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u-X(X=B,Al,Ga,In)共掺杂对ZnS可见光吸收的影响

    薛丽丽王卓群王伟田列远...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ZnS能够用于光解水制氢,但是由于ZnS带隙较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可见光的吸收.为了减小闪锌矿ZnS的带隙宽度,增加对可见光的吸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X(X=B,Al,Ga,In)共掺杂对ZnS电子结构和可见光吸收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Cu-X(X=B,Al,Ga,In)共掺杂ZnS的结合能都是负值,都属于稳定结构;掺杂使得闪锌矿ZnS的带隙宽度由2.9 eV分别减小到2.68 eV、2.41 eV、2.18 eV、1.82 eV,导致了吸收谱和光导产生红移,有利于可见光的吸收;掺杂后导带底向低能级方向移动,同时在禁带中产生p-d杂化能级,导致了带隙宽度减小,有利于可见光的吸收和阻止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最后掺杂ZnS的带边位置满足水解制氢的条件,可用于制造光催化剂.综上所述Cu-X(X=B,Al,Ga,In)共掺杂ZnS有利于可见光的吸收.

    硫化锌密度泛函理论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受主能级

    Ni-C共掺杂AgSnO2触头材料电性能第一性原理计算

    丁璨高振江胡兴袁召...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分析方法的CASTEP软件,计算了Ni、C单掺杂和共掺杂SnO2的晶格参数、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布局,结果表明:单掺杂和共掺杂均使得晶胞体积略微增大,禁带减小,且仍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在价带顶和导带底产生杂质能级,其中Ni-C共掺杂时禁带最小,杂质能级最多,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更小,导电性也就最好.共掺杂时费米能级附近的峰值有所减小,局域性降低,原子间的成键结合力更强,使得SnO2材料也更加稳定.

    AgSnO2触头材料第一性原理共掺杂电性能

    基于液滴外延技术变Al、Ga组分对GaAs表面液滴生长形貌的影响

    李家伟丁召黄泽琛李耳士...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滴外延技术不仅适用于晶格失配,也适用于晶格匹配材料系统,且易于制备低维半导体结构,如低密度量子点、环等.本文研究了液滴外延法在GaAs表面进行不同Al、Ga组分的量子点生长.在实验中用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仪(Reflection High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RHEED)对样品进行原位监控.通过控制Al、Ga液滴的沉积速率来控制液滴同时沉积在衬底上形成的组分.研究发现,随着Al组分的增加,量子点逐渐变得密集,润湿角变低.在Al组分增高超过0.5之后,出现了大小不一的量子点,且量子点密度出现指数型增长.对此进行研究分析,给出了一个经验公式,并就现象进行了解释.

    液滴外延Al、Ga组分成核浸润角

    第一性原理研究3C-SiC/Mg复合材料界面的电子结构

    吕昭尧军平唐锦旗陈致君...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对4种3C-SiC(111)/Mg(0001)界面模型进行研究.界面间距和粘附功的计算表明,结构优化之后的界面模型只在z轴方向发生了移动,界面间距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缩短;中心型模型的稳定性强于顶位型模型,C终端结构的稳定性强于Si终端结构,中心型C终端的界面模型具有最大的粘附功(2.5834 J/m2)和最小的界面间距(1.7193Å),是4种模型中最稳定的结构.Mulliken电荷、电荷密度分布、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的计算表明,中心性结构的Si终端和C终端模型界面处存在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界面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

    双层钙钛矿氧化物Sr2CrBO6(B=Os,Re,W)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张琪张敏郝久源李瑞...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Sr2CrBO6(B=Os,Re,W)被证实是具有最高磁转变温度的双钙钛矿氧化物.论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Sr2CrBO6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总体来看,B位元素的改变对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能带结构的计算,Sr2CrOsO6为半导体,Sr2CrReO6和Sr2CrWO6为半金属.晶体介电函数虚部ε2(ω)曲线在所考察的能量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介电特征峰,论文结合态密度和能带结构讨论了这些介电峰所对应的电子跃迁过程.Sr2CrOsO6和Sr2CrReO6在可见光区域均有较强的吸收,其中,Sr2CrReO6在394 nm处的峰值吸收系数为38.54×104 cm-1,Sr2CrOsO6在594 nm处的峰值吸收系数为29.11×104 cm-1.根据反射率的计算,三种材料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都小于0.3,反射损失较小.另外,Sr2CrOsO6和Sr2CrReO6虽然为单轴晶体,但其光学性质在所考察的能量范围内几乎是各向同性的.此研究为Sr2CrBO6(B=Os,Re,W)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光学性质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双钙钛矿介电函数

    B对Mo等元素在奥氏体钢/Cr2O3界面占位倾向影响的理论研究

    闫新董楠张翊韩培德...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中因含有更高铬、钼含量,具有极高的耐点蚀、晶间腐蚀性能,这与Mo等合金元素对钝化膜结构的影响密切相关,尤其含硼超奥钢钝化层表面Cr、Mo含量明显增加,但其原子层次的微观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置换原子(Mo、Mn、Ni、Si),及间隙原子B在fcc-Fe/Cr2O3界面占位倾向,并分析了可稳定存在于界面B对这些元素偏析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Mo、Mn、Ni、Si、B均可与fcc-Fe/Cr2O3界面结构体系形成稳定结构;Mo、Ni倾向分布于界面基体侧,Mo有向氧化层扩散的趋势,B处于fcc-Fe/Cr2O3界面基体侧更稳定,Mn、Si易分布于氧化层中;存在于界面B对四种元素在fcc-Fe/Cr2O3界面体系中的占位影响不同,有利于Mn、Mo偏析于界面基体侧,但抑制Mo向界面基体侧的偏析程度,使得Si、Ni更均匀的分布于基体.Mo等合金元素分布于界面时的态密度来看,界面处Mo与氧原子间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Mo等原子可向O转移更多的电子,形成的MoO键表现出更强的互作用,提高了界面处原子间的结合力和稳定性;Mo+B、Mn+B、Ni+B、Si+B与fcc-Fe/Cr2O3界面复合体系,费米能级处的能量分别为42.34 states/eV、44.65 states/eV、43.99 states/eV、42.30 states/eV,Mo、Mn、Ni、Si对费米能级处的贡献大于B的贡献,分别由Mo的4d轨道电子、Mn的3d轨道电子、Ni的3d轨道电子和Si的3p轨道电子作出的贡献.

    Fe/Cr2O3第一性原理界面偏析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