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装备制造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装备制造技术
装备制造技术

廖小平

月刊

1672-545X

zbzzjs@163.com

0771-5600590,3233943,13077758555

530023

广西省南宁市大学路100号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装备制造技术/Jour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以中共十六大阐述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精神为指导思想,秉持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宗旨,刊载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实用性、探索性和交流研究价值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文稿,还将以较大篇幅发布装备制造业科进步成果和企业介绍等信息,刊登相关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60MW燃煤锅炉磨煤机入口风量精准测量及风道降阻耦合技术研究

    崔体磊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电厂 660MW燃煤锅炉磨煤机入口冷热一次风混合距离短、一次风量测量数据失真的问题,提出采用磨煤机入口风道结构优化及风道降阻耦合改造的方案,在不影响风机出力的情况下改善一次风道测量截面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均匀性,实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的精准控制.基于流动数值模拟计算确定了优化的改造方案,将冷风接入口改成分叉式结构,增加冷热风混合器、均流板以强化冷热风的均匀混合;同时在空预器出口至磨煤机入口热一次风道弯头处关键位置加装导流板减少整体一次风道的流动阻力.改造前后测试结果表明:改造后的一次风速度测量均值标准差(CV)由 26.0%下降至 7.0%,一次风温度测量均值标准差(CV)由 8.4%下降至 0.6%,在线风量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线性提升明显;改造前空预器出口至磨入口一次风平均阻力为 3770 Pa,改造后空预器出口至磨入口一次风平均阻力为 3625 Pa,平均阻力下降约 145 Pa.通过上述改造,消除了石子煤堆积在一次风道的隐患,增大了磨煤机入口测风元件通流面积,改善了原先一次风量控制偏大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一次风机电耗,提升了电厂机组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

    一次风量测量一次风降阻一次风道流场优化改造

    热管冷却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

    陆泊桥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涡轮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需要不断攀升,而这一功率的提升与进气口温度息息相关.进气口温度越高,发动机就能发挥出更大的输出功率.这也对发动机的首级静叶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环境必须保证安全可靠,以防叶片发生断裂等严重事故.我国在叶片冷却技术方面主要采用气膜冷却方式,辅以其他冷却手段,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冷却体系.当前研究已经遇到了进气口温度提升的瓶颈问题.此外,由于气膜冷却方式导致的叶片表面温度分布不均,使得叶片的危险系数逐渐增大,机械强度下降,更易发生断裂损耗.该文探索采用叶片内置热管的冷却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研究这种新型冷却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工作原理.重点分析多种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以及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热管冷却换热湍流模型多相流模型

    石油钻井钻头粘滑效应研究

    王青飞张野冯晟侯永亮...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钻头粘滑效应是钻头在钻遇硬地层时,由于转矩能量不足以破岩而出现的停钻和高速旋转交替现象.PDC钻头在剪切破岩时会产生粘滑现象,对钻头稳定性和钻井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了石油钻井过程中钻头粘滑效应的影响因素、危害以及减少粘滑效应的解决方案,研究指出粘滑效应的产生与钻头结构、岩屑性质、钻井液性质和井底压力等因素有关.粘滑效应会导致钻头磨损加剧、地层不稳定和钻井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石油开采的效率和安全.为减少粘滑效应,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首先,通过优化钻头材料和设计来提高钻头的抗冲击性和减少摩擦振动;其次,使用扭力冲击器产生高频低幅的冲击力,以降低粘滑振动;最后,通过调整钻井液的粘度、润滑性、密度等性能,以及添加特种添加剂来减轻粘滑效应.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开发更精确的预测模型、探索新型钻头材料和结构、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以进一步提高钻井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推动石油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

    粘滑钻头钻井液钻井参数扭力冲击器

    海底电缆短路故障行波测距仿真分析与优化

    骆曹飞马赛男王晨孙祥...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海底电缆短路故障位置检测为对象,利用MTALAB/Simulink平台搭建海底电缆短路故障行波测距仿真模型,包括三相电源、测量端、短路故障设置模块以及等效电路等,并进行仿真分析.考虑在提取行波信号时,常伴有噪声干扰信号而影响测距精度,因此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测距法,选择硬阈值降噪,软阈值降噪和软/硬阈值结合三种方法分别对行波信号降噪优化以及降噪后对行波测距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以选用合适的降噪方法对提取行波信号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硬阈值降噪,软阈值降噪和软/硬阈值结合的阈值降噪方法,阈值优化后的降噪效果比阈值优化前的效果更好;采用优化阈值进行降噪处理后,再用小波变换对降噪后的行波信号进行分解,获得层级细节信号上的局部极值点较为明确,其局部极值点对应的时刻也可以准确的提取,能够获得较高的测距精度.

    行波测距行波信号阈值降噪阈值优化

    颗粒对渣浆泵流动诱导振动特性的影响

    张同路
    54-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诱导振动直接影响泵的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目前对泵流动诱导振动的研究多基于单相水介质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缺少颗粒对固液两相流渣浆泵流动诱导振动影响的研究.为了揭示渣浆泵输运颗粒固液两相流时的流动诱导振动规律,该文搭建渣浆泵流动诱导振动试验测试系统,对渣浆泵输运不同浓度和不同粒径下的流动诱导振动进行试验测试,并基于数值模拟对渣浆泵的结构模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渣浆泵壳体的第一阶固有频率接近泵 7 倍轴频.不同颗粒粒径下,泵体前和泵侧测点处固液两相流流动诱导振动主频为 7 倍轴频,出口法兰和泵盖处振动主频为 2 倍叶频;随着粒径增大渣浆泵流动诱导振动强度和总振级均先增大后减小.不同颗粒体积浓度下,各个测点的振动速度主频均在 7 倍轴频处;随着颗粒体积浓度的增加,渣浆泵流动诱导振动强度和总振级逐渐增大.颗粒粒径和体积浓度变化均会对不同位置的振动总级值产生影响,其中出口法兰处的流动诱导振动受影响最大.

    渣浆泵试验研究固液两相流流动诱导振动

    点燃式发动机燃用汽油与甲醇的性能对比研究

    杨勇邹富扬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醇作为绿色清洁能源,其燃烧废气中的碳氢、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相较于汽油、柴油等传统石化燃料有大幅降低,对大气污染程度明显减少.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甲醇的合成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传统的甲醇生产方法主要依赖于煤炭、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等化石燃料.这些方法虽然技术成熟、产量大,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等问题.利用二氧化碳和"绿氢"合成甲醇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方法.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捕集和利用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减少其排放,还可以将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该研究从甲醇燃料的优势、相关政策、理化特性以及内燃机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同时,针对这些的主要问题给出了适用性和实用性较优的解决方案,并给出甲醇发动机设计和试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对比数据,为甲醇发动机的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甲醇燃料甲醇汽车发动机性能冷启动

    车门外板拉延工艺设计与模具调试

    关意鹏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冲压件可能会出现多种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会影响汽车的外观品质,还可能增加生产成本.车门外板是典型的车身外板件,对外表面的质量要求较高,不允许有压痕、扭曲、凹坑、划伤、回弹等缺陷,而门把手部位的表面质量问题,是车门外板件面临的关键表面质量问题之一.车门外板的冲压工艺里拉延是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车门门把手部位表面质量问题的CAE分析,查找出有缺陷的位置和具体凹陷深度.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设置强压区,在模具闭合之前先压紧个别区域的材料,减少缺陷处材料横向流动的同时,拉延件的法向方向受到很大的压应力,与横向材料流动产生的拉应力抵消,从而达到减少表面凹陷程度的目的.另外通过模拟车门外板的整个成形过程,得到模具的应力图和位移变形图,并据此作出挠度补偿,达到提升冲压件表面质量和减少研磨时间的目的.针对现场模具调试时制件产生滑移线、门把手开裂缺陷,采取了相应的工艺措施,最终得到了合格的零件.

    车门外板拉延工艺分析门把手强压

    悬臂支架异形零件工艺设计

    甘达淅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悬臂支架零件是叉车关键托举机构中的主要零件,零件加工质量的稳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及安装装配的质量.为了提高悬臂支架零件性能和加工整体质量,通过合理选择毛坯成形、优化零件机械加工艺及切削参数等方法,探究悬臂支架零件毛坯成形与加工,对异形零件机械制造工艺提出了工序相对集中的机械加工方艺和加工工艺,并进行零件成功试制及批量生产,得到了相对合理可行的加工方案.实践证明,异形类零件在加工工艺及加工工装设计促进了产品的质量,解决了低成本工装投入和生产通用性问题,使现场生产人员也能够快速调整程序保证加工精度,具有提高生产率及降低成本的重要意义.同时该零件成功进入量产.该工艺方法对相关同类零件在加工方案选择上有很多可借鉴的思路和应用推广的价值.

    工艺路线悬臂支架异形零件设计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三阶五步法"的"自动生产线运行维护"课程教学研究

    关来德王富春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汽车生产中,解决智能产线现场一线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切需求.针对"自动生产线运行维护"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现场运维危险性大、控制技术抽象、设备故障难再现、大型生产线设备生产与教学难以兼顾等问题,基于国家级智能装备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础上,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设备运维教学教学融合优势,以生产、教学双线数据驱动方式,通过搭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汽车零部件焊接生产线与运维教学平台,围绕生产线设备运维的知识图谱,重构"单工位-双胞胎工作岛-数字孪生线体"三阶段运维课程实践环节,面向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质疑解惑、任务解析、探索实践、成果检验、总结反思等五步法,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三阶五步法"教学模式,形成数字孪生虚实联动、车间生产虚拟VR、设备虚拟运维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虚实结合突破生产与教学的壁垒,解决生产型复杂设备教学难以深入开展教学的难题,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推进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数字化教学改革.

    设备管理与运行维护数字孪生数字化情境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背景下"车辆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瑛张帅曹艳玲郑景阳...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凸显出来,而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则是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同时网络与信息化的发展也是混合式教学的基础.该文以"车辆构造"这门高校汽车类专业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例,分析该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模式单一,课程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特别是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难以进行评判,提出线上学习内容再设计,线下授课模式再调整的改革措施,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并以"OBE"理论为依据,打造高质量的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车辆构造"课程,培养具备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卓越人才,有效推动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车辆构造"课程"金课"建设,提高学生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车辆构造教学改革"金课"标准"OBE"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