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草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草药
中草药

汤立达

半月刊

0253-2670

zcy@tiprpress.com

022-27474913,23006821

300193

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中草药/Journal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创始于1970年1月。1992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02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2003年1月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界最高奖);2005年1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2010年连续6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特别荣誉奖”;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位居中药学期刊之首。多年来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荷兰《医学文摘》(EM)、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质谱学通报(增补)》(MSB-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ProQuest)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经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认定,《中草药》杂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由中国知网独家全文收录。本刊主要报道中草药化学成分;药剂工艺、生药炮制、产品质量、检验方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药用动、植物的饲养、栽培、药材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中药现代化论坛、专论、综述、新产品、企业介绍、学术动态和信息等栏目。承蒙广大作者、读者的厚爱和大力支持,本刊稿源十分丰富,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增加信息量,本刊自2011年1月起由A4开本每期168页扩版为208页,定价35.00元。国内邮发代号:6-77,国外代号:M221。请到当地邮局订阅。如有漏订者,可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欢迎广大读者订阅,欢迎与中外制药企业合作,宣传推广、刊登广告(包括处方药品广告)。中草药杂志社网上在线投稿、审稿、查询系统已开通,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编委使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僵蚕溶茧酶抑制剂的纯化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王厚伟徐凌川王家超曾英姿...
    2022-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离纯化僵蚕溶茧酶抑制剂(Jiangcan cocoonase inhibitor,JCCI),研究其体内外对人肝癌SMC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方法 依次应用以家蚕溶茧酶为配体的亲和色谱、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Superdex 75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FPLC),从僵蚕粗蛋白提取物的85%硫酸铵沉淀物中分离纯化JCCI.以Edman降解法测其N端氨基酸序列.应用MTT法与荷瘤裸鼠模型,检测其体内外抑制SMCC-7721细胞增殖与生长活性.结果 JCCI相对分子质量为13 973.63,其N端前10个氨基酸序列为VRNKRQSNDD.抑制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JCCI是溶茧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米氏常数(Km)平均值为76.50,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 ∶ 1.JCCI可显著抑制SMCC-7721肝癌细胞体外增殖与体内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体外给药36 h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260.52 μg/mL,JCCI抑制率与剂量线性相关.结论 JCCI是一种首次从僵蚕中分离纯化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僵蚕溶茧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抗肿瘤活性肝癌亲和色谱荷瘤裸鼠MTT法

    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学的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王力文黄德华田俊生高晓霞...
    2031-2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分析柴归颗粒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转录组学特征,并采用qRT-PCR法验证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酸文拉法辛(35mg/kg)组和柴归颗粒低、中、高剂量(4.2、8.3、16.6g/kg)组,造模同时给药,连续28d.通过抑郁症传统药效学指标(体质量、旷场实验、糖水偏爱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柴归颗粒的药效.采用RNA-seq技术对大鼠PBMCs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差异基因,对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通过qRT-PCR法对筛选出的关键表达基因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行为学指标显示柴归颗粒能显著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转录组学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抑郁发生时及柴归颗粒干预后,都显著富集到嘌呤代谢通路,因此针对嘌呤代谢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进行深入研究.qRT-PCR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柴归颗粒组大鼠PBMCs中的胞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3(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 3,Enpp3)、胞质-5'-核苷酸酶 ⅢA(cytosolic-5'-nucleotidase ⅢA,Nt5c3a)、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腺苷酸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mRNA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0.001),黄嘌呤脱氢酶/氧化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oxidase,Xdh)、嘌呤能受体P2X7(purinergic receptor P2X7,P2rX7)、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 柴归颗粒具有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嘌呤代谢途径上的基因及嘌呤能受体P2X7和炎症因子IL1βmRNA表达有关.

    柴归颗粒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组学嘌呤代谢

    基于Wnt/Ca2+信号通路探究盘龙七片干预大鼠实验性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作用机制

    王璐徐颖徐盼瑜杨一博...
    2044-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整合体内验证方法探索盘龙七片对膝骨关节炎疼痛大鼠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从疾病及药物相关数据库筛选盘龙七片药物作用靶点及膝骨关节炎疼痛相关靶点,根据拓扑特征值筛选关键靶标后,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大鼠膝骨关节炎疼痛模型,设置假手术组、模型组、美洛昔康(1.5g/kg)组和盘龙七片低、中、高剂量(0.15、0.30、0.60g/kg)组,给予药物干预42 d,测量给药后大鼠机械痛阈值、冷痛觉超敏反应评分及双后肢负重差,并对网络药理预测结果进行体内实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75个盘龙七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潜在核心靶点,生物学功能富集在调节神经细胞对各种刺激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内信号传导及代谢反应4个过表达模块,其中Wnt/Ca2+途径核心靶标富集较为显著,也是在调节神经细胞对各种刺激反应生物学过程富集程度最高的通路.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盘龙七片可明显升高给药3~12 d及24~30 d膝骨关节炎大鼠机械痛阈值(P<0.05、0.01、0.001),显著降低给药3~42 d时膝骨关节炎大鼠冷痛觉超敏反应评分与双后肢负重差(P<0.05、0.01、0.001),抑制膝骨关节炎疼痛大鼠脊髓中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ingless 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5A,WNT5A)、重组磷脂酶 C(phospholipase C,PLC)、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蛋白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P<0.05、0.01、0.001).结论 盘龙七片对大鼠实验性膝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性的疼痛均有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Wnt/Ca2+信号通路有关.

    盘龙七片膝骨关节炎大鼠疼痛中枢敏化网络药理学Wnt/Ca2+信号通路

    基于药效权重评价的杜仲叶-刺五加复方"湿法超微提取-膜澄清耦合"工艺筛选研究

    龙利娜钟文蔚周丹郭立玮...
    2053-2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对湿法超微粉碎提取与膜澄清耦合工艺的研究,用细胞存活率及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筛选提取工艺,并以杜仲叶-刺五加提取液的免疫、抗炎效应对所筛选的工艺进行验证.方法 根据杜仲叶-刺五加提取液的体外抗炎实验结果,筛选杜仲叶与刺五加的比例、提取方法(传统热回流提取工艺和湿法超微粉碎提取)、湿法超微粉碎提取时间和膜澄清耦合的影响等提取条件,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分析杜仲叶与刺五加提取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和抗炎活性的影响.结果 以免疫调节和抗炎药理效应筛选的杜仲叶-刺五加提取的2种工艺产物表明,湿法超微粉碎提取工艺优于传统热回流方法提取,该工艺下的杜仲叶-刺五加提取液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降低炎症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水平,能降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增加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inase表达,增加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结论 通过湿法超微粉碎提取与膜澄清耦合制备的杜仲叶-刺五加提取液可以调节炎症过程中的相关细胞因子,从而产生积极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在体外抗炎实验的药效权重评价基础上,验证了湿法超微粉碎提取与膜澄清耦合可以对杜仲叶-刺五加进行有效提取,为中药新药研发中绿色提取技术应用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杜仲叶刺五加湿法超微粉碎提取微滤膜澄清抗炎药效权重评价

    三棱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时海燕孙蓉徐男
    2064-2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三棱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损伤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三棱组,制备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建立LPS诱导的HUVEC损伤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5%空白血清组和三棱含药血清(1%、3%、5%)组,采用MTT法检测三棱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分析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asparateprotease-1,Caspase-1)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IL-6、IL-17、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Ⅱ),LC3 Ⅱ)、Beclin-1、Parkin和PINK蛋白表达情况;采用q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IL-1β、IL-18和 NOD 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MPP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上清液 LDH、Caspase-1 活性和 TNF-α、IL-6、IL-17、TF、vWF、TM 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LC3Ⅱ、Beclin-1、Parkin 和PIN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IL-1β、IL-18和NLRP3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棱含药血清组细胞活力、MPP显著升高(P<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上清液LDH、Caspase-1活性和 TNF-α、IL-6、IL-17、TF、vWF、TM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LC3 Ⅱ、Beclin-1、Parkin 和 PINK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IL-1β、IL-18和NLRP3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三棱含药血清具有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可以降低LPS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和炎症,降低凝血级联反应.

    三棱含药血清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脂多糖氧化损伤炎症

    基于mTOR通路和自噬探讨香菇多糖改善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熊申明任章朋史梦婕杨宏富...
    2071-2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香菇多糖对脓毒症肺损伤小鼠自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香菇多糖(100 mg/kg)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激活剂MHY1485(10 mg/kg)组、香菇多糖+MHY1485组,每组15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均按照盲肠结扎穿孔法构建脓毒症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相对药物进行干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ip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 h后,检测小鼠右肺中叶肺组织湿质量/干质量;ELISA法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肺组织中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肺组织 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LC3)、mTOR、磷酸化 mTOR(phosphorylated mTOR,p-mTOR)、p70核糖体蛋白 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p70S6K)和磷酸化p70S6K(phosphorylated p70S6K,p-p70S6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破坏,肺组织湿质量/干质量及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肺组织p-mTOR/mTOR、p-p70S6K/p70S6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自噬小体数量及肺组织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香菇多糖组小鼠肺组织损伤减轻,肺组织湿质量/干质量及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和肺组织p-mTOR/mTOR、p-p70S6K/p70S6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自噬小体数量及肺组织Beclin1、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MHY1485组小鼠肺组织损伤加剧,上述对应指标与香菇多糖组呈相反趋势(P<0.05);MHY1485可减弱香菇多糖对脓毒症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 香菇多糖可能通过抑制mTOR通路激活自噬来发挥对脓毒症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香菇多糖脓毒症肺损伤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自噬

    基于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探究堆心菊灵对人前列腺癌细胞中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潘聪桃张晓燕廖爱玲潘海飞...
    2078-2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堆心菊灵在人前列腺癌细胞中的抗癌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人前列腺癌DU145和PC-3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堆心菊灵处理48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qRT-PCR法检测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hioredoxin reductase 1,TrxR1)mRNA表达情况.从人类蛋白免疫组化表达数据库中检测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TrxR1蛋白表达情况;经堆心菊灵或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抑制剂处理后,采用DCFH-DA染色法检测ROS的产生;敲除或过表达TrxR1,经堆心菊灵处理后,检测2种细胞中ROS水平.结果 堆心菊灵显著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存活率和TrxR1mRNA表达水平(P<0.05、0.001),呈剂量相关性.与正常组织相比,TrxR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堆心菊灵显著诱导了前列腺癌细胞中ROS的产生,敲除TrxR1显著提高了前列腺癌细胞中ROS水平,过表达TrxR1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中ROS产生;而堆心菊灵可改善TrxR1过表达对ROS产生的抑制作用.结论 堆心菊灵可以通过靶向人前列腺癌细胞中的TrxR1来促进ROS的产生,进而发挥抗前列腺癌的作用.

    堆心菊灵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活性氧前列腺癌细胞抗癌

    基于多肽组学的美洲大蠊肽类组分分析及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筛选

    廖倩庞兰石金凤李佳鑫...
    2085-2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鉴定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na中丰富的多肽类成分,寻找具有促创面修复活性多肽.方法 通过超滤技术从美洲大蠊中初步提取多肽成分,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快速纯化鉴定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使用PeptideRanker在线工具对鉴定多肽进行活性预测,应用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初步预测鉴定多肽与创面修复相关靶蛋白结合作用强弱,最后通过体外实验验证筛选肽段的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属于34个前体蛋白的449个多肽序列,选择相对丰度和评分较高的5条多肽,氨基酸序列分别为AGFAGDDAPR、DFIR、PGPIN、IGF、TLF,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发现DFIR、PGPIN、IGF、TLF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内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一氧化氮合酶等相关信号通路上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酪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等8个靶蛋白能够有效对接,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0.1~10 μmol/L浓度下,合成的DFIR、PGPIN、IGF、TLF对人脐静脉内皮HUVEC细胞和小鼠成纤维L929细胞2种细胞模型的增殖和迁移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说明DFIR、IGF、PGPIN及TLF具有潜在的促创面修复活性.结论 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为美洲大蠊多肽类成分的分析鉴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多肽的分析鉴定同时为美洲大蠊促创面修复活性成分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洲大蠊多肽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合技术多肽组学创面修复活性增殖迁移

    大黄素甲醚通过HMGB1-NLRP3信号通路缓解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李纪丰王瑞婕张宇欣张庆镐...
    2095-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黄素甲醚(physcion,PHY)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小鼠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大黄素甲醚低、高剂量(20、40mg/kg)组,采用ipAPAP(300mg/kg)建立药物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观察大黄素甲醚对小鼠肝脏形态及病理学的影响,检测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肝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小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蛋白及mRNA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β)及IL-18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甲醚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ST、AL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HMGB1、NLRP3、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量,IL-1β、IL-18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GSH活性显著升高(P<0.01).病理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甲醚可明显改善小鼠肝组织坏死、细胞炎性浸润,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 大黄素甲醚对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减少炎性反应,抑制HMGB1-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有关.

    大黄素甲醚药物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高迁移率族蛋白B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pyrin结构域蛋白3白细胞介素-1β

    颈复康颗粒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计小清孔令娟高志旭刘岩...
    2103-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颈复康颗粒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就诊的符合要求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针刺的同时加服颈复康颗粒,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调查量表-生理部分(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SF-36PCS)、健康调查量表-心理部分(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SF-36MCS)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信号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DI、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SF-36PCS、SF-36M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复康颗粒联合针刺可以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有关.

    颈复康颗粒针刺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阻络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