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监管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的整合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

    白钢张铁军刘昌孝
    6313-6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或生物标志物(quality biomarker,Bio-Marker)的确证需要整合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探索成分、活性与功效之间的多元整合模式,创新复杂体系质量属性的科学表达方式,建立能体现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中药质量属性的客观评价体系.聚焦中药临床价值,结合产品特色优势,揭示其科学内涵,强化其质量属性参数与科学监管的关联,通过"药材来源-制剂加工-药效评价-临床疗效"全过程的传递溯源可控性研究,构建中药复方整体质量一致性的监管体系,以期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发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路径、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此外融合大数据背景下的中药质量的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也是未来应该关注的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监管保障和提升中药品质,助力中药的高质量发展.

    质量标志物生物标志物质量属性完整性多元整合评价监管科学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创新方法研究进展及应用

    李天娇包永睿王帅杨欣欣...
    6319-6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功效稳定性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其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是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围绕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建设及模式创新取得了突破,中药整合质量观、中药质量标志物等新思路、新模式的提出,引领了中药质控发展的新方向,涌现出了一系列中药质量评价创新技术与创新方法.拟从化学基准、化学基准与药理效应基准相结合、化学基准与生物效应基准相结合3个角度,从中药评价方面梳理近年来中药质控方法方面最新研究,系统阐述中药质量评价创新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理论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拓展思路.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整合质量观中药质量标志物创新方法应用现状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名贵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黄志伟郭拓黄文静李冰...
    6328-6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贵中药材疗效显著,但其产量低、价格昂贵,市场上出现了以假充真、以劣充优和掺伪等现象,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有理化检验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极大地保证了中药的质量可靠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对样本进行预处理和破坏性分析、需用专业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检测时间长、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等.因此快速、无损、高通量的新型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以近红外光谱为代表的光谱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真伪鉴定、种类鉴定、含量测定、质量综合评价等方面综述了近红外技术在名贵中药材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近红外光谱中药材质量评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基于多指标同时定量的天麻块茎不同部位质量特征研究

    张玥王彩云周雪朱棚英...
    6337-6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天麻Gastrodia elata块茎不同部位中多种指标成分的差异,为天麻药材不同部位的质量评价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HPLC法同时测定12批天麻药材中不同部位(箭芽端、中端、肚脐端)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和巴利森苷A 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对天麻药材不同部位各12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综合分析天麻块茎不同部位的质量特征.结果 天麻箭芽端中6种指标成分含量均最高;6种成分总含量在天麻3个部位中的分布规律为箭芽端>中端>肚脐端,分别达到2.727%、1.258%、1.129%,而其中的巴利森苷类成分总量的分布规律与6种成分总量一致,其质量分数分别为2.318%、1.007%、0.862%,占所测成分总量的76%~85%.天麻样品中对羟基苯甲醇在箭芽端、中端和肚脐端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天麻中的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类总成分在箭芽端与另外2部分之间的含量差异极显著,而在肚脐端和中端之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天麻箭芽端部位的质量显著优于其他2个部位.结论 天麻块茎不同部位的6种指标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性,具有明显的质量特征,可为天麻块茎不同部位的合理应用及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天麻多指标定量质量特征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E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A

    基于基原效用差异的黄连品质辩识光谱化学表征模型构建

    黄玲齐路明王科李娜...
    6343-6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中药多基原物种间的效用差异性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NIR)和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FT-MIR)技术,考察光谱化学表征技术应用于多基原黄连共有物质基础测定和品质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以黄连的4种基原(黄连Coptis 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峨眉野连C.omeiensis和云南黄连C.teeta)的共有物质基础小檗碱、黄连碱、木兰花碱、非洲防己碱和巴马汀为研究对象,基于光谱矩阵的优化和特征学习算法,串联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特征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光谱化学表征模型以测定药材中共有活性成分的含量,辨识其品质差异.结果 SVR模型对小檗碱的测定效果最优,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值高达4.842,模型对黄连碱、巴马汀和木兰花碱含量的预测RPD值均大于2;PCA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鉴别多基原黄连共有成分含量的差异,为其品质辨识提供依据.结论 多元光谱技术串联应用可有效表征多基原黄连药材中共有成分的含量差异,提高多基原中药品质辨识的效率.

    黄连三角叶黄连峨眉野连云南黄连红外光谱技术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光谱化学表征模型小檗碱黄连碱木兰花碱非洲防己碱巴马汀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当归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李小阳翟小林王丹范晶...
    6354-6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a single marker,QAMS)同时测定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X-Select CSH色谱柱(250mm×4.6 mm,5 pm),以0.085%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5nm.结果 在线性范围内各成分线性良好(R2>0.999).以藁本内酯为内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和丁烯基苯酞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73 4、0.5648、0.468 1、0.926 2、1.083 5;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这6个成分的含量,将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建立了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6个成分的QAMS法,该法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当归一测多评法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

    基于HPLC-Q-TOF-MS及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陈皮的化学成分快速鉴别及产地判别研究

    黄芳周熙罗辉泰谢淑桐...
    6361-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陈皮Citri Reticulaiae Pericarpium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陈皮的产地进行判别分析.方法 采用Agilent SB-C18(150 mm×3.0 mm,2.7 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对色谱图中各色谱峰进行精确质量数识别,利用二级质谱裂解规律、PCDL数据库及对照品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新会陈皮与其他不同产地陈皮的差异成分,并利用这些分析方法鉴别了未知产地陈皮的来源.结果 从不同产地陈皮中鉴定出了 29个共有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甲氧基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建立9个差异化学成分的判别模型,实现了新会陈皮的准确判别,准确率达94.4%.结论 可作为陈皮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为道地药材新会陈皮的判别提供参考.

    陈皮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PLC-Q-TOF-MS)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主成分分析产地鉴别甜橙黄酮辛弗林羟基-四甲氧基黄酮柚皮苷枸橘苷柠檬苦素橘皮素六甲氧基黄酮羟基六甲氧基黄酮

    波罗蜜根中的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孙宁喆李文艳邱玉敏赵海萍...
    6369-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采用NMR和ESI-MS等光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的细胞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6个异戊烯基黄酮衍生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S-5,7-二羟基-2-(2-羟基-4,6-二甲氧基苯基)-6-(3-甲基丁-2-烯-1-基)色原-4-酮(1)、heteroflavanone C(2)、kuwanon C(3)、artoindonesianin A-2(4)、artoindonesianin S(5)、norartocarpin(6).化合物1、3、4能不同程度地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9.0±1.2)、(19.4±3.5)、(24.6±5.7)μmol/L,而化合物2、5、6则无明显的活性.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波罗蜜黄烷酮D;化合物3~5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波罗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具有作为抗炎药物开发的潜在价值.

    波罗蜜异戊烯基黄酮波罗蜜黄烷酮D抗炎黄烷酮kuwanonCartoindonesianinA-2

    管花鹿药中2个新的甾体皂苷

    张欣刘媛媛李玉泽张东东...
    6375-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管花鹿药Maianmemum henryi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根据MS、IR、NMR和GC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管花鹿药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 2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S,24S)-螺甾-5,25(27)-二烯-1β,3β,23,24-四醇 1-O-α-L-鼠李糖基-(1→2)-β-D-呋糖苷(1)和(23S,24S)-螺甾-5,25(27)-二烯-1β,3β,21,23,24-五醇 1-O-α-L-鼠李糖基-(1→2)-β-D-呋糖苷(2),化合物1和2对2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均大于100 μmol/L.结论 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管花鹿药皂苷K(1)和管花鹿药皂苷L(2);两者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活性.

    管花鹿药甾体皂苷细胞毒性管花鹿药皂苷K管花鹿药皂苷L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毕武申洁姜保平肖培根...
    6380-6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茶条槭Acer tataricum subsp.ginnala树叶80%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实验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凝胶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从茶条槭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aplexin B(1)、3"-O-galloyl-benzyl-O-α-L-rhamn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ide(2)、没食子酸甲酯(3)、没食子酸(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来苏糖苷(7)、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9)、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2)、3,6-di-O-没食子酰基-1,5脱水葡萄糖醇(13)、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阿拉伯糖苷(14)、山柰酚-3-O-(2"-没食子酰基)-α-L-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6)、槲皮素(17)、山柰酚(18)、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9)、茶条槭素B(20)、茶条槭素C(21)、茶条槭素A(22)、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23).结论 化合物1、2、10、12、16、19为首次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2、10、12、16、19同时为本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8、12、14~16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茶条槭α-葡萄糖苷酶槲皮素-3-O-(2",6"-二-O-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1-p-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