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临床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魏大成

月刊

2096-1278

xayybj@126.com

029-88445515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旺座国际城D座33楼

临床研究/Journal clinical researc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生儿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贺小红王韶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依据肺炎克雷伯菌药敏情况将患儿分组,分为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儿(38 例)记为耐药组、三代头孢菌素敏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儿(100 例)记为敏感组。收集所有纳入分组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占比、出生日龄(<3/≥3 d)、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是否早产、住院时间(<7 d/≥7 d)、机械通气时间(<5 d/≥5 d)、是否有置管史、是否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史。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情况,将有差异项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耐药组与敏感组患儿性别、出生日龄、分娩方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早产、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置管史、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史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相关有差异的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早产、住院时间≥7 d、机械通气时间≥5 d、有置管史、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史均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早产、住院时间≥7 d、机械通气时间≥5 d、有置管史、有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史,孕产妇在住院期间临床需予以更多关注,积极预防,保证新生儿生命安全。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的效果观察

    李秉龙韩丰月刘琳郭鹏...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3 月期间在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68 例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4 例。基础疾病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规范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观察组完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坚持规范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比较两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能够显著改善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不良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这一治疗策略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规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认知功能

    ICU重症患者出现获得性衰弱的预测模型与验证

    徐金丽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内重症患者出现获得性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实施预测效果的验证。方法 选择 2017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睢县中医院ICU接诊治疗的患者 368 人的数据实施回顾性分析。采集发生ICU获得性衰弱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以及预测模型构建和预测效能分析。结果 纳入本次调查的 368 名患者中,有 189 名患者判定为出现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为 51。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和未出现ICU获得性衰弱患者的入驻ICU时间长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情况,血乳酸最高值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驻ICU时间长度,APACHEⅡ评分,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情况,血乳酸最高值是患者发生ICU获得性衰弱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多因素分析所筛选出来的变量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C-index为 0。713。利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重复自抽样 1 000 次,获得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 0。043。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患者发生ICU获得性衰弱的情况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的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19。97%、32。92%、15。11%、37。30%、47。20%。结论 ICU患者具有较高的获得性衰弱发生风险,若干因素均是该种病变出现的影响因素。利用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另外需要在工作中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监控,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预测模型神经肌肉系统呼吸衰竭

    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心肌酶谱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

    杨明娜浦苏颖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心肌酶谱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3月徐汇区大华医院收治的 84 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中心粒细胞(Neu)水平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关因素。分析AST、WBC、Neu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 84 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后 1 个月共有 15 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为 17。86%。比较两组患者AST、WBC、Neu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一般资料、高血脂、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BC、Neu、AST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57,3。010,3。374,P<0。05),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心肌酶谱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进行预测,联合的AUC为 0。952,高于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心肌酶谱水平单独进行评估的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心肌酶谱在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白细胞计数中心粒细胞心肌酶谱脑梗死患者

    输尿管硬镜联合软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老年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张明伟范帅樊萍萍常保东...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硬镜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FURL)治疗老年输尿管结石(UC)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UC患者共计 2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采用半硬性输尿管镜治疗,研究组采用输尿管硬镜联合FURL治疗,对两组一期清石率、围手术期指标及排尿功能进行比较,并统计术后SIRS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术后SIR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一期清石率较对照组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血尿持续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 1 个月相比,两组术后 3 个月最大尿流量(Qmax)增加,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PSS)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 1 个月、3 个月的Qmax较对照组更高,IPS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例患者中,10 例发生SIRS,发生率为 10。00%;发生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10×109/L、术前因结石发热、术中尿液浑浊与脓苔的患者比例较未发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因结石发热(OR=4。213)、术前WBC≥10×109/L(OR=2。122)、术中尿液浑浊与脓苔(OR=3。616)是输尿管硬镜联合FURL术后SI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硬镜联合FURL应用于老年UC患者中,能够促进一期清石率提高及术中出血量减少,缩短血尿持续时间,提高排尿功能,但会延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WBC≥10×109/L、术前因结石发热、术中尿液浑浊与脓苔均为术后SIRS发生的危险因素。

    输尿管硬镜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老年输尿管结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险因素

    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

    薛蕾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 2018 年 3 月至 2020 年 8 月于中牟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剖宫产的 385 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术后 2~7 d下肢静脉栓塞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组及未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组,查阅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的影响因素。结果 385 例剖宫产患者术后有 21 例发生下肢静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为 5。45%;术后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组与未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组的年龄、分娩时孕周、孕次、产次、巨大儿、口服避孕药史、多胎妊娠、血栓史、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相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2。6 m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10。0 mg/L、妊娠前身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术后活动时间≤3 h/d、合并糖尿病占比大于未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D-D水平≥2。6 mg/mL、血清CRP水平>10。0 mg/L、妊娠前BMI>24 kg/m2、术后活动时间≤3 h/d、合并糖尿病均是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栓塞具有一定发生风险,血浆D-D水平≥2。6 mg/L、血清CRP水平>10。0 mg/L、妊娠前BMI>24 kg/m2、术后活动时间≤3 h/d、合并糖尿病均是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

    剖宫产下肢静脉栓塞术后活动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

    Hcy、HSP70、H-FABP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估作用

    尹慧敏丁秋勤贾红丽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热休克蛋白 70(HSP70)、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丁苯酞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鹿邑县人民医院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收治的 82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丁苯酞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血清Hcy、HSP70、H-FABP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治疗效果的价值并编制ROC曲线。结果 治疗 14 d后,显效 38 例、有效 30 例、无效 14 例,治疗有效率为 82。93%。其中有效组 68 例,无效组 14例;有效组Hcy、HSP70、H-FABP水平均低于无效组;Hcy、HSP70、H-FABP均是影响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血清Hcy、HSP70、H-FABP联合检测预测治疗效果的AUC值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Hcy=3。038,ZHSP70=2。411,ZH-FABP=2。352,P<0。05)。结论 血清Hcy、HSP70、H-FABP联合检测对丁苯酞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脑梗死丁苯酞通窍活血汤同型半胱氨酸热休克蛋白70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主编人会议在西安召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网站
    26页

    三维多角度应力强化灌注PVP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

    赵东华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三维多角度应力强化灌注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实际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于焦煤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骨科病区收治的OVCF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共 89 例,所有患者均于院内行PVP手术。依据计算机随机数表法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及试验组(n=44)。对照组给予常规PVP方式,试验组给予经椎弓根入路靶向骨折部位弥散灌注、椎骨骨折线旁应力侧强化骨水泥灌注的三维多角度灌注方式。随访 6 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指数、骨密度值、Cobb角及下肢行走能力、治疗有效率。随访结束后,统计两组治疗、随访期间(二次骨折、骨水泥泄露、腰椎持续性应激性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Oswesty功能指数、Cobb角均显著下降,骨密度T值、10 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步长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Oswesty功能指数[(39。95±8。2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3。55±8。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骨密度T值分别为(-1。05±0。13)、(-1。56±0。11);Cobb角分别为(11。55±2。01)°、(10。53±1。55)°;10 m最大步行速度为(0。63±0。11)m/s、(0。86±0。19)m/s;平均步长为(0。68±0。09)m、(0。79±0。10)m。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4/44)]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9/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2,P=0。143)。结论 三维多角度应力强化灌注PVP手术可显著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脊柱功能指标,增强下肢行走能力,可有效增加骨密度,且具备一定临床安全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椎体骨水泥三维应力强化老年

    不同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腰痛及恢复情况的影响

    闫定彬王光璞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术后腰痛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新野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100 例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入路组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 50 例。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 3 个月时测量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腰椎功能、疼痛水平;记录并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经皮入路组切口长度相较经椎旁肌间隙组短,术中出血量相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少,术中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相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相较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相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皮入路组出现并发症相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低,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可改善患者腰痛及功能障碍,其经皮入路具有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则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经皮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