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肠-关节"轴探究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因果关系及潜在干预中药预测

    王怡文王思维卫博文王文...
    585-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评估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预测能够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RA的潜在有效中药.方法 获取RA与肠道菌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使用R语言进行MR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探究肠道微生物群与RA之间的潜在因果关联,通过实施敏感性分析来评估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对工具变量对应的邻近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探索可能涉及RA发病机制的相关通路.通过Coremine数据库、TCMSP数据库预测对"肠-关节"轴存在潜在治疗作用的中药,统计性味归经及有效成分.结果 MR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多尔氏菌属 Dorea(OR=0.852,95%CI:0.744~0.975,P=0.020);副血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arasanguinis(OR=0.918,95%CI:0.847~0.995,P=0.037);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_unclassified(OR=0.926,95%CI:0.869~0.987,P=0.018);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细菌 5_1_63FAA(OR=1.070,95%CI:1.006~1.138,P=0.031)与RA患病风险存在显著因果关系.主要通过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及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通路干预RA.根据临近基因筛选出95味中药,四气主要以寒为主,温、平次之;五味以苦为主,甘、辛次之;归经以肝经为主,肺经、脾经次之;功效以清热药为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次之.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效成分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结论 通过MR分析发现多尔氏菌属、副血链球菌及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_unclassified与RA发病呈负相关,毛螺菌科细菌5_1_63FAA可增加RA发病风险,富集分析得到了肠道菌作用于RA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升麻、白花蛇舌草、苍耳子、高良姜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群治疗RA,其中β-谷甾醇、槲皮素等有效成分具有治疗潜力.这些发现为从"肠-关节"轴视角探索RA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对RA的达标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类风湿关节炎肠道菌群孟德尔随机化升麻白花蛇舌草苍耳子高良姜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覆盆子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施江南温乐乐江丽洁陈俊宇...
    598-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研究现状,把握覆盆子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2024年4月30日收录的覆盆子相关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年发文量、期刊分布、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及高被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分别纳入801篇和115篇符合要求的中英文文献,且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文发文量多于英文.收录文献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中草药》和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国内外核心作者分别为刘红宁、丁盛和Jiang Jianguo、Zhang Tiantian;核心研究机构有江西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台州学院,主要集中于国内.国内外覆盆子研究主要关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植物基原等方面,但也存在差异,中文研究涉及中医药配伍分析,英文研究注重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活性验证.结论 抗氧化、抗衰老等药理作用研究是覆盆子研究领域的热点,使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探究覆盆子用药规律,应用生物合成等技术优化覆盆子化学成分合成体系及药食同源研究是覆盆子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覆盆子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抗氧化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药食同源生物合成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的掌叶大黄GRAS基因家族鉴定

    杜桥唐璟李依民张明英...
    617-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挖掘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GRAS基因(RpGRASs)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在掌叶大黄叶、根和根茎中的表达及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掌叶大黄GRAS成员进行系统发育、保守结构域、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对RpGRASs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进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使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PCR)对筛选到的3个RpGRASs进行MeJ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检测.结果 在掌叶大黄全长转录组数据中共鉴定得到39个RpGRASs成员.RpGRASs蛋白主要为不稳定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叶绿体和细胞质;各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和a螺旋;系统发育将该家族分为PAT1、DELLA、HAM、SHR、SCR 和 SCL4/7 6 个亚族;GRAS 蛋白 C 端均含有典型的 LHRI、VHIID、LHRII、PFYRE 和 SAW 基序.RpGRASs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药用部位根及根茎中高表达的RpGRAS17、RpGRAS18、RpGRAS20受MeJA显著诱导.结论 掌叶大黄GRAS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系统鉴定及组织和MeJA诱导下的基因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GRAS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掌叶大黄GRAS转录因子茉莉酸甲酯基因家族表达模式

    利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紫芝GsSTS50基因的筛选研究

    孙琳琳齐朋燕白荣露赵春生...
    626-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紫芝Ganoderma sinense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较低,筛选一种可以显著提高紫芝次生代谢物产量的方法.方法 基于紫芝基因组数据库筛选出编码芳樟醇合酶的基因GsSTS50,通过改善融合酶、共表达基因和引入异源甲羟戊酸(mevalonate pathway,MVA)代谢途径等方法使6sSTS50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大肠杆菌培养物中芳樟醇的含量.结果 优化融合酶的策略,使大肠杆菌中芳樟醇产量提高了约4.9倍;通过引入异源MVA途径,改造后菌株芳樟醇产量比初始培养提高了约49倍;将多个基因共表达的同时引入异源途径,优化菌株芳樟醇产量比原始菌株提高了 42倍.结论 经过改造的重组菌株生产产物的量均有显著提高,为后续灵芝等担子菌中萜类化合物以及其他萜类物质产量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紫芝芳樟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生物代谢

    川贝母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及综合评价

    杨泽敏王业吴宇涵谢慧敏...
    635-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筛选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优质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和良种选育,通过性状变异进行表型调查.方法 采用隶属函数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regression analysis,PLS-R)、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CA)、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方法,对23份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5个生理和9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1.808~2.337,其中鳞茎鲜质量和果质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均为2.30.2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63%~102.36%,其中农艺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果质量、花朵数目和鳞茎鲜质量;品质指标的变异主要来源于鸟苷、腺苷和胸苷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碱含量和鳞茎鲜质量与茎粗、叶长、果长、果直径以及果质量等都表现出了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收集的种质分成3大类群,第Ⅰ类群具有鳞茎鲜质量、生物碱含量和果实质量较高的特点,第Ⅲ类群中核苷类物质含量较高.PCA将24个性状简化为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746%.PLS-R 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揭示果直径、叶宽和脱氧腺苷、鸟嘌呤对D值的贡献较大,可作为筛选优良种源的关键指标.结论 综合排名前3位的种质为ZA、HG、GH表型,具有品质优,含量丰富的特点,可作为潜在的良种进行培育.川贝母农艺性状中的叶宽、茎粗和鳞茎鲜质量,以及品质性状中的脱氧腺苷、鸟嘌呤和尿嘧啶,是区分川贝母优劣的关键性状.对川贝母表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并开展资源系统评价,可为川贝母遗传资源挖掘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川贝母表型多样性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脱氧腺苷鸟嘌呤尿嘧啶综合评价

    基于U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来源紫菀药材的质量

    李蕊徐荣荣张楚涵王鑫国...
    647-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紫菀Aster tataricus的U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不同产地紫菀药材质量差异成分,为其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技术方法和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菲罗门Titank C18色谱柱(150mm×2.1 mm,1.8μm),以0.2%甲酸水(A)-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3 min,5%~9%B;3~13 min,9%~10%B;13~15 min,10%~16%B;15~20 min,16%B;20~50 min,16%~28%B;50~54 min,28%~51%B;54~64 min,51%~100%B;64~74 min,100%B;74~76 min,100%~5%B),体积流量为0.3 mL/min,柱温为40 ℃,进样量为2 μL,检测波长采用定时波长(0~50 min,325 nm;50~70 min,260 nm;70~76 min,203 nm).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同时对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槲皮素、山柰酚、紫菀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建立了紫菀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标记了 17个共有峰,基于对照品比对法及质谱鉴定指认9个色谱峰,分别为峰1(绿原酸)、峰3(咖啡酸)、峰5(阿魏酸)、峰10(槲皮素)、峰11(asterin)、峰12(山柰酚)、峰13(甘草素)、峰16(豆甾醇葡萄糖苷)、峰17(紫菀酮).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将18批紫菀样品分为河北产地和安徽产地.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不同产地的紫菀样品间存在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项下的VIP分析筛选出峰11(asterin)、12(山柰酚)、1(绿原酸)、14、10(槲皮素)、9、13(甘草素)、17(紫菀酮)可能是影响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紫菀质量差异的标志物.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槲皮素、山柰酚、紫菀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941 6~18.7451、0.477 2~1.0466、0.177 4~0.265 6、1.135 8~1.7207、0.574 9~2.7557、148.340 8~252.163 9 μg/g,经方法学考察,各成分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熏硫对紫菀酮含量影响较大,经熏硫后的紫苑中紫菀酮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以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的评价方法区分了不同产地的紫菀,评价了不同加工方式的紫菀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可为紫菀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

    紫菀指纹图谱不同产地含量测定化学计量学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槲皮素asterin山柰酚甘草素豆甾醇葡萄糖苷紫菀酮

    基于—测多评定量联合化学计量学及Logistic回归模型的白前质量等级预测

    董双涛徐丽霞高建平李宝霞...
    656-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白前Cynanchi Stauntonii Rhizoma et Radix中主要药效成分含量及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建立用于白前质量等级预测的化学计量学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方法 对12省36批白前样品进行回流提取,以熊果酸为内参物,采用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single-marker,QAMS)法检测提取物中白薇苷 A、白薇苷B、白前苷B、熊果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含量,并与外标法测得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测;采用化学识别模式、因子分析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白前质量优劣评价模型,对其质量差异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熊果酸为内参物时,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相对保留时间值法可用于色谱峰定位,外标法与QAMS法所得含量结果无明显差异;白薇苷A、白薇苷B、白前苷B、熊果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6个成分线性范围分别为0.37~9.25、1.56~39.00、1.85~46.25、0.29~7.25、0.58~14.50 和 1.15~28.75 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7.66%~100.12%,RSD 为 0.69%~1.51%;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能明确区分不同产地的白前药材,提取了 2个主成分,3个质量差异因子;因子分析法结果显示36批白前的综合得分在-1.225~0.966,其中S25综合得分最高.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与因子分析法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PCA、OPLS-DA、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用于评价不同产地白前的质量差异,为白前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白前一测多评化学计量学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质量评价白薇苷A白薇苷B白前苷B熊果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

    中药饮片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趋势

    钱淼华张晓勇朱斐梁卫青...
    66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在中药饮片的市场交易与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临床的作用.为了确保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尤为重要.中药饮片的质量与其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是目前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常用手段.而中药饮片的成分复杂,对其进行质量判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前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中药饮片等级量化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形质效"理论的中药等级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中药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和药效等多维度因素,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中药饮片的综合质量.为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同时为后续研究中药饮片的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中药饮片等级量化评价质量常数法形质效综合评价法

    基于补益效应的玉竹药食同源功效研究进展

    李芳唐海峰梁永林刘玲娜...
    680-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竹Polygonati Odorati Rhizoma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中药,呈现"甘凉滋虚、补而不腻、治养皆宜"的特色,具有滋肺护肺、调理肠胃、益心护心、生津养血、延缓衰老、滋肝补肾等生物活性.目前关于玉竹补益效用的研究丰富,但缺乏综合指导性文献以拓展玉竹的潜在应用方向.通过查阅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整理近年来玉竹及其成分以补益效用为基础的相关研究,为深入挖掘玉竹在临床应用、药效机制、养生保健及食药研发等方面的价值提供研究理论和思路.

    玉竹药食同源补阴药养生保健滋肺护肺调理肠胃益心护心生津养血延缓衰老滋肝补肾

    人参属来源中药材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王成霖张战领华欣张勇洪...
    696-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参属植物是中药重要来源种属之一,包含人参Ginseng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西洋参 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珠子参 Panacis Majoris Rhizoma、竹节参 Panacis Japonici Rhizoma 等名贵中药,但其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与进出贸易.通过对近30年本领域相关文献与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为标准,对不同地区的人参、三七、西洋参、珠子参、竹节参中铜、铅、砷、镉、汞5种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总结.结果表明,目前人参属来源中药材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多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传统仪器检测方法,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发更快速、更便捷、更灵敏的新型重金属检测方法.同时,针对重金属污染的消减措施方面,应从种植源头、运输及加工等减少重金属污染,提高人参属来源中药材的质量与用药安全.

    人参属人参三七西洋参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重金属修复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