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针刺研究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朱兵

双月刊

1000-0607

010-84014607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针刺研究/Journal Acupuncture Research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针刺研究》创刊于1976年,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学术杂志。本刊以“基础实验研究为主,兼顾临床研究与报道”为特色,是我国唯一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芒针治疗湿热瘀阻证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邵玉珍孙自学李鹏超赵芳阁...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芒针治疗湿热瘀阻证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湿热瘀阻证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5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5例,脱落1例).对照组口服前列舒通胶囊治疗,每次3粒,每天3次,共4周;试验组采用芒针针刺双侧秩边及气海、中极、双侧水道,每天治疗1次,持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睾丸疼痛、小便频急、余沥不尽、阴囊潮湿、小便黄赤、排尿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会阴部疼痛、腹股沟疼痛、盆腔区疼痛、睾丸疼痛、中医证侯、阴囊潮湿、小便黄赤评分,NIH-CPSI总分,疼痛症状、排尿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会阴部疼痛、腹股沟疼痛、盆腔区疼痛、睾丸疼痛评分,NIH-CPSI总分,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有效率(88.37%,38/43)显著高于对照组(63.64%,28/44,P<0.05).结论:芒针治疗湿热瘀阻证ⅢB型前列腺炎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NIH-CPSI总评分与疼痛症状评分,能显著提高湿热瘀阻证Ⅲ 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痊愈率,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芒针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前列舒通胶囊

    针刺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钙超载机制研究进展

    刘婵娟桑鹏
    302-306,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中风关键病理环节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导致缺血性神经细胞凋亡、坏死的关键因素是钙超载.目前研究已证实针刺对钙稳态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可以通过抑制钙超载来减轻其对神经细胞的损害.本研究回顾近15年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针刺在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钙超载的病理机制,包括通过抑制连接蛋白Cx43半通道开放、调控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抑制钙调蛋白表达、阻断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的功能等,进而抑制钙超载,调控钙稳态,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神经细胞损伤,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

    针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神经细胞

    针灸改善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郭本婕孙建华裴丽霞
    307-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病理相关,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DNA修复受损、细胞损伤或凋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针灸可以减少病理状态下生物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本文通过整理近5年来国内外针灸改善氧化应激相关作用机制的文献,从针灸调节活性氧(ROS)的产生,影响抗氧化酶相关途径减少ROS,修复被ROS攻击的蛋白质、脂质及DNA,抑制ROS途径下游的细胞凋亡或自噬这4个方面探讨了针灸与氧化还原生物学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对针灸抗氧化机制最新研究进展的归纳及展望,为针灸改善氧化应激及相关疾病的深入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针灸氧化应激活性氧抗氧化酶细胞凋亡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灸治疗炎性肠病的选穴规律

    王佳居王渊刘奇王强...
    315-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炎性肠病(IBD)的选穴和腧穴配伍规律,为针灸治疗IBD选穴组方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Embase数据库中针灸治疗IBD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IBD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统计腧穴的使用频次、频率、归经和特定穴使用情况,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5软件绘制腧穴共现网络图、k-core网络图、社团分析图.结果:共纳入15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含175条针灸处方,涉及75个腧穴,腧穴使用累计使用频次为1 378次,平均每个处方约8个腧穴.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为针灸治疗IBD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募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足三里-天枢为针灸治疗IBD的高频穴对.运用复杂网络中的k-core层次分析优化腧穴处方,可得到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大肠俞、上巨虚、肾俞、气海、三阴交、命门、行间、阴陵泉、内庭、太冲、下巨虚、水分、神阙、肝俞、胃俞、合谷、曲池22个核心腧穴,进行社团分析后可以分为3类核心腧穴群.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针灸治疗IBD的选穴原则以胸腹部局部选穴为主,同时注重远近配穴,根据辨证分型加减腧穴,对特定穴中的募穴应用广泛.以上结论可为针灸治疗IBD提供选穴思路.

    炎性肠病针灸复杂网络社团分析

    异域视角下对针刺麻醉的理解:以《针刺麻醉在中国》为例

    陶蒋佳许骞吴奂汐周子秋...
    324-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Trip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Study Group(针刺麻醉在中国:美国研究小组的考察报告)》(简称《报告》)是我国针刺麻醉史上第一份域外系统考察和评价报告,《报告》对外公布后,在国内并未引起很大的关注.在针刺麻醉拓展到围术期治疗的当下,通过回顾《报告》,可借鉴异域视角下对针刺麻醉的认知差异.《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对针刺麻醉手术的临床观察,对影响针刺麻醉疗效因素及相关机制的分析,中外对针刺麻醉的认知在研究方法和关注点上的差异.结合针刺麻醉65年的发展及《报告》的结论,本文简要叙述了针刺麻醉的发展、完善过程,历史对《报告》部分结论的验证和现代针刺麻醉仍有待完善的方面,对未来针刺麻醉、针灸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

    针刺麻醉异域视角《针刺麻醉在中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