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声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声学
应用声学

王秀明

双月刊

1000-310X

yysx@mail.ioa.ac.cn

010-82547761

100190

北京海淀北四环西路21号

应用声学/Journal Applied Acoust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声学领域的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与中国声学学会联合主办.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的宗旨是繁荣应用声学事业,促进新成果的开发与推广,促进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的实践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本刊登载应用声学各个分支及其交叉学科在国内外的新进展、新动态的综合性评论介绍,研究工作的论文、简报,工业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的技术成果,制作工艺的革新与经验交流等.此外,还刊登新书评价,声学标准,国内外的重要声学消息会议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频域合成房间频率响应的人工混响方法

    吴礼福陶明明郭业才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给出了一种频域合成房间频率响应的方法用于卷积法人工混响,基于频域内房间频率响应的后期部分为高斯随机过程的假设,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为其自协方差函数和功率谱密度进行参数化描述,在对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中的参数求解后,通过逆滤波得到了房间频率响应后期部分,与房间频率响应前期部分组合后经过傅里叶反变换得到完整的房间脉冲响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混响效果与镜像源法接近,明显优于反馈延迟网络法,但其计算复杂度比镜像源法低,便于实时应用.

    人工混响自回归滑动平均反馈延迟网络镜像源

    紧凑型双单元声系统的波束形成研究

    朱宏艺申雨晨沈勇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紧凑型扬声器系统的空间感增强是目前便携式移动电声设备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该文基于拓宽视在声源宽度以增强空间感的理念,进行了紧凑型扬声器系统的波束形成研究.该文基于圆柱形刚性障板的声学特性,利用两只扬声器单元设计了紧凑型双单元声系统,分别利用基于相位对齐的最小均方误差算法实现左/右声道的波束形成和利用最小均方误差算法并设计半空间指向性的目标实现虚拟中央声道的波束形成.通过分析波束宽度和扬声器单元的工作状态验证了波束形成效果符合目标设计.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一方面,该文利用边界元方法仿真分析了有限长障板对扬声器单元指向性以及波束形成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有限长障板会使得单元整体的指向性变宽,该结果更有利于声系统实现目标;另一方面,该文基于有限元仿真的条件实际设计了双单元声系统,通过实验测量进一步验证了算法的性能.

    视在声源宽度波束形成紧凑型边界元

    双扬声器近场声源重放实验研究

    魏彤吴彦琴桑晋秋郑成诗...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声器空间声重放系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重放声源的方向感方面,在距离感方面研究较少.该文采用不同距离的近场头相关传递函数调整预滤波器系数,实现近场不同距离下声源的重放,研究多种典型双扬声器配置下,等距离近场声源方向辨别和同方向近场声源距离辨别.实验结果表明:近场声源重放存在前后混淆现象,当虚拟声源与扬声器同前方或同后方时,方向辨别较准确;在方向角判断准确的区域,能够较准确地分辨声源的不同距离;声源越偏离中垂面,距离判定结果越准确.该研究为多扬声器配置下虚拟声源的距离重放性能提供了较全面的评估.

    近场声源重放双扬声器系统近场头相关传递函数串声消除

    新型声学超材料单通道麦克风可实现多声源实时定位与分离

    孙雪聪
    188页

    电子器件散热风扇气动噪声管道声学模态截止控制技术

    孙宗翰田杰张效溥欧阳华...
    18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针对电子器件散热用的一款变速轴流风扇的气动噪声及其降噪方法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利用风扇旋转轴等高平面内圆周分布的传感器阵列测量风扇不同转速下远场噪声分布,总声压级与转速的对数关系验证散热风扇主要气动噪声属于偶极源噪声,频谱分析显示离散单音噪声为主要噪声影响因素.基于管道声学理论的管道模态截止方法,研究进出风口安装圆形短管对风扇气动噪声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短管对风扇远场噪声影响不同.额定转速下,在进风口安装2 cm管道可以使远场1 m处平均总声压级下降4.1 dB(A),降噪效果显著.模态测量结果显示,此种情况下对应离散单音处的风扇主要模态幅值大大降低,风扇离散单音噪声降低从而噪声总声压级大幅减小.该方法为散热风扇降噪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散热风扇降噪管道模态截止频谱分析

    多特征融合的鸟类物种识别方法

    谢将剑杨俊邢照亮张卓...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学习输入特征的选择直接影响其分类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深度学习的鸟类物种识别模型的分类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多特征融合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梅尔倒谱变换和线性调频小波变换分别计算得到鸣声信号的3种语图样本集,然后分别利用3种语图样本集训练3个基于VGG16迁移的单一特征模型,将3个模型的输出进行自适应加权求和实现融合,并修正了加权交叉熵函数以克服样本不平衡的问题,最后对语图进行分类实现鸟类物种的识别.以ICML4B鸣声库的35种鸟类为研究对象,对比了4种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MAP),结果表明特征融合模型较单一特征模型的MAP最大提高了0.307;选择输入语图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00 ms、300 ms以及500 ms,对比不同持续时间下4种模型的测试MAP值,结果表明持续时间为300 ms时4种模型的MAP值均为最高;对比了不同信噪比下4种模型的识别效果,多特征融合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随着信噪比的下降降低最少.说明在选择合适的语图持续时间后,该文提出的特征融合模型能得到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且训练参数少,更适合于少样本鸟类的识别.

    鸟类物种识别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多特征融合

    应用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对大气次声信号识别的初步实验

    吴涢晖邹士亚庞新良陈晓雷...
    207-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短时窗平均/长时窗平均算法从次声台站监测数据中提取的信号仍然包含噪声的问题,对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小波包分解的方法对信号进行重构,提取出各频带内的重构信号能量特征,对事件信号和噪声进行了识别实验,并分析了提高识别能力的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实验结果表明,在训练数据集不大的情况下,通过优化模型结构可以将两种方法的识别能力提高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次声信号检测小波包分解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语音情感识别中的特征选择方法

    褚钰李田港叶硕叶光明...
    21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音情感识别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不同声学情感特征在使用不同分类器进行分类时,识别效果具有明显差异.与语音情感有关的声学特征包括谱特征、韵律学特征、音质特征.该文提出一种特征融合的方法,将3种声学特征中具有最好识别能力的特征进行融合:保留在实验中表现稳定且有较高识别率的谱特征的全部特征,提取韵律学、音质特征的相关统计量作为辅助特征融合于谱特征中.实验表明,该文所提出的融合特征在使用同一分类器进行分类时,识别率优于单一特征;当使用不同分类器时,融合特征依然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且识别性能稳定,3个数据集上均有较好的识别率,基本实现跨数据集识别.

    语音识别情感识别特征选择特征融合

    SE-MCNN-CTC的中文语音识别声学模型

    张威翟明浩黄子龙李巍...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在识别中文语音时预测错误率较高、泛化性能弱的问题,首先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连接时序分类(CTC)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不同卷积层、池化层以及全连接层的组合对其性能的影响;其次,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路卷积神经网络(MCNN)-连接时序分类(CTC),并联合SENet提出了深度SE-MCNN-CTC声学模型,该模型融合了MCNN与SENet的优势,既能加强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层信息的传递、避免梯度问题,又可以对提取的特征图进行自适应重标定.最终实验结果表明:SE-MCNN-CTC相较于DCNN-CTC错误率相对降低13.51%,模型最终的错误率达22.21%;算法改进后的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升泛化性能.

    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声学模型SE-MCNN-CTC

    某型振动轮噪声数值模拟及优化分析

    苏俊收庄超李军刘汉光...
    23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国内外缺少对振动轮噪声预估的问题,以某型振动轮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动力学有限元理论对振动轮进行频率响应分析,其次采用声学边界元技术对振动轮辐射噪声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然后比较了垂直振动与圆周振动两种不同激振形式对辐射噪声的影响,得出垂直振动辐射噪声低的结论,最后对驾驶室声腔模态进行了仿真,与振动轮激振频率相近发生共振.通过调整激振频率,降低了司机耳旁噪声.所得研究成果可为振动轮辐射噪声的预估与改进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振动轮有限元声学边界元垂直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