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四川大学;四川省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

李家明 赵伊君 陈向荣

双月刊

1000-0364

jamp@scu.edu.cn

028-85405516

610065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是该领域内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整个东南亚也是唯一的。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物理学会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 主要反映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及其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这些方面的学术交流, 为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其主要内容: 报道国内外原子分子物理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理论, 实验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和实验), 发表研究论文, 快报及综合述评等三种类型的中文或英文学术论文. 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包括: 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 原子分子碰撞, 电磁场中的原子分子, 生物分子, 团簇的结构、光谱及热力学性质, 原子分子及团簇的反应动力学, 材料表面的团簇和纳米结构, 富勒烯和碳团簇等; 同时还包括凝聚态物理, 激光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光学, 化学物理, 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基底石墨烯涂层的层间滑移减磨性能研究

    周家源卢艳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墨烯薄膜作为一种二维材料,是提高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摩擦力学性能的优异润滑剂。为了探究基底材料和石墨烯层数对其减磨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在不同基底制备了不同层数的石墨烯涂层,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实验和分子动力学(MD)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墨烯层数对减磨效应的影响。并且通过建立不同层数石墨烯涂层的摩擦性能分析模型,探究出石墨烯层间滑移是产生减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不同载荷下,石墨烯涂层对硅基底和铜基底均有优异的减磨效果,摩擦力随着石墨烯层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当石墨烯层数大于10层时,达到最优99。3%的减磨效果。通过仿真分析发现,随着层数增加,石墨烯与基底的干摩擦转变为石墨烯的层间摩擦,并产生层间剪切滑移,石墨烯层间滑移是导致多层石墨烯优异减磨性能的主要因素。

    石墨烯涂层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动力学仿真剪切滑移

    MB80/-(M=Li、Na、Rb、Cs)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特性的研究

    李媛媛胡燕飞袁玉全董晓林...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结合CALYPS O软件和密度泛函理论,详细研究了 MB80/-(M=Li、Na、Rb、Cs)团簇的几何结构和成键特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MB80/-团簇的基态结构都具有相似的几何构型,均为七棱锥状结构,并且随着掺杂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增加,其M-B键的键长呈增加的趋势。通过稳定性分析,我们发现LiB8-团簇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与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之间的能隙(HOMO-LOMO能隙)以及结合能(Eb)最大,因此这个团簇是体系中相对稳定的结构。电荷转移分析表明,掺杂的碱金属原子在所研究体系中充当着电子供体的角色。最后,成键分析的结果显示,LiB8-团簇的稳定性来源于B原子的2p轨道以及Li原子的2s和2p轨道在HOMO和LUMO的高贡献;适应性自然密度划分分析显示,B和Li原子都参与了成键,这同样有利于LiB8-1团簇的高稳定性的形成。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进一步研究碱金属掺杂硼团簇提供指导和帮助。

    CALYPSO第一性原理掺杂硼团簇稳定性分析

    2.45GHz ECR强流等离子体源核心部件设计与实验研究

    李钢陈根段文学彭标...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ECR)等离子体源能产生高电荷态离子、高流强的单电荷态离子,提供稳定的束流和良好的重复性。核心部件的设计对ECR等离子体源是至关重要的,磁场对等离子体的生成和分布有直接影响,良好的磁场可以提高等离子体的性能和效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ECR等离子体源磁场进行分析与设计,得到了满足设计需求与目标的磁场位形,通过高斯计对设计的永磁环轴向磁场精确测量,发现磁场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比较好,只是轴向磁场最大值及对应位置上有点偏差。通过集成实验,研究核心部件对离子源引出束流强度的影响,引出束流稳定且强度达到7 mA。

    ECR等离子体源磁场设计引出束流

    时-空域波形优化延伸高次谐波截止能量的研究

    王佳琪冯立强刘航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次谐波发射三步模型的指导下,理论研究了三色场时-空域波形调控对谐波截止能量的影响。在时域调控下,通过改变三束激光场的强度比、相位和延迟时间获得了最佳的三色场时域波形。在该波形下,谐波截止能量得到最佳延伸。在空间调控下,在上述最佳波形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正向激光非均匀效应后,谐波截止能量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并且,随着非均匀参数增大,谐波截止能量也可持续增大。通过分析激光波形、空间非均匀效应和谐波发射过程给出了谐波截止能量延伸的原因。并且,通过叠加部分谐波可获得脉宽为45 as的单个脉冲。

    三色激光场空间非均匀激光场高次谐波波形优化阿秒脉冲

    高温高压下铁热导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杨陈余柏树焦亩鑫杨学楠...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在高压高温下的热导率是研究地球动力学和热演化的关键参数。在以往的研究中,铁的热导率主要归结于电子热导率,我们发现铁在高压下晶格振动对热导率的贡献不可忽略。本文利用晶格动力学和玻尔兹曼输运理论计算了铁的声子色散、Hugoniot状态方程和热导率。预测了铁在核幔边界附近温度约为3500 K,在地球内核边界条件约为6500 K。考虑晶格振动的热导率在地球核幔边界附近为112 W/mK,在内核边界条件约为200 W/mK。

    热导率地球内核高温高压第一性原理

    Qubit-qutrit海森堡混合自旋链系统QMA熵不确定度的量子调控

    刘科洋周清平闻佳欣刘洁...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qubit-qutrit海森堡混合自旋链模型中研究了量子存储支撑(Quantum memory assisted,QMA)熵不确定度的量子调控。详细分析了混合自旋链模型中的Dzyaloshinskii-Moriya(DM)相互作用、耦合强度和非均匀磁场对QMA熵不确定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了混合自旋链模型中系统参数对QMA熵不确定度和被测系统与存储系统的量子纠缠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通过调控非均匀磁场强度和混合自旋链系统的参数,可以提高被测系统与存储系统的量子纠缠,降低系统QMA熵不确定度及其下限。

    QMA熵不确定度Qubit-qutrit海森堡混合自旋链DM相互作用Negativity

    气体吸附对V掺杂石墨烯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影响

    王梦娟顾芳李大林刘清惓...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广义梯度近似(GGA),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气体分子吸附对V掺杂石墨烯的吸附能、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影响。能带结构计算表明:吸附NO2分子的V掺杂石墨烯的带隙显著增加,从0 eV变为0。368 eV,由金属性转变为半导体特性,而吸附CO与NH3分子的V掺杂石墨烯的带隙则变化很小。三种吸附构型(NO2,CO,NH3)的吸附能分别为-8。499 eV、-2。05 eV和-2。01 eV,说明V掺杂石墨烯对NO2气体分子吸附最强。进而计算了本征、V掺杂石墨烯及其吸附 NO2分子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随着V掺杂与吸附NO2气体,石墨烯介电吸收峰值有所增大,介电峰位向低能量区域移动;本征石墨烯仅吸收紫外光,V掺杂石墨烯吸附NO2分子可以明显拓宽光吸收的光谱范围;掺杂与吸附使得石墨烯光电导率显著增强,能在红外与可见光区产生光电流。上述结果表明V掺杂石墨烯吸附NO2后材料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明显变化,能够作为光学气敏传感材料检测NO2气体。

    V掺杂石墨烯第一性原理气体吸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

    Hes1调控AKT-MDM2-p53-PTEN通路的一种物理机制

    苏瑞李循王书恒刘彼得...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Hill动力学与Michaelis-Menten方程,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1)调控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鼠双微体 2(Murine Double Minute2,MDM2)-抗癌基因p53(p53)-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通路的一种物理机制。研究发现,Hes1通过与PTEN结合抑制PTEN表达,并调控AKT信号。表明了 Hes1蛋白的合成,以及Hes1与PTEN相互作用调控AKT-MDM2-p53-PTEN通路信号,将会有效地控制细胞结果。Hes1作为AKT-MDM2-p53-PTEN信号通路中上游调节的重要因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p53蛋白功能,改变p53对肿瘤的抑制性。理论结果可用于预测Notch通路信号异常诱导的致癌性,并进一步揭示了 Notch信号通路影响细胞AKT-MDM2-p53-PTEN通路的激活机制。

    Hes1蛋白调控AKT-MDM2-p53-PTEN通路

    反铁磁链中Dzyaloshinskii-Moriya机制驱动矢量自旋手征束缚态的研究

    郭幸李耀进姚梓萌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Dzyaloshinskii-Moriya(DM)相互作用驱动的矢量自旋手征态,能和声子发生耦合,具备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本论文以一维反铁磁链中自旋手征-声子耦合模型为基础,研究不同声子环境下,耦合强度对自旋手征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自旋S=1/2的系统,在不同的声子浴(sub-Ohm-ic(0<s<1),Ohmic(s=1),super-Ohmic(s>1))中,均会在非相干到相干自旋涨落过程中产生无能隙一级相变,其来源是自旋手征束缚态的形成。相变发生的临界自旋-声子耦合强度正比于自旋涨落大小,反比于系统德拜频率。当自旋-声子耦合强度超过其临界值时,自旋手征束缚态的产生将极大地抑制非相干自旋涨落。

    自旋手征反铁磁链声子DM相互作用量子相变

    Pt25Rh/TaC界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左元华于晓华荣菊冯晶...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铂铑(PtRh)合金具有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航天发动机推力器喷管材料之一。研究表明,进一步提升PtRh合金的高温性能,能有效延长航天飞行器的服役寿命。本研究利用第一性原理、Materials Studio软件,研究了 TaC热障涂层与Pt25Rh高温合金的界面特性和结合机制。结果表明,TaC的热膨胀系数与Pt25Rh较为接近,比同类热障涂层具有更优的界面匹配性和结合力,既可作为单独的防护层使用,也可作为粘结层使用。此外,由于Ta-C,Pt-C和Rh-C键的电荷转移能力均强于Ta-Pt和Ta-Rh键,TaC与Pt25Rh合金的最稳定结合位置为孔位的Pt25Rh(111)/TaC(111)c,其界面粘附功为6。202 J/m2。本研究可为PtRh合金的热防护提供借鉴。

    高温合金热障涂层第一性原理界面结构结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