室内离体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低温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致死率和卵囊孵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两种土壤低温处理方法对北方地区温室南方根结线虫存活率的影响.室内研究结果表明:-7℃处理24h后,南方根结线虫J2存活率为0;-9℃处理24h后,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完全不孵化.-1、-2、-3、-4℃分别处理8、5、3、1.5 d后J2存活率均为0;-2、-3、-4、-5℃分别处理9、6、4、1 d后卵囊完全不孵化.拟合分析发现,温度与J2致死时间及温度与卵囊不孵化时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起垄后0~50 cm 土层和平地0~30 cm 土层南方根结线虫死亡率均可达100%,平地30~40及40~50cm较温室同深度病情指数分别减少84.9%、75.8%.因此,在陕西省榆林市及其以北地区,冬季通过低温防控温室南方根结线虫能达到较好效果,技术可操作性强,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前景.

    南方根结线虫温度低温胁迫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