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帽儿山不同种源人工红松的生长差异性

    范迎新贾炜玮李凤日李丹丹...
    1735-1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红松树高的生长规律,筛选生长优良种源,本研究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的26个种源234株人工红松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差异对种源进行分组,结合Gompertz、Korf、Richards、Logistic、Schumacher基础模型构建树高生长方程,对比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将种源分组作为哑变量引入基础模型,根据确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赤池信息准则(AIC)、模型预估精度(FP)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帽儿山林场红松生长的最优树高生长方程。结果表明:26个种源的生长性状值在区组间具有显著差异,而在种源间树高和胸径表现为差异显著。综合考虑不同生长性状指标所划分的4组种源生长量分别为A组(五营、鹤北、临江、东方红、桦南、露水河、方正)>B组(爱辉三站、凉水、铁力、清河)>C组(乌伊岭、沾河、亮子河、白河、柴河、草河口、八家子)>D组(桶子沟、大石头、汪清、和龙、延寿、大海林、小北湖、穆棱)。4组的最优基础树高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引入哑变量后模型的拟合精度(R2=0。9353)高于基础模型(R2=0。9303),模型预测精度也有一定的提升。各组种源树高生长曲线均符合"S"形变化规律,但各组存在明显差异,以A组种源表现最好。不同种源的红松生长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差异,含种源分组哑变量的人工红松树高生长模型能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反映不同种源红松的树高生长差异,可以为红松人工林的选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红松种源生长差异种源分组哑变量

    抚育间伐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木结构复杂性的影响

    王帆贾炜玮李凤日李丹丹...
    1744-1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孟家岗林场不同间伐强度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获取样地内单木点云数据,基于MATLAB平台应用分形分析理论提取盒维数来表征长白落叶松树木结构复杂性,并评估不同间伐强度及树木属性对长白落叶松树木结构复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盒维数在对照(CK:1。68±0。07)、低中强度间伐(处理T1、T2、T3:1。74±0。07)和高强度间伐(处理T4:1。81±0。06)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间伐强度增加了树木结构复杂性。在树干属性中,胸径、树高与盒维数呈显著正相关,高径比与盒维数呈显著负相关;在树冠属性中,树冠体积、表面积、投影面积和冠幅与盒维数呈显著正相关。Hegyi竞争指数与盒维数在对照和低中强度间伐下呈显著负相关,在高强度间伐下相关性不显著。间伐影响了长白落叶松树木结构复杂性,树干属性和树冠属性是长白落叶松树木结构复杂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分形分析盒维数结构复杂性地基激光雷达

    增温对毛乌素沙地黑沙蒿和赖草凋落叶混合分解的调控具有时间依赖性

    罗凯贾昕母艳梅高圣杰...
    1753-1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暖通过改变植物凋落物产量、质量以及分解者组成和活动来影响分解过程,从而调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暖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开顶式增温箱和分解袋法,分析毛乌素沙地黑沙蒿和赖草混合凋落物在450 d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和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凋落叶对增温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增温促进了赖草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和N、P释放,抑制了黑沙蒿凋落叶的质量损失、P释放,但促进了 N释放。黑沙蒿和赖草凋落叶混合会抑制分解,增温加强了混合分解的拮抗效应,使混合凋落叶总质量损失减少9%,N和P释放量分别减少4。9%和12。6%。增温处理下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和P释放的拮抗效应随时间逐渐加强,分解150 d时N释放从协同变为拮抗效应。黑沙蒿和赖草凋落叶混合分解产生的非加性效应受温度和时间共同调控,未来的混合凋落物分解研究应该考虑温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

    增温混合凋落物非加性效应

    乌兰布和沙漠两个沙冬青群落的水分来源差异

    王阿晴朱雅娟马媛蔺方春...
    1762-1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植物群落水分利用过程对生境异质性的适应,2021年4-9月测定乌兰布和沙漠沙丘和戈壁沙冬青群落不同灌木的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各层土壤水或地下水)的δD和δ18O值,通过MixSIAR模型量化不同潜在水源的贡献比例,明确各水分来源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早春大雨后4月和5月沙丘的沙冬青和旱蒿对10~25 cm 土壤水利用较多,黑沙蒿主要利用10~200 cm 土壤水;6-8月干旱时,沙冬青对100~200 cm 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增加,旱蒿和黑沙蒿对50~200 cm 土壤水的利用增加;9月中雨后沙冬青对各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类似,旱蒿和黑沙蒿对10~50 cm 土壤水的利用增加。戈壁的沙冬青和泡泡刺4月和5月对各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类似,6-8月和9月它们分别主要利用50~150 cm和10~50 cm土壤水;刺旋花则分别主要利用10~50 cm(4-5月)、25~150 cm(6-8月)和10~25 cm 土壤水(9月)。两个沙冬青群落不同灌木的水分利用过程存在季节差异。干旱时,沙丘的沙冬青能够利用深层土壤水和部分地下水,而戈壁的沙冬青仅依赖深层土壤水,对降雨更加敏感。

    沙冬青群落生境异质性水分来源稳定同位素

    封面说明

    1770页

    亚热带树种多样性与凋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关系

    谢建文贾辉林晓瑜
    1771-1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层作为森林土壤的"皮肤",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枫香、米老排、苦槠、红锥、杉木、马尾松、福建柏、南方红豆杉8个树种的纯林及其不同组合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树种丰富度、功能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性状与凋落物现存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树种组合中,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现存量和有效拦蓄量的范围分别为0~419%、0~0。58 t·hm-2、0~1。66 t·hm-2;半分解层最大持水率、现存量和有效拦蓄量的范围分别为0~375%、0~6。14 t·hm-2、0~16。03 t·hm-2。树种丰富度和群落加权平均比叶面积对凋落物现存量和有效拦蓄量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群落加权平均叶氮含量对凋落物现存量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最大持水率随着比叶面积的多样性和群落加权平均比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群落加权平均叶片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树种丰富度通过增加比叶面积的多样性提高凋落物层持水能力;群落加权平均比叶面积通过增加凋落物现存量和最大持水率提高凋落层持水能力。在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的经营中,可以选择群落水平上具有较高比叶面积的混交林来提高凋落物层的持水能力。

    凋落物层持水能力功能多样性群落加权平均性状树种丰富度

    广西南丹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

    杜忠毓谭许脉邸东柳李浩然...
    1779-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广西南丹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以期为锑矿生态破坏区的生态恢复提供植物选择依据。结果表明:锑矿生态破坏区有维管植物共23种,隶属13科22属,多为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菊科。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植物分别是盐麸木(56。7%)、马桑(56。3%)和蜈蚣草(44。0%),而且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58、1。32和1。57。乔木层盐麸木与乌桕(0。68)、草本层粽叶芦与鬼针草(0。99)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而灌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低(0。30~0。42),表明灌木层物种生态位分化程度较大。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主要物种间多数呈负相关(占比分别为83。3%和66。7%),植物群落不稳定;草本层物种总体呈显著正联结,种对间正相关物种对数占比为52。4%,物种竞争较弱。总体而言,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不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以选择补充适宜该区生长且具有正联结的灌木和乔木,如马桑和苎麻、盐麸木和杉木等,促进植物群落正向演替,推动锑矿生态破坏区生态系统重建和可持续发展。

    锑矿生态破坏区重要值生态位种间联结植物物种

    滇中云南松林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王倩王克勤宋娅丽陈雨芊...
    1789-1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的研究,可为理解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元素循环和养分限制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云南松林为对象,于2019年开始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0g N·m-2·a-1)、低氮(LN,10 g N·m-2·a-1)、中氮(MN,20 g N·m-2·a-1)、高氮(HN,25 gN·m-2·a-1)4个处理,于2022年9月采集土壤样品(分为0~5、5~10、10~20 cm 土层)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以及碳氮磷获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氮沉降显著抑制了土壤有机碳含量、C∶N和C∶P,降幅分别为6。9%~29。8%、7。6%~45。2%和6。5%~28。6%;促进了土壤全氮含量和N∶P,增幅分别为10。0%~45。0%和19。0%~46。0%;对土壤全磷含量则无显著影响;除土壤C∶N和C∶P外,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在0~5cm 土层最高。MN和HN处理显著抑制了土壤MBN,降幅为11。0%~12。7%,氮沉降下土壤MBC和MBP及相关计量比无显著变化;0~5 cm 土层的土壤微生物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土层。氮沉降显著抑制了纤维素二糖水解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降幅为14。5%~16。2%和48。7%~66。3%);HN处理促进了 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幅68。0%),但抑制了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和氮磷比(降幅95。4%和88。4%);LN和MN处理促进了 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幅68。3%~116。6%),但抑制了土壤酶化学计量碳磷比(降幅14。9%~29。4%);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全磷、微生物养分与矢量角度(表征微生物氮或磷限制)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矢量长度(表征微生物碳限制)与矢量角度始终呈显著正相关,代表微生物碳限制与磷限制之间协同促进。氮沉降在缓解云南松林微生物氮限制的同时逐渐向磷限制转变,此外,研究区还受到微生物碳限制,且微生物碳和磷限制的关系呈正比。

    土壤-微生物-胞外酶生态化学计量氮沉降云南松林

    利用土壤化学计量学和酶计量学揭示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状况

    张康李佳佳魏振浩樊妙春...
    1799-1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森林土壤中的养分限制对森林抚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微生物受到的养分限制的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为探究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中微生物养分的限制情况,在陕西省永寿县选择不同造林时间(15、25、35、45年)的刺槐人工林以及林地旁边的摞荒坡耕地(对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及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磷酸酶(AP)活性的变化特征,通过化学计量和酶计量解析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土壤pH随植被恢复由碱性变为酸性;全磷在刺槐植被恢复的0~25年间逐渐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在0~25年间呈上升趋势。土壤全磷、有机碳、全氮、AP和LAP在25~45年间逐渐降低;NAG、BG、CBH在25~45年间先增加再降低。植被恢复过程中刺槐林的(BG+CBH)/(LAP+NAG)、(BG+CBH)/AP、(LAP+NAG)/AP均高于全球尺度的平均值。本研究区刺槐恢复过程中矢量长度小于1且逐渐增大,表明微生物碳限制逐渐增强;矢量角度大于45°且整体上降低,表明土壤微生物受磷限制且磷限制逐渐减缓,未出现微生物氮限制。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造林时间序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状况。

    刺槐化学计量酶计量学土壤微生物黄土高原

    毛乌素沙地不同恢复年限柠条固沙林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杨钧王瑞霞王俊于双...
    1807-1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是连接地上植被和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枢纽,然而对于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不明确。本研究以流动沙丘为对照(0年),以10、30、50和70年的柠条固沙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将磷脂脂肪酸(PLFA)标记法与灌木、草本植物和土壤因子结合,探究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生态恢复效应指数显著增加。0、10、30、50 和 70 年的总 PLFA 含量分别为 47。75、55。89、63。53、67。23 和 82。29 nmol·g-1。随着生态恢复指数增加,细菌含量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均显著增加;革兰氏阴性菌群落含量和真菌与细菌比均显著下降。灌木、草本植物和土壤因子能解释土壤微生物群落72。4%的变异,其中土壤因子的贡献高于植被因子。毛乌素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总PLFA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土壤含水量、酸碱度、全氮和土壤有机碳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随着毛乌素沙地柠条固沙林恢复年限的增加,主要由土壤因子驱动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