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吴江

月刊

1003-2754

zf_bjb@126.com

0431-88782862

130021

长春市新民大街6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医学类核心期刊,总编辑为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饶明俐教授。本刊1984年3月创刊,现为双月刊,每期定价6.00元。本刊以刊载脑血管病为主,兼报道其它神经内外科的疾病及临床各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表的论文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能够反映本专业、学科较高水平。读者对象为以神经内外科、内科、儿科为主的临床医师及研究、进修生以及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欢迎广大作者、读者投入及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PGC-1α和FNDC5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蔡一帆刘诚林李兵丁嘉圣...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Ⅲ型纤维连接蛋白域蛋白5(FNDC5)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PGC-1α、FNDC5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中血清PGC-1α、FNDC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PGC-1α、FNDC5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病情严重程度、PGC-1α、FNDC5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PGC-1α、FNDC5以及联合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57、0。937、0。98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PGC-1α、FNDC5低表达,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二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临床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高血压性脑出血PGC-1αFNDC5

    NO/ET-1比值、LDL/ApoB比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喻洪刘丹朱伦刚
    539-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比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AIS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发病24 h内END发生情况。收集实验室数据,计算NO/ET-1比值、LDL/ApoB比值。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后END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NO/ET-1比值、LDL/ApoB比值对AIS后END的判别价值。结果 23例发生END,END组NO/ET-1比值、LDL/ApoB比值均低于非END组(P<0。05)。高入院NHISS评分、糖尿病是AIS后END的危险因素(P<0。05),NO/ET-1比值、LDL/ApoB比值是保护因素(P<0。05)。NO/ET-1比值、LDL/ApoB比值预测AIS后EN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753,联合NO/ET-1比值和LDL/ApoB比值预测AIS后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高于单独NO/ET-1比值、LDL/ApoB比值预测(P<0。05)。结论 AIS患者NO/ET-1比值、LDL/ApoB比值降低与END发生有关,联合NO/ET-1比值、LDL/ApoB比值可提高对AIS后END的预测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脑血管反应性一氧化氮内皮素-1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

    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的相关预测因素及结局分析

    夏欢李经伦
    54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BE)的发生率、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因前循环ALVOS行血管内治疗(EVT)后成功再通的患者130例,收集患者详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OV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结局。结果 共纳入130例患者(男性62。3%),其中26例(20。0%)发生MBE,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180,95%CI 1。077~1。293,P<0。001)、取栓次数>3次(OR=3。759,95%CI 1。195~11。825,P=0。024)是前循环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独立影响因素。发生MBE是90 d不良功能预后(OR=5。296,95%CI 1。855~15。122,P=0。002)和90 d死亡率(OR=34。850,95%CI 8。330~145。80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IHSS评分预测ALVOS成功再通后发生MBE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95%CI 0。719~0。908,P<0。05),敏感度75。0%,特异度73。1%;取栓次数>3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1(95%CI 0。605~0。838,P<0。05),敏感度65。4%,特异度78。8%。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成功再通后发生MBE仍不少见,并与不良的临床结局相关,NIHSS评分和取栓次数>3次是预测MB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成功再通恶性脑水肿

    快速和缓慢进展型脑干梗死的影响因素

    师晶晶蔡萌萌晁琳琳赵建华...
    550-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缓慢进展型脑干梗死和快速进展型脑干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2022年12月连续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经HR-MRI证实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首发脑干梗死患者501例。手工计算脑干梗死的核心体积,分析各组脑干梗死体积的分布。根据脑干梗死体积和从卒中发作到成像的时间将其分为缓慢进展型脑干梗死组(0~<1 ml,6~24 h)和快速进展型脑干梗死组(>5 ml,0~<6 h),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50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14±10。37)岁,其中男性占39。13%。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29(16。29%)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在0~<6 h时间窗内为快速进展型脑干梗死,56(17。34%)例患者在6~24 h时间窗内为缓慢进展型脑干梗死。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IHS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史、冠状动脉疾病史、吸烟史等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快速进展型脑干梗死之间呈负相关(r=-0。619,P<0。001)。结论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其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常出现缓慢进展型脑干梗死,而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常出现快速进展型脑干梗死。

    基底动脉闭塞缓慢进展快速进展脑干梗死

    COX1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中的交互作用

    刘星亮范磊娄展宋征宇...
    55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OX1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3年7月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7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并分析COX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COX1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观察组不同基因型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易感性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结果 两组的血小板计数、COX1、血小板聚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X1基因(rs1330344位点)CC基因频率、CT基因频率、TT基因频率及基因型C分布和基因型T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1(rs1330344位点)CC型基因携带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1。872倍。观察组COX1(rs1330344位点)基因型CC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基因型CT患者>基因型TT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1(rs1330344位点)基因型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糖尿病史、高血压史、TG、HCY、COX1(rs1330344位点)基因型、血小板聚集率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OX1(rs1330344位点)基因型CC与血小板聚集率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易感性中呈正向交互作用(3。266<1。736×2。114,为次相乘模型)。结论 COX1(rs1330344位点)基因型CC和血小板聚集率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易感性中呈正向交互作用且易感性显著增加,临床上可据此制定早期预防措施。

    COX1基因多态性血小板聚集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抗SRP抗体及抗GT1a抗体双阳性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1例报告

    张忠胜黄嘉星孔学健
    560-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信号识别颗粒(SRP)坏死性肌病属于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的一种类型。该病临床少见,起病隐袭,进展较快,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及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本文报道1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清抗SRP抗体及抗GT1a抗体双阳性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信号识别颗粒坏死性肌病肢体乏力

    输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2例临床分析

    刘子正李洁秦明乾邓建...
    563-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视力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多因恶性高血压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所致,因输血导致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2例输血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诊疗过程,以供参考。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输血影像学表现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唐瑞天刘文虎梁金李宗宝...
    567-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是一种内部蛋白质分解机制,是细胞一系列生命过程的重要调节器,可处理大部分细胞的蛋白质周转,可去除老化、损坏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各个领域对该系统的研究已渐渐成为热点,多项研究表明UPS的异常变化与炎症、糖尿病、肝肾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有关,与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神经系统泛素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

    朱炳陈丽霞
    57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80%,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脑细胞大量损伤、坏死后出现脑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可引发脑组织进一步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会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情况。因此,能够床旁动态监测脑水肿的改变对帮助病情评估、判断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多种监测方式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动态评估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多模态脑监测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