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凝胶灭火剂对磷酸铁锂电池组灭火效能研究

    张作睿张国维朱国庆李政...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针对磷酸铁锂电池组热失控行为的高效灭火剂,搭建锂电池燃烧-抑制试验平台,选取27 Ah磷酸铁锂电池组,以300 W外部热源过热诱发电池热失控至起火.在水阻断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行为试验基础上,开展水凝胶灭火剂对磷酸铁锂电池组热失控行为阻断效果试验研究,对比分析锂离子电池组热失控爆发时间、温度变化速率等参数.结果表明:水对锂电池组冷却深度不足且利用率不高,无法有效阻断电池组间热失控传播.水凝胶灭火剂可快速扑灭明火,结束喷放后电池表面温度始终低于热失控临界温度,可有效阻断电池组热失控行为.灭火剂喷放速率越大,阻止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越明显,大流量的水凝胶灭火剂可完全阻止热失控在电池组单体间传播.

    水凝胶灭火剂磷酸铁锂电池灭火效能热失控降温速率

    NRS下多证据融合的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模型

    张永良郑大为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评估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提出基于邻域粗糙集(NRS)与D-S证据理论的评估模型.首先,根据混凝土桥梁的结构特征,构建耐久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起耐久性评估数据库;其次,结合数据库,采用NRS的上下近似定义,确定不同评估指标的基本信度分配,并基于各指标的综合权重构造证据折扣因子,实现对初始基本信度分配的修正;然后,通过D-S证据理论合成规则进行融合,得出耐久性状态等级命题的置信度,进而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耐久性状态等级;最后,以多座在役混凝土桥梁的实测数据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获得的耐久性评估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相较于传统的评估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更准确地评估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而且,能通过置信度反映耐久性的劣化趋势,这可为混凝土桥梁的维修加固、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邻域粗糙集(NRS)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基本信度分配综合权重D-S证据理论

    PVDF球形多孔材料的抑爆性能研究

    丁清泉袁必和陈先锋黄楚原...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聚偏氟乙烯(PVDF)球形多孔材料对管道内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抑爆性能,自主搭建气体爆炸测试平台,试验研究球形多孔材料填充密度及填充方式等因素对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空爆相比,填充多孔材料后,管道内爆炸超压及最大爆炸超压上升速率均明显降低;对甲烷-空气的抑制效果与材料的填充密度呈正相关,当填充密度为0.077 g/cm3时,球形多孔材料对爆炸超压的抑制率达到54.7%,最大爆炸超压上升速率降低了 58.3%;改变材料的填充方式显著影响管道内的气体爆炸超压,采用分散填充的方式增强了多孔材料对最大爆炸超压的抑制作用,在填充密度(为0.038 5 g/cm3时)不变的情况下,对管道末端气体最大爆炸超压的抑制率达到66%.说明改变材料填充密度和填充方式均会影响多孔材料对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的抑制效果.

    聚偏氟乙烯(PVDF)球形多孔材料抑爆性能爆炸超压填充密度填充方式

    邮轮火灾动态蔓延情况下的最优疏散路径规划

    张华军刘洋朱震宇陈泊宇...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邮轮火灾应急疏散过程中,由于邮轮内部结构复杂、通道狭窄、人流量大导致人员难以短时间安全疏散的问题,应用基于火灾蔓延预测数据的A*算法求解邮轮火灾的人员疏散路径.首先,根据SAFEGUARD项目中的邮轮数据建立二维网络拓扑结构,定义网络中节点的CO体积分数、烟雾可见度和温度3类指标的阈值,并基于火灾发生的地点和程度,模拟火灾动态蔓延的情况,实时判定疏散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危险状况;然后,结合火灾蔓延的实时数据改进A*算法,并求解人员的最优疏散路径;最后,使用同一邮轮作为模拟人员疏散的场景,模拟邮轮火灾动态蔓延情况下的人员疏散过程,分析人员疏散路径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A*算法所求路径能成功绕开网络中受火灾影响较大的危险节点,同时疏散规模为700人的时间比使用基本A*算法所求的疏散时间缩短50%.

    邮轮火灾应急疏散路径规划火灾蔓延A*算法

    多出口场景下考虑动态出口选择的人员疏散

    霍非舟吴丽君曾益萍高帅云...
    19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多出口场景下人员疏散情况与实际更吻合,基于元胞自动机(CA)建立考虑更换目标出口的动态出口选择模型.综合考虑行人到出口的距离和出口前的拥挤程度对其选择的影响;通过选择模糊度和出口保持率来模拟行人选择出口的犹豫和随机性;再根据疏散环境的变化计算各出口被选择概率,更新行人的目标出口.比较动态出口选择策略与静态出口选择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动态出口选择策略有低密度无效和高密度有效2个阶段,且在高密度下选择模糊度小更利于疏散.出口保持率的增加能否提高疏散效率与选择模糊度有关.出口区域半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疏散时间.与静态出口选择策略相比,该策略可以提高出口利用率,缓解各出口密度不平衡程度,提高疏散效率.

    多出口场景动态出口选择出口保持率选择模糊度元胞自动机(CA)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设施选址研究

    安敏滕明月安慧杨雯晶...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设施选址决策的科学性,基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传播迅速,危害性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依据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并兼顾农村医疗预算少、应急道路崎岖的特点,首先,选取设施备选地工程地质条件、单位成本、传染率、抵达时间、场所规模以及服务覆盖区域6项影响因素,将熵值法(EVM)和层次分析法(AHP)有效结合确定影响因素权重;其次,建立考虑患者到应急医疗设施的距离之和最小以及所选择应急医疗设施的综合评价值最优的多目标选址模型;然后,设计改进的粒子群优化(IPSO)算法求解模型,得到选址决策;最后,选取天门市部分村庄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模型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传染率和单位成本是建设应急医疗设施主要影响因素,IPSO算法选取3个应急医疗设施,能够满足8个村庄患者的治疗需求,并保证患者在4-7 min内就医,为高效开展疫情防控活动提供保障.

    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设施多目标规划改进的粒子群优化(IPSO)算法

    穿戴经验对飞机救生衣穿戴的影响分析

    杨瑞梁李玲一张智俊朱尚毅...
    20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分析穿戴经验对航空救生衣穿戴的影响,搭建航空座椅平台,选用32名学生分别进行5次救生衣穿戴试验,分析该穿戴试验的合格穿戴情况,将每人的穿戴过程分段计时,使用SPSS软件研究对5次穿戴试验的穿戴总时间、取包时间、拆包时间和纯穿戴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其前后2次穿戴的时间差异.结果表明:随穿戴次数的增加,穿戴总时间及每一步骤的平均时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其中第2次相对于第1次的下降最为明显,且穿戴总时间及每一步骤与第1次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3次试验后,穿戴总时间及每一步骤虽有下降但程度较弱;在下一次修订《航空用气胀式救生衣》时,建议增加取包、拆包等要求,且取包与拆包时间不应该包括在穿救生衣时间内,建议其时间分别规定为4和9 s,使飞机救生衣穿戴要求更为完善、更合乎实际情况.

    穿戴经验飞机救生衣穿戴总时间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差异

    面向特情的航线飞行员视觉注意分配研究

    汪磊王朔高杉李姝...
    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飞行中人因事件的发生比例,保障飞行安全,面向进近过程中飞机发动机火警处置任务,开展模拟飞行试验,探究飞行特情中飞行员视觉注意分配情况;记录被试在4个兴趣区域(AOI)的5项视觉注意分配指标,同时,记录试验中被试的决策行为和飞行绩效指标;结果显示,火警发生前后,飞行员被试在主飞行显示器(PFD,即AOI 2)上的5个视觉注意分配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AOI;在火警前阶段,被试在主火警灯(即AOI 1)的注视点数(FC)、注视时间(FT)、FC占比(PFC)、FT占比(PFT)和平均注视时间(AFD)值显著低于导航显示器(ND,即AOI3)和发动机显示和机组警告系统(EICAS,即AOI 4),而在火警阶段,AOI 1的FC、FT、PFC和PFT显著高于AOI 4;机长组被试在PFD上的FC、FT、PFC和PFT显著低于副驾驶组;机长组更多选择落地后执行火警记忆项目.研究结果表明:飞行特情中,飞行员的视觉注意分配仍服从驾驶—导航—交流—系统管理任务优先规则;主火警灯故障会对飞行员的注意分配造成干扰;飞行经验可以改善飞行员的视觉注意分配.

    飞行特情航线飞行员视觉注意分配兴趣区域(AOI)飞行绩效

    夏季穿着医用防护服人员热应激模拟

    郑国忠戴维
    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夏季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医用防护服带来的健康风险,选取标准中国男性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预测热应变(PHS)模型、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系统和Fiala体温调节模型3种经典人体热应变模型,模拟人体穿着医用防护服时在夏季不同环境工况下的核心温度和出汗率,进而确定不同环境工况下的推荐补水量和安全工作时间.结果表明:环境参数对生理应激影响显著,不同环境下核心温度最大差值为11.17℃,出汗率最大差值为6 592 g/h;环境温度每增大1℃,相对湿度每升高1%,安全时间平均缩短5.9和0.89 min;环境温度36和40℃时,安全时间仅为88~124和75~100 min;3种模型在低温低湿时预测结果相对接近,在高温高湿时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距,核心温度预测差值最大为7.55℃,平均出汗率预测差值最大为5 654.35 g/h.

    夏季医用防护服热应激医护人员核心温度出汗率预测热应变(PHS)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

    公路小半径曲线路段驾驶人焦虑水平模型

    杨佩佩熊坚何扬帆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双车道公路小半径曲线路段(SCCR)的交通安全监测水平,利用量表测试与驾驶模拟试验,实现驾驶人弯道焦虑水平的量化评测,定量刻画驾驶人弯道焦虑水平与行车安全特征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焦虑驾驶行为,运用Spearman分析法,筛选影响焦虑水平的关键行车安全特征量;综合道路线形条件、驾驶人个体特征和驾驶操作行为特性等行车安全特征因子,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建立多因素驾驶人焦虑水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弯道焦虑水平与驾龄、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车速、侧向偏移量、转角变异系数以及曲线半径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显著性概率p值<0.01);通过验证,基于RBFNN的驾驶人焦虑水平预测模型判别精度可达73.7%;转角变异系数、年龄、驾龄是影响驾驶人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其重要度依次为100%、93.3%、90.7%.研究结果可为双车道公路SCCR驾驶焦虑水平监测、交通安全维护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小半径曲线路段(SCCR)驾驶人焦虑水平预测模型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