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生态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韩兴国

月刊

1001-9332

cjae@iae.ac.cn

024-83970393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路72号

应用生态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生态学会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牧业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三角洲降水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

    田超
    2194-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地区的降水来源、形成及影响机制,利用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别是δ17O、17 O-excess,以及气团轨迹模型HYSPLIT,研究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5-10月不同时间尺度及降水强度[(<5、5~10、10~25、25~50、>50mm·d-1)]的降水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结果表明:5-10月降水同位素的变化范围较大,旱季降水的同位素变化范围小于雨季,且比雨季富集.降水强度<5 mm·d-1的降水,δ'18O[δ'18O=ln(δ18O+1)]与δ'17O[δ,17O=ln(δ17O+1)]的降水线斜率最小,为0.5211,降水易受水汽源地蒸发作用的影响;10 mm·d-1≤降水强度<25 mm·d-1时,斜率最大,为0.5268.对于0~50 mm·d-14种不同强度的降水,随降水量增多δ2H、δ18O和δ17O值均降低.旱季降水17O-excess与温度呈正相关,可能受到大陆循环水汽的影响;雨季降水17 O-excess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受蒸发作用较小.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表明,旱季降水主要受大陆性季风影响,而雨季降水受海洋性和大陆性季风的共同影响.综上,降水受不同水汽来源地蒸发、局地气象因素和大气水汽来源的共同影响,使得不同尺度同位素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紧缺的水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δ2Hδ18Oδ17Od-excess17O-excess水汽来源黄河三角洲

    闽江下游水体硅的组成及营养盐化学计量比

    刘佳妮翟水晶邱思婷俞新慧...
    2205-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里,河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向沿海生态系统输送不平衡的营养盐负荷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或全球富营养化问题.闽江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为了研究闽江水体营养盐输送比例的变化特征,于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对闽江下游表层水体碳、氮、磷、硅营养盐进行了季节观测.结果表明:闽江下游表层水体溶解态硅(DSi)、成岩硅(LSi)和生物硅(BSi)的年平均含量分别为5.30、4.58和2.37 mg·L-1,但季节性差异大,夏季表现为溶解态硅>成岩硅>生物硅,秋季为溶解态硅>生物硅>成岩硅,而冬季为成岩硅>溶解态硅>生物硅.其中溶解态硅在总硅中的比例沿向海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生物硅与之相反.从化学计量比来看,闽江水体明显地受碳、磷限制,基本不受硅、氮限制.据估算,闽江每年向河口输送1.03×1010mol溶解态硅和0.46×1010 mol生物硅,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碳、氮、磷负荷则呈上升趋势,这种营养盐比例关系会导致河口及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研究闽江水体碳、氮、磷、硅营养盐的化学计量比可为闽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水体营养盐结构平衡和富营养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硅组分化学计量比通量闽江下游

    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变

    马扩郝丽娜童新段利民...
    2215-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人类活动干扰严重、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构建基于生态功能保护与生态脆弱性分析的安全格局能够对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为对象,基于1985-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依据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对生态源进行识别,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区1985、1995、2005、2015和2021年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探究生态空间布局调整策略.研究表明:1985-2021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源地面积占比始终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生态廊道网络化程度偏低,缺少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经历先恶化后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政策对研究区环境安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合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双核-散点-半包围"的空间格局体系.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县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及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安全格局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汝州市蓝绿生态网络构建与规划应用

    毛媛媛徐凡高义轩黄坤...
    2226-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服务能力并与规划策略结合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南省汝州市为研究区,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连通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构建现状蓝绿生态网络,并探索廊道构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汝州市域范围内1级核心斑块共有7个,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南部与东北部的山林空间和中部汝河构成的带状生态空间,2级核心斑块共有9个;筛选出256条生态廊道,135个生态节点,廊道大部分穿越汝河.应重点保护汝河及其周边环境,为生物南北迁移提供临时栖息地,提高整体生态网络的稳定性,并重点关注市域西侧与南侧廊道断裂点的修复;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中,一方面可引导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分,另一方面可为规划视角下廊道的功能定位与分类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蓝绿空间生态网络空间分析规划应用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空间流动的新疆生态管理分区与优化策略

    熊昕莹孟梅
    2237-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管理分区是进行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为研究区,选取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林草供给等10种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构建供给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模型法和价值法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并结合土地利用强度、人口和经济状况定量评估2020年新疆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模型和象限匹配法,探究1 km网格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和空间分异;引入断裂点公式和场强公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流动范围与强度,进而划分生态管理分区并提出相应管控措施.结果表明:2020年,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供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水系沿岸,需求则向绿洲中心城市集中;生态系统服务整体供给量小于需求量,空间分布以低供给-低需求区和高供给-高需求区为主;新疆生态系统服务输出区有7个,分别为富蕴县、福海县、伊州区、鄯善县、阿拉山口市、柯坪县和策勒县,其余地区为输入区;综合分析将新疆分为山地生态屏障区、绿洲生态修复区、荒漠生态改良区、荒漠-绿洲生态防护区和斑块生态输送区5个生态管理区.

    生态管理分区供需关系生态系统服务流时空格局

    基于数据有限方法的日本鲭生活史参数估算和资源状态评价

    周雨霏邓佳怡麻秋云叶深...
    2249-2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东海传统的渔业种类普遍缺乏年龄结构数据,数据有限方法的应用对于研究生活史特征和种群状态都十分重要.日本鲭是浙江南部近海海域的优势物种之一,本研究依据2016-2020年该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基于叉长数据的数据有限方法估算日本鲭生活史参数,同时利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YPR)评估了 日本鲭的资源状态.结果表明:1606尾日本鲭样品的叉长(L)和体重(W)的关系为W=4.18× 10-3L3.28(R2=0.96);日本鲭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中的渐近叉长为28.34 cm,生长速率为0.36 a-1,理论初始年龄为-0.40 a.现阶段,日本鲭的总死亡系数为1.67 a-1,自然死亡系数(M)为0.85a-1,捕捞死亡系数(F)为0.82 a-1,开发率为0.49.当前开捕年龄为1.78 a,开捕叉长为15.44 cm.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97a-1和4.55 a-1,均大于现在的捕捞死亡系数.M的敏感性分析表明,M的不确定性对YPR和相关生物学参考点的估计结果影响较大.M的减小会使YPR值明显增加,但F0.1和Fmax明显降低.当前日 本鲭资源状况良好,但渔获小型化现象加剧,建议开捕叉长取拐点年龄对应的叉长20 cm,提高渔获质量,从而更好地开发与利用 日本鲭资源.

    东海数据有限方法中上层鱼类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生物学参考点

    微囊藻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林津圭张达娟贾滢暄汪艳昭...
    2259-2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中,蓝藻水华爆发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C-LR)是制约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本研究在分析MC-LR胁迫条件下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MC-LR含量的基础上,利用DIA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对虾肝胰腺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注射MC-LR1 h后,肝胰腺和肌肉中毒素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12±0.45)和(5.00±0.19)μg·kg-1,随后逐渐降低,但肝胰腺中毒素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肌肉;共鉴定820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586个,下调蛋白234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C-LR胁迫显著影响溶酶体、RIG-Ⅰ样受体信号和白细胞介素-2等免疫通路;在能量代谢方面主要影响柠檬酸循环、淀粉与蔗糖代谢和戊糖与葡萄糖醛酸转换等,导致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引起19个与细胞骨架相关的血影蛋白显著上调,破坏对虾肝胰腺细胞骨架.表明MC-LR主要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免疫、能量代谢和细胞骨架产生影响.

    凡纳滨对虾微囊藻毒素蛋白表达DIA

    气候变化条件下太平洋丽龟的适宜生境及其变化

    邢衍阔康斌鹿志创高祥刚...
    2267-2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洋丽龟作为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脆弱物种,近年来备受关注.为了解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太平洋丽龟的分布及其变化,本研究利用其发现记录和8个环境预测变量(包括深度、离岸距离、平均初级生产力、最小初级生产力、海表平均温度、海表最小温度、海表平均盐度、海表最小盐度),构建了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DM)对其潜在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TSS)值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UC和TSS值分别为0.96和0.81,表明组合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是决定太平洋丽龟分布最重要的两个预测变量,适宜温度为23~29℃,适宜盐度<34;当前环境条件下太平洋丽龟分布范围在30°N—25° S;在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将减少,特别是在2100sRCP85气候情境下,其适宜生存范围将减少28%.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准确性较高,能对太平洋丽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本研究可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提供数据参考.

    太平洋丽龟物种分布模型适宜生境气候变化

    水环境中磺胺类药物代谢产物的行为特征与生态毒理

    戴佳佳宋金明李学刚马骏...
    2274-2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磺胺类药物(SAs)作为最早应用的一类广谱合成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健康和兽医领域.进入体内的SAs大多以母体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入水环境.SAs及其代谢产物在水环境中的残留以及产生的耐药性可能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近年来有关SAs的研究成果,介绍了 SAs的主要代谢产物类型、代谢产物在不同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等,讨论了 SAs代谢产物的生态毒理,特别是磺胺类抗性基因(sul-ARGs)的分布及危害.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SA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磺胺类药物代谢产物水环境生态毒理磺胺类抗性基因(sul-ARGs)

    屋顶绿化低碳景观潜力探究

    董鑫刘骁何宝杰
    2285-2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屋顶绿化作为一类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展现出碳源/汇特征.然而,屋顶绿化碳作用机制复杂,目前缺少针对性的综合碳绩效量化方法和考核指标,阻碍了屋顶绿化城市脱碳的推广应用.着眼于屋顶绿化低碳景观潜力量化,本文分析了屋顶绿化系统内部碳循环机制,探究了生物碳汇、隐含碳、运行碳以及生物能源供给4条减碳增汇路径(P1~P4);基于碳排放归一化值和碳回收期双重绩效指标,总结了各减碳增汇路径归一化值测度方法;通过提取文献数据,量化了各减碳增汇路径的绩效潜力和特点.结果表明:路径P1~P4潜力量化值分别为9.54、-2.26、2.96、0.35 kg CO2·m-2·a-1,各路径潜力受植物类型、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大;此外,基础数据库不完善、评估情景异质对测度准确性产生了影响.对粗放型绿色屋顶综合低碳景观潜力进行分情景讨论,其生命周期(40年)综合减碳量在92.24~433.42 kg CO2·m-2,碳回收期为5~14年.最后,对测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促进未来评估更新完善.

    屋顶绿化低碳景观潜力评估路径绩效指标城市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