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动化仪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动化仪表
自动化仪表

徐洪海

月刊

1000-0380

pai@sipai.com

021-64368180-231

200233

上海市漕宝路103号

自动化仪表/Journal Process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报道中国自动化仪表行业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介绍新产品、新工艺,交流仪器仪表使用维修经验,传播自动化仪表基础知识,反映国外自动化仪表发展动态,具体介绍工业生产过程,诸如温度、流量、压力、差压、物位、机械量系参数的测量、显示及控制技术与产品。报道内容着重实用性、指导性与知识性,适合各行各业从事测量与控制工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自动化仪表》系月刊,大16开本,各地邮局均可收订,邮发代号:4-304,定价:12.00元,半年价:72.00元,全年价:144.0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RM+FPGA双核计算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设计

    郑军生杨俊哲许文秀吴宏伟...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配电自动化终端数据信息自动化分析能力,设计了基于ARM+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双核计算的配电自动化终端.为了提高模块计算能力,在模块中构建了堆叠式自动编码器-神经网络(SAE-NN)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在常规堆叠式自动编码器(SAE)深度学习模型基础上融合神经网络(NN)模型,应用过程中改善传统NN对分层节点数目的限制.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终端随着系统运行能达到95%以上的精度,而现有SAE模型仅达到85%左右的精度.通过与文献[1]和文献[2]方法的对比可知,所设计终端有较高的调度能力.该设计显著提高了配电网数据信息的分析精度,大幅提升了电网应用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

    配电自动化终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堆叠式自动编码器神经网络数据调试分析精度调度能力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光伏配网储能优化配置研究

    冯侃边辉陈丽娜刘晓军...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配网电能质量、实现配网负荷水平的调节,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光伏配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在分析复合储能工作原理与蓄电池储能调峰优化的前提下,构建两阶段储能优化配置模型.第一阶段优化配置模型中,以最小电压波动、网损为目标函数,从而确定蓄电池储能的最佳接入位置.第二阶段优化配置模型中,将配网接入的最低储能设备总容量作为目标函数,从而实现储能设备容量的优化配置.通过最佳保留策略、交叉、变异率的自适应变化,对遗传过程进行优化.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两阶段储能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求解,以此确定储能的最佳配置方案及运行优化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配网储能进行优化配置后,配网电压波动指标明显下降至1.95%,并且网损值、电压波动指标大幅降低.该方法能够实现各类负荷的调峰,具有削峰填谷效应.

    分布式光伏储能优化电压波动支路潮流荷电状态电量平衡目标函数改进遗传算法

    基于5G通信技术的变电站SF6气瓶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李愿明唐新民蒋菠吴伟智...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保变电站六氟化硫(SF6)气瓶智能管理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设计基于5G通信技术的变电站SF6气瓶智能管理系统.通过SF6气体采集器等装置,感知并采集变电站SF6气瓶的状态数据.将该数据通过由5G通信技术构建的5G传输模块,传送至管理模块,并采用5G切片技术划分网络,以实现按需通信.管理模块接收经由5G传输模块传送的数据后,基于非分光红外差分检测方法,在线智能检测SF6气瓶的泄漏浓度,并校核SF6气体在线监测结果,以实现SF6气瓶的智能管理.测试结果表明:网络传输平均速率在8~10 Gbit/s之间,极大程度接近传输速率峰值,通信的实时性良好;能够实时监测SF6气瓶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精度较高,平均偏移程度低于0.035.该系统可全面呈现气体的泄漏情况,以及发生泄漏的时间和泄漏气体的浓度情况.

    变电站六氟化硫气瓶5G通信技术智能管理泄漏浓度差分检测气体采集器非分光红外差分

    基于PLC反渗透海水淡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李雁飞冯涛李楠邵天宝...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工艺复杂、运维繁琐、对操作人员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研发了一套反渗透海水淡化控制系统.详细研究整个工艺系统中预处理、反渗透等关键工艺环节的原理及自动控制过程.从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硬件设计方面,根据装置规模和控制需求完成控制系统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方面,完成控制器及人机交互界面多套软件的开发.该系统成功应用于高校反渗透海水淡化教学实践课.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合理、操作界面简洁方便,在稳定安全运行的同时可实现教学培训、故障处理等目的.该系统在提高海水淡化操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对高校创新其他专业的实操培训课程提供了借鉴和技术支撑.

    海水淡化预处理反渗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系统教学培训

    油库多源设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设计研究

    徐敬波田永强赵振学韩玉琴...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大规模成品油库异构设备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问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针对成品油库的通用化、高可用性的工业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以定义异构数据采集的四层架构,并规范油库设备设计的四层级编码和数据格式化处理规则.按照开放平台通信统一架构(OPCUA)标准协议,对油库多源异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协议转换.利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协议与云平台进行数据转发和传输,同步提出采集的高可用性策略,实现多源异构设备设施与平台端大规模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云平台端利用Kafka、Storm、MySQL和Redis实现大规模实时数据的高速处理.该系统在多座大型成品油库试点应用,实现对油库安全生产的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和预警推送,采集监控点超过5 000个,测试数据采集和处理最大时延低于1.5 s.应用结果证实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数据采集开放平台通信统一架构实时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消息队列遥测传输高可用性数据规范安全监控

    信息管理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的设计

    裘雨音张静陈江尧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信息管理软件异常识别的准确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设计了一种信息管理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利用Markov链构建信息管理软件任务剖面模型,提取用于信息管理软件自动化测试的任务流.深度优先遍历剖面,融合自动化测试操作行为的变化条件、后置条件、操作概率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取信息管理软件自动测试的任务流.结合已知的软件任务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极限概率,将重要性显著的用例与参数信息作为优先测试的信息,完成网络训练.建立软件异常自动化识别模型,根据异常识别结果对软件异常位置进行定位,完成信息管理软件自动化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软件自动化测试结果更准确、自动化效率更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深度神经网络信息管理软件自动化测试自编码器

    基于合成场强仪的输电工程地面合成电场研究

    张小庆洪倩丰佳胡笳...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压直流(DC)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是我国特高压(UHV)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由于两回DC线路相互影响,交叉跨越区域内合成电场呈复杂的三维分布,UHV DC输电工程地面合成电场计算较为困难.选取典型±800 kV UHV DC输电工程进行地面合成电场的实测研究.参照GB 39220-2020,采用HDEM-01合成场强仪进行野外现场实测.测量参数为有效期内的场磨传感器上积聚的电荷量.测量结果与运行初期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800 kV换流站周边运行初期合成电场强度略低于后期,且整体水平较低;沿线电磁环境敏感目标运行初期、后期的实测数据中,74%的数值小于5 kV/m.通过此次研究,明确了 UHV DC输电工程合成电场不同时期的特性.该研究有助于推进UHV DC输电工程的快速建成,并提高其运行安全性,从而推动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

    直流输电工程地面合成电场特高压电网分布特征电磁环境本底值换流站

    电力通信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研究

    任曦骏潘东张理宋竹萌...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颠覆性技术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技术识别方法,以有效地识别技术领域的颠覆技术,是当今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目前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具有专业领域的主观性及局限性,提出基于专利演化分析的识别方法.首先,计算专利数据的相似度矩阵、新颖性矩阵和演化矩阵,并从颠覆性技术激进的新颖性、相对快速的增长性、突出的影响性等特征出发,对专利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以电力通信领域为例,构建技术专利数据集.最后,对所识别出的具有颠覆性特征的量子技术进行未来发展分析.该方法可以客观、有效地完成对电力通信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识别.识别结果有助于完成电力通信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问题.

    颠覆性技术专利演化分析电力通信颠覆性技术识别相似度矩阵产业升级转型

    基于Wi-Fi通信的特种车辆自动充电系统研究

    臧峰蔡宪逸李宏庆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特种车辆自动充电功能和充电接口的自动插拔功能,研究并修改了标准充电插座物理结构.标准充电插座采用圆形结构,且充电极沿着圆形结构依次布置.在引导充电极与特种车辆连接时,需要将充电极与充电接口的角度误差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对特种车辆的停靠位置和充电终端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提出了一种采用自动连接设备进行自动充电的方案.通过改造充电接口,增加Wi-Fi通信功能,实现了充电终端自动与特种车辆的充电口连接.通过Wi-Fi进行充电控制指令和电池管理系统(BMS)数据的转发,完成了充电极的改造,进而实现了充电极的自动插拔功能和自动充电功能.

    特种车辆电动化自动充电自动插拔充电接口充电终端

    基于点云技术的汽车外廓尺寸测量方法研究

    叶振洲骆蕾王孖豪周天龙...
    106-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 38900-2020)中对于汽车外廓尺寸测量的新要求,采用整车点云数据技术,对牵引车与各类挂车连接后外形上的共性和外廓分割的关键位置进行了研究.通过改进三维点云分割算法,提出一种一并式测量汽车列车和挂车外廓尺寸的测量新方法.该方法可在不改变硬件的前提下,仅通过软件和算法升级,实现一次测量即可测得汽车列车(牵引车、半挂车组合)外廓尺寸参数.以多种结构挂车为试验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适应性试验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完全能够满足GB 38900-2020中的新增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较高的测量精确度.该方法可将传统方法测量耗时从"小时级"提升为"秒级",显著提高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

    GB38900-2020车辆外廓尺寸点云技术半挂车算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