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参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RSB2007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张红毛伟业郑彬玥刘霞...
    5265-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人参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RSB2007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方法 该菌大米固体发酵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及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共振谱、质谱、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以及计算ECD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人参内生真菌Aspergillus terreus RSB2007发酵产物中初步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8'-二羟基-3,4,6-三甲基-7'-苯基-1,3,4,7'-四氢-2H-吡喃并[2,3,4-de]色烯-8'-羧酸盐(1)、butyrolactone Ⅱ(2)、aspernolide A(3)和 versicolactone B(4).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曲霉酮A.

    人参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聚酮曲霉酮A

    锥叶中1个新的酚苷类化合物

    林萍王亚凤何瑞杰阳丙媛...
    5271-5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壳斗科锥属植物锥Castanopsis chinens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80%甲醇室温浸提取、石油醚脱脂,水层部分采用Sephadex LH-20、Diaion HP20SS及Toyopearl HW-40F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NMR、MS数据以及与文献对比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锥叶中分离鉴定了 11个化合物,分别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4′,5′-三羟基苯基咖啡酸酯(1)、5-O-咖啡酰奎宁酸(2)、5-O-阿魏酰奎宁酸(3)、咖啡酸甲酯(4)、没食子酸(5)、脱氢双没食子酸(6)、(2'R)-phaselicacid(7)、山奈酚(8)、槲皮素(9)、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锥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锥苷A.

    锥属没食子酸槲皮素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锥苷A

    壮药材红根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陈兴广黄园园闵建国袁经权...
    5276-5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红根草(黄埔鼠尾草Salvia prionitis全草)的化学成分,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抗肿瘤活性筛选.方法 应用正、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Griess法和MTT法对分离得到的部分三萜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抗炎活性筛选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红根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11,14-三烯-松香烷(1)、柳杉酚(2)、泪杉醇(3)、狗脊蕨酸(4)、白桦脂酸(5)、白桦脂醇(6)、桦木酮酸(7)、齐墩果酸(8)、3-表齐墩果酸(9)、23-羟基齐墩果酸(10)、常春藤皂苷元(11)、3α,24-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12)、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13)、熊果酸(14)、α-香树脂醇(15).化合物8、14对NO生成抑制率达到60%以上;化合物8、13对人膀胱癌EJ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4.32+1.60)、(44.23±0.82)μmol/L;化合物 8 对人胰腺癌 PANC-1 细胞的 IC50值为(25.13±7.07)μmo1/L.结论 化合物4、7、10、14、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14抗炎活性较强;化合物8、11、13对EJ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化合物8、10、11对PANC-1细胞有良好抑制作用.

    红根草三萜抗炎抗肿瘤狗脊蕨酸桦木酮酸齐墩果酸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熊果酸

    基于1H-NMR结合LC-MS技术分析熊胆粉及常见胆类中药中的胆酸类成分

    曹妍张佩杰李婷许霞...
    5283-5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核磁共振氢谱技术(1H-NMR)结合液质联用技术(LC-MS)的分析方法,阐明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找出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的差异性成分.方法 利用1H-NMR非靶标分析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组,通过信号归属表征熊胆粉中胆酸类成分组成,以1H-NMR图谱分段积分后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利用LC-MS对熊胆粉及其他常见胆类中药中10个胆酸类成分(胆酸、熊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甘氨熊去氧胆酸、甘氨猪去氧胆酸、牛磺胆酸、甘氨胆酸)进行含量测定,并以含量为变量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基于1H-NMR图谱及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胆酸类成分为胆类中药的主要成分,也是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结合文献及对照品比对,从熊胆粉中初步鉴定出7个胆酸类成分.进一步结合LC-MS含量测定结果和多元统计分析验证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主要差异性胆酸类成分为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结论 熊胆粉与其他常见胆类中药的胆酸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胆类中药相比,熊胆粉中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及其牛磺型结合胆酸含量较高.1H-NMR技术具有对化学成分组全面、快速分析的优势,可与LC-MS检测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中药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和代谢组学的深入研究.

    1H-NMRLC-MS熊胆粉常见胆类中药胆酸类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

    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与传统何首乌饮片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黄孟秋孙连娜董志颖屠燕...
    5293-5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全面表征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的化学成分,对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何首乌饮片与传统加工何首乌饮片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表征何首乌中的化学成分;运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何首乌饮片与传统饮片中成分差异.结果 根据对照品的质谱裂解规律、保留时间、色谱峰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碎片离子等信息结合MS-FINDER软件从何首乌中鉴定出了 69个化学成分;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的化学成分,整体化学轮廓存在相似性,但大黄素、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等游离蒽醌类成分存在差异.结论 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具有简化炮制步骤,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但是在推广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影响.

    何首乌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化学成分代谢组学大黄素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包载黄芩苷的线粒体靶向糖原纳米粒的制备及载药性能表征

    许嘉敏王军泽赵冰可李文化...
    5305-5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合成(4-羧丁基)三苯基溴化膦[(4-carboxybutyl)triphenylphosphonium bromide,TPP]修饰的糖原(glycogen,Gly)衍生物(Gly-TPP),以其制备包载黄芩苷(baicalin,BA)的糖原纳米粒(BA/Gly-TPPNPs),并对其进行制剂学表征.方法 通过酯化反应将TPP连接到Gly上,合成线粒体靶向的树状大分子糖原衍生物Gly-TPP,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确定其结构,通过细胞毒性实验考察其安全性.利用糖原内核包载疏水性药物黄芩苷,构建线粒体靶向的给药系统BA/Gly-TPP NPs,考察其粒径、载药量、体外释放、粒径稳定性等制剂学性质.结果 成功合成的Gly-TPP呈现规则的球形,无细胞毒性.BA/Gly-TPP NPs粒径分布在70~80nm,ζ电位为(8.84±0.89)mV,载药量为(20.67±0.16)%,同时具有良好的释药行为.结论 Gly-TPP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为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糖原三苯基膦黄芩苷线粒体靶向药物递送

    基于1H-NMR指纹图谱分区相似度的丹参注射剂质量评价方法

    赵芳李文竹潘坚扬杨嘉誉...
    5312-5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丹参注射液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1H-NMR指纹图谱分区相似度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 采集81批丹参注射液的1H-NMR光谱,根据代谢物信号的分布规律,将光谱分为氨基酸区、糖类区和酚酸区,分别计算各区光谱的夹角余弦与标准化欧氏距离2种相似度指标,并评价丹参注射液批次质量一致性的性能,并与基于全1H-NMR谱的相似度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不同批次丹参注射液间氨基酸、糖类及酚酸的组成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氨基酸、糖类的批间差异较大;同时,欧式距离对成分的批间波动更为敏感.此外,基于全谱的相似度分析结果受糖区特征峰影响极大,对酚酸及氨基酸类成分的批间差异辨识能力较差.结论 基于1H-NMR光谱分区相似度计算法可以更好地辨识不同类别成分的批间波动,较全谱相似度计算法更适用于丹参注射液的一致性评价,为进一步提升中药制剂的质量一致性提供参考.

    核磁共振氢谱丹参注射液质量控制质量一致性相似度分析氨基酸糖类酚酸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

    欧前胡素固体分散体凝胶骨架缓释片的制备及药动学评价

    徐志杰
    5321-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欧前胡素固体分散体(imperatorin solid dispersion,IMP-SD)凝胶骨架缓释片(hydrogel matrix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IMP-SD-HMSRT),并研究口服药动学行为及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IMP-SD.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选择HPMCK15M用量、聚乙二醇(PEG)400比例和PEG总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缓释片在2、6、12 h累积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IMP-SD-HMSRT最佳处方,并考察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利用Loo-Rigelman法评价其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IMP-SD-HMSRT最佳处方为HPMC K15M用量为48 mg/片、PEG400比例为58%、PEG总量为26.5 mg/片.HMSRT的12 h累积释放率达到95.54%.药动学结果显示IMP-SD-HMSRT的Cmax波动小,tmax延后至(4.08±0.43)h,与欧前胡素普通片相比IMP-SD-HMSRT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219.76%.IMP-SD-HMSRT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药行为与体内吸收存在相关性.结论 IMP-SD-HMSRT释药缓慢,促进了药物吸收,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欧前胡素固体分散体凝胶骨架缓释片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药动学

    基于传质模型分析三七总皂苷超滤界面层分布特征及影响规律

    李存玉章莲杨彤李硕...
    5330-5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传质模型,探索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超滤膜界面层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规律.方法 以PNS中4种指标性成分三七皂苷R1(R1)、人参皂苷Rg1(Rg1)、人参皂苷Rb1(Rb1)和人参皂苷Rd(Rd)为检测指标,收集膜通量与指标成分截留率,基于超滤分离系数与膜通量、溶质截留率的相关性,拟合界面层浓度幂函数方程.对比混合溶液、单体溶液、成分组合对指标性成分界面层浓度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成分组合配比(Rg1-Rd)、超滤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跨膜压力差对界面层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探讨超滤分离机制.结果 界面层浓度幂函数回归系数均大于0.95,指标性成分界面层浓度与溶质浓度、跨膜压力差呈正性相关,随着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PNS的超滤过程以界面层过滤向溶液过滤分离逐步过渡,表现出界面分布趋向性人参三醇型皂苷>人参二醇型皂苷,其中Rg1可以抑制Rd进入界面层,从而影响其分离过程.结论 构建了皂苷类成分超滤界面层浓度计算方法,初步阐明了 PNS界面层分布特征和影响规律.

    界面层浓度三七总皂苷超滤传质模型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及制剂雷公藤多苷片中7个质控成分

    姬翔宇张子雯陈姿伊周斌铖...
    5338-5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提高雷公藤质量控制水平,建立同时测定雷公藤药材及制剂雷公藤多苷片中7个成分的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方法.方法 采用 HPLC 法,以雷酚内酯为参照物,计算其它6种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的相对校正因子(fk/s),并对fk/s进行耐用性考察.搜集不同产地、厂家及不同批号的9批雷公藤药材和10批雷公藤多苷片,分别采用外标法和QAMS法测定7个成分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各个成分的fk/s重复性良好,对19批样品运用QAMS法和外标法得到的各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相对平均偏差<3%);不同厂家、不同批号及不同产地来源的雷公藤多苷片及雷公藤药材中7个成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应提高雷公藤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结论 所建立的QAMS法准确性高,可用于雷公藤药材及其相关制剂的多成分同时定量分析,为雷公藤中药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一测多评法雷公藤雷公藤多苷片质量控制雷酚内酯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相对校正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