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环境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管理

宋铁栋

双月刊

1674-6252

cem@mep.gov.cn;zghjgl@126.com;hr14000@sohu.com

010-8463635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1号

中国环境管理/Journal 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快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化美丽中国建设空间布局

    万军
    5-6页

    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标准体系:现状、挑战与建议

    秦昌波于雷张南南张瀚文...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完善建议。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发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向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系统管控转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指出当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其他重要生态空间划定、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相关技术标准建设经验,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包括夯实理论基础、完善技术规范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强化实施应用技术支撑,以提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标准体系建议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方法与实践

    谢丹杨洋汪自书刘毅...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跟踪评估是完善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政策评估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和技术规范,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一综合性空间管控制度尚缺少系统的跟踪评估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支撑尚显不足,制约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实施应用。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E-AIM(Reach Effectiveness-Adoption Implementation Maintenance)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框架和三级指标体系,以连云港市为案例区域,从管控目标落实、生态环境效应、管控要求采纳应用、组织实施情况和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评估了连云港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成效与不足。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评估框架和指标系统考虑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适用性,可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技术规范体系及各地方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借鉴,进而支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实施应用评估和制度优化完善。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政策评估评估框架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建议

    张瀚文万军秦昌波于雷...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施精细化差异化管理的重要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对于增强制度系统性协同性、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预防、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新时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梳理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经验,从完善衔接机制、推动数据共享、加强成果衔接、做好协同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两项制度衔接的建议,以期提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性,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国土空间规划制度衔接

    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框架研究

    常馨李书林董战峰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信息披露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企业碳减排责任的有效手段,是解决利益相关方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我国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披露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本文评估了我国碳信息披露制度进展,构建了统一碳信息披露制度框架,提出了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统一标准、完善碳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健全碳信息披露制度配套政策等。

    碳信息披露制度制度建设框架实施路径

    国际碳信息披露实践进展与借鉴

    王可董战峰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信息披露是强化碳减排监管与责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国际碳信息披露实践发展已经近30年,国际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国家与地区也强化立法与政策驱动,推动建立碳信息披露制度,碳信息披露总体呈现向强制性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趋势。本文系统分析了国际碳信息披露最新实践与经验,结合我国的碳信息披露改革进展,从完善立法、统一标准规范、加强政策协同等提出了我国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建议。

    碳信息披露制度责任监督国际经验

    中国气候投融资试点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王芬芬曹媛王灿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其背后隐藏着庞大的资金需求缺口。气候投融资在缓解气候变化资金缺口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提升全球气候适应能力、加速减碳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系统梳理国内外气候投融资进展,识别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推动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以来,基本形成了以低碳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政策标准体系为支撑,以模式创新和地方实践为路径的总体布局,但依然面临着激励机制尚需优化完善、标准体系亟待强化、气候投融资模式需不断创新等挑战。为更有效地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深入开展,建议试点地区积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激励与引导政策,激发参与主体积极性;加速构建完善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确保资金精准投向高气候效益领域;加快创新气候投融资金融产品,有效匹配气候项目资金需求。

    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激励政策标准体系创新金融产品

    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下中国八大区域生物多样性足迹分析

    谢舒欣孟凡鑫刘耕源林泽坤...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量化由人为消费活动驱动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足迹是厘清保护责任的科学前提。本研究提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足迹的定义及核算框架,基于生命周期及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足迹混合分析模型,建立了中国省级土地利用及碳排放压力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清单,量化了中国八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足迹,追溯了次国家水平的足迹转移格局。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土地利用下生物多样性足迹是碳排放下足迹值的11。73倍,两种环境压力下的足迹空间分布、足迹构成、足迹转移等结果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例如,土地利用导致的足迹54。15%集中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碳排放下足迹值的46。58%集中在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然而,两种环境压力下国内足迹占比均达到97%,足迹净流出均集中在西南地区,关键足迹部门均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果揭示了共同的足迹热点。本研究从消费侧核算并厘清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足迹的区域规模及流动格局,显示国内消费热点推动了消费侧生物多样性损失,通过指导消费侧的管理实践和有效跨域合作可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土地利用碳排放消费者原则生物多样性足迹次国家评估

    外部审计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双轮驱动效应研究——基于高质量审计与企业ESG表现视角

    王鑫李瑞莹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企业环境信息质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为激发企业提高环境信息质量(ESG表现)的内在动力,助力我国经济全面绿色转型,文章选取2009-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质量审计对ESG表现的影响方向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高质量审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ESG表现,且回归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细分维度检验发现,高质量审计对环境维度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对社会维度的提升效果最为微弱;机制分析显示,高质量审计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增加企业披露动机从而实现对ESG表现的提升;经济后果检验表明,高质量审计通过ESG表现的提升,实现了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上述结论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并为有关部门督促企业改善ESG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质量审计ESG表现外部审计环境信息披露双轮驱动效应

    绿色金融发展提升了我国制造业韧性吗?——基于静态凡登定律视角的研究

    杜家廷何金凤张泽义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制造业韧性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基于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样本,本研究运用广义矩估计的差分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模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绿色金融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间我国制造业韧性存在较大波动性,绿色金融对制造业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从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对金属、非金属行业韧性具有抑制效应,对中东部地区、低开放水平区和低市场化水平区制造业韧性提升效应更显著,绿色信贷和绿色支持对制造业韧性提升作用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绿色金融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中介路径提升制造业韧性,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路径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对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运用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韧性的提升作用存在边界效应。

    制造业韧性绿色金融金融深化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