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诊断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诊断病理学杂志
诊断病理学杂志

丁华野,周晓军

月刊

1007-8096

zdbl@263.net

010-66721843

100700

北京市东四南门仓5号

诊断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agnostic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皮肤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武迪祁晓莉王春艳王哲哲...
    790-792,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皮肤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反复发作的原发皮肤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54岁,5年间不同部位多次出现皮肤肿物,镜下真皮内见密集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并侵犯表皮,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免疫组化表达CD30、CD2、CD3、CD43.T细胞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阳性,存在DUSP22缺失及DUSP22-POMZP3(intergenic)融合.结论 原发皮肤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少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资料、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相结合.

    临床病理特征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基因重排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屈晓辉
    793-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胎盘间叶发育不良(PMD)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近期发现的1例PMD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例患者因孕17周检查发现胎盘异常而就诊,B超发现患者胎盘内囊性病变,不同范围水肿、呈葡萄状,仅见少部分正常胎盘组织.组织学表现为胎盘干绒毛间质不同程度水肿,伴异常的厚壁小血管,部分绒毛间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无滋养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p57在绒毛周围滋养细胞阳性,绒毛间质细胞阴性;Ki-67在滋养细胞增殖指数低;CD34在水肿绒毛的水池内衬细胞表达呈阴性.结论 PDM较为罕见,易与水泡状胎块混淆,当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水泡时,应考虑PMD的可能,诊断须依靠病理检查.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病理形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文献复习

    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宫颈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廖鹏飞王晓丹王永松刘勇...
    796-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宫颈腺癌的HPV感染类型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2019至2022年同时取宫颈管黏液做过HPV-DNA分型检测和病理活检并诊断为宫颈浸润性腺癌合并HSIL病例,分析其病理形态学,对比其HPV-DNA分型结果,并文献复习.结果 入组的7例宫颈腺癌患者均为HPV阳性,6例为HPV18型感染(其中2例分别为16、18型和18、52型混合感染),1例为HPV16型感染.4例为HPVA普通型,其余3例分别为复层产黏液型、HPVA印戒细胞型、绒毛腺型.Silva分类Silva分类B型4例,C型3例.结论 7例合并HSIL的宫颈腺癌全部为HPV相关型,其中HPV18型感染是宫颈腺癌合并HSIL最常见感染类型,合并有HSIL是宫颈腺癌常见现象.

    宫颈腺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PVHPV18型SiLva分类

    原发少见解剖部位NUT癌3例及文献复习

    李余发秦家策罗小宁刘驯骅...
    799-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UT癌(NU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21至2024年诊断的3例NUT,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参数,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二代测序(NGS),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34~56岁;1例位于扁桃体,1例位于右肺,1例位于十二指肠.2例获得随访资料,2例患者分别于确诊后仍健大.肿瘤最大径4~7 cm(平均5.5 cm).镜下检查3例为巢团状、低分化癌特点,其中小肠病例可见突然角化.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所有病例均表达CK、CAM5.2和NUT;1例行NGS检测显示存在BRD4∷NUTM1(B11∶N3).结论 NUT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掌握临床病史和组织学特征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综合分析,才能做出NUT的准确诊断.

    解剖部位NUT(睾丸核蛋白)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谢淦彭芳用小壮黎兵兵...
    802-805,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EBV+IFDCS)是一种起源于滤泡树突细胞(FDC)的罕见肿瘤.该肿瘤患者临床症状轻且影像学无明显特征,临床工作中容易被误诊.肿瘤主要累及脾脏及肝脏,其次为结肠、结肠系膜及肺等部位.几乎所有EBV+IFDCS的EBER为阳性,肿瘤内有大量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常散在分布淋巴细胞中,多数肿瘤至少表达一种FDC免疫表型.现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提供临床及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

    词]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炎性肝脏EBER

    无水乙醇替代甲醇在膀胱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的应用

    莫月清李碧奇史琳杨丽...
    806-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水乙醇替代甲醇在膀胱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0例疑似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每例均随机平均分为A、B组,分别使用传统方法甲醇:乙酸=3:1配制固定液和无水乙醇:乙酸=3:1配制固定液,并使用膀胱癌染色体异常检测试剂盒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观察两组方法的染色一致性.结果 两组方法均能获得良好制片效果,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膀胱癌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实验中,使用无水乙醇替代传统方法中的甲醇配制固定液能取得良好的制片效果及一致性的检测结果,在不影响结果和报告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了职业危害的发生,为病理技术人员的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是值得推广的试剂替代方法.

    膀胱癌荧光原位杂交无水乙醇甲醇吸入性中毒固定液

    两种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

    周立娟陈学敬刘子臣董宇杰...
    808-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与Ventana全自动免疫组化法(Ventana I-HC)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ALK融合基因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RT-PCR方法和Ventana IHC方法对431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进行ALK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RT-PCR方法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37例、阴性394例,检出率8.58%;Ventana IHC方法ALK蛋白阳性43例、阴性388例,检出率9.98%.两种检测结果有高度一致性(K=0.889 8.P<0.001)o 431例中有22例手术切除标本和小活检配对标本,两种检测方法对同一患者的配对标本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与RT-PCR法比较,Ventana IHC方法检测ALK融合蛋白检出率更高.在临床应用中,Ventana IHC方法和RT-PCR方法具有互补性.

    非小细胞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

    两种鸡尾酒双染法评估乳腺癌HER2表达的应用对比

    洪艳玲
    811-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两种鸡尾酒双染法在乳腺癌HER2表达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乳腺癌手术标本20例,每例标本切片7张,1张行HE染色,4张分别进行Calponin、p63、CK5/6和HER2抗体的免疫组化单染,2张切片分别进行Calponin-p63-HER2和CK5/6-p63-Her2鸡尾酒双染.对比分析单染组和双染组在HER2评估的时间差异.结果 相比于传统单染组,Calponin-p63-Her2鸡尾酒双染组的评估时间缩短(2.7±0.98 min vs.16.9±3.82 min,P<0.001);CK5/6-p63-HER2 鸡尾酒双染组的评估时间也明显缩短(2.1±0.55 min vs.16.6±3.95 min,P<0.001);CK5/6-p63-HER2比Calponin-p63-HER2鸡尾酒双染组染色更加清晰,时效性更高(P=0.01).结论 CK5/6-p63-HER2鸡尾酒双染法在乳腺癌HER2表达评估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乳腺癌HER2免疫组化双染

    甲状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

    李国莉娄镜谭娜郑洪...
    814-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甲状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女性,80岁,1月前发现右颈部肿块,伴声音嘶哑.甲状腺彩超示:右叶区见一巨大不均质回声团,似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内见斑片状低回声,TI-RADS 5级.病理穿刺活检: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可见梭形细胞和类圆形组织细胞伴奇异的瘤巨细胞、多核性瘤细胞.免疫表型:vimentin(+),CD68、CD163(部分细胞+),PAX-8、CK、TTF-1、S-100等均阴性.结论 甲状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医师需通过排除其他分类良好的高级别软组织肉瘤来排除诊断.

    甲状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间变性甲状腺癌免疫组化放疗

    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腺瘤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

    邹燕丽
    816-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消化道腺瘤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方法、探讨其治疗与预后.方法 报道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的腺瘤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查阅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两种成分构成,表面呈腺瘤改变,免疫表型CK7、CK20、CDX2阳性;底部可见器官样结构,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Syn,Ki-67阳性率约15%;两者均弥漫表达β-catenin.结论 腺瘤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因两种成分不具有相似的遗传学特征而不属于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研究表明该肿瘤常弥漫表达β-catenin而认为可能是该肿瘤实体的早期基因事件,其临床生物学行为较为惰性,临床病理医师应充分认识该肿瘤,待进一步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腺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