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伊烈

月刊

1003-3033

csstlp@263.net;cssj@cosha.org.cn

010-64464782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九区甲4号安信大厦A306室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ournal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自从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CSSTLP)成立以来,1991年创刊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 大幅度扩版后,它以崭新的面目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范围,增加新的栏目及页数(2006年为144页),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隧道运动体火灾温度分布及烟气输运特性

    安伟光广大庆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火源功率对隧道运动体火灾的影响,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模拟研究隧道内温度分布及烟气输运特性,建立隧道顶棚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随运动体运行距离衰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火源功率越大,顶棚温度越高,高温区面积和影响范围也越大,火源后方出现卷吸燃烧形成的涡旋团流,使得温度分布和烟气输运在垂直空间内呈现出与静止火源不同的规律,同时烟气扩散范围和含量随火源功率增大而增大;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隧道顶棚最高温度与运动体在隧道内的运行距离呈3次多项式函数关系,而平均温度则与之呈线性函数关系.

    隧道运动体火灾火源功率温度分布烟气输运数值模拟

    考虑列车折返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脆弱性评估

    何明卫钱佳刘杰殷勇...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缓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URTN,简称城轨网络)运营中断问题,考虑列车折返评估城轨网络的脆弱性.首先,识别相邻两折返站间的折返区间集合,并明确集合中的任意区间中断均会导致集合中的其他区间不可用;其次,构建4个指标以评估网络的结构脆弱性和服务脆弱性;然后,运用基于组合权重的改进理想点法(TOPSIS),识别影响脆弱性的关键折返区间集合;最后,以武汉地铁网络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折返区间集合中断对网络结构性能的影响大于对网络服务性能的影响;关键折返区间集合在网络连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应避免其中断导致网络性能恶化;考虑列车折返以反映中断下的网络运营特征,能更合理准确地评估城轨网络的脆弱性.

    列车折返城市轨道交通网络(URTN)脆弱性评估逼近理想解法(TOPSIS)折返区间集合

    基于S2S-CNN-GRU的机场离港航班延误预测

    李善梅周相志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空中交通管理中机场离港航班延误预测难题,采用序列到序列(S2S)框架将门控单元循环网络(GRU)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S2S-CNN-GRU的航班延误预测模型,主要采用序列到序列的框架结构,利用CNN来捕获机场航班延误状态的结构化特征,作为编码器的输入,利用GRU捕获延误状态的时间特征,并作为解码器输出预测结果,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采用美国实际数据检验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同其他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S2S-CNN-GRU的航班延误预测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3.03,均方根误差(RMSE)为5.82,明显优于其他模型的预测效果.

    序列到序列(S2S)-卷积神经网络(CNN)-门控循环单元(GRU)模型离港航班延误预测神经网络特征提取

    随机风速风向对无人机地面风险作用效果研究

    苏成林王志刘洋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计算无人机地面坠毁后造成的伤人风险值,考虑空域环境内风对无人机坠落过程的影响,尤其是随机风速与风向对无人机地面坠毁位置的作用效果,并引入二阶标准模型定义无人机坠落过程,建立随机风速与风向作用效果模型,将风的作用输入到无人机坠落全过程,兼以真实运行场景参数、无人机自身运行参数,开展多因素作用下的地面风险评估,重点探讨风速、风向对地面不同区域内人群带来的风险作用,进而得出更加可靠真实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环境内风的作用会对无人机地面坠毁位置产生显著影响,最终使得地面风险分布极不均匀,且风险数值远高于民航有人机的安全标准,因此,无人机不适宜在某些较为复杂的城市环境下运行.

    随机风速随机风向无人机(UAV)地面风险作用效果评估模型

    动态残差修正LSTM算法的突发型滑坡位移预测

    唐宇峰胡光忠周帅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突发型滑坡存在位移趋势突变性,传统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方法存在位移预测精度不足的困难,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残差修正LSTM算法的突发型滑坡位移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动态流转训练,将由累计位移得到的变形速率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得到周期项及趋势项;其次,通过多项式预测趋势项、动态LSTM预测周期项,并由2项之和得到主预测变形速率;随后,通过对比实测速率与主预测变形速率,得到残差项,并建立动态流转训练的残差LSTM网络预测残差速率;然后,由主预测变形速率与残差预测变形速率之和得到最终预测速率,并进一步得到累计位移预测值;最后,以某突发型滑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预测精度和优势.结果表明:将变形速率序列作为预测对象并进一步得到累计位移预测值,比直接预测累计位移值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而基于动态残差修正LSTM算法预测的MAE、MAPE、RMSE及R2指标分别为43.843、1.901%、79.394和0.960,相比于传统LSTM预测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动态残差修正长短时记忆(LSTM)算法突发型滑坡位移预测流转训练经验模态分解(EMD)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雷电潜势预测

    吴安坤吴仕军丁旻张弛...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在非线性预测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雷电潜势预测的准确率,构建长短期记忆(LSTM)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并以贵阳探空站为例,统计站点周边100 km、12 h范围内的闪电次数,获取23个与雷电活动关联度r>0.8的探空物理量参数,以此作为预测模型的样本特征;分析超参数选取对模型的影响,开展(0,24]h内的雷电潜势预测研究,并对比检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学习率为0.000 1、批量样本量为32、输入序列长度为10的LSTM网络模型,有利于提高模型泛化和快速收敛;通过输入前5天的大风指数、修正指数等23个探空物理量参数,发现(0,12]h的雷电潜势预测效果明显优于(12,24]h;采用该模型验证(0,12]h测试数据,得出被试工作特征曲线线下面积(AUC)接近于1,命中率(POD)为93.4%,虚警率(FAR)为17.4%,临界成功指数(CSI)为78.1%,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长短期记忆(LSTM)循环神经网络雷电潜势预测大气物理量参数关联度准确率

    巷道围岩调热圈分布特性研究:以羊场湾煤矿为例

    张健张鹏妍魏建平SI Guangyao...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矿井巷道围岩温度场的分布情况,首先在羊场湾煤矿13采区回风下山937高程附近,利用深孔测温技术测定围岩温度,同时测定具有代表性的岩石热物性参数;然后利用COMSOL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巷道围岩的温度场;最后通过改变通风时间和风流特性,分析其对该巷道调热圈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深孔测温可知该巷道原始岩温为28.3℃,调热圈半径为32 m;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其调热圈半径为30.9 m,与实测结果误差为3.4%.随着巷道通风时间的延长,围岩的扰动范围不断增加,围岩温度不断降低,且温度降低速率逐渐变缓;随着风流温度的降低,围岩温度也逐渐下降,且越靠近巷壁的围岩受风流温度的影响越明显;随着风流速度的增大,围岩温度会逐渐下降,当风速大于4 m/s时,围岩温度趋于稳定.

    巷道围岩调热圈温度场深孔测温热物性参数数值模拟

    基于线性诱导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优化设计

    郑号染杜志刚王首硕文竞舟...
    13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能耗高、交通事故损失大且难以救援等问题.借鉴建筑照明领域的线性照明技术理念,提出高速公路隧道线性诱导系统设计方法;综合考虑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及驾驶任务等指标,构建基于事故预防的线性诱导系统评价体系;分析线性诱导设计的适用性,提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整体优化思路,并以隧道入口为例,验证线性诱导系统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逆反射、蓄能自发光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发光显示技术,基于线性诱导原理重构高速公路隧道视觉参照系,能够低成本实现隧道空间的多层线形诱导和多层轮廓诱导,满足不同视觉条件下驾驶人对交通信息的视认能力,确保视线诱导的连续性、一致性,引导驾驶人采取安全合理的行为决策,分解驾驶任务,并减少驾驶行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实现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与交通安全的统一.

    线性诱导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视觉环境优化设计视觉参照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

    141页

    基于生存分析的自动驾驶接管时间分析

    王长帅徐铖铖邵永成佟昊...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有条件自动驾驶接管过程中非驾驶相关任务、接管请求时间、接管事件类型及交通流量对接管时间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原理设计并搭建接管场景,招募驾驶人进行自动驾驶接管试验,采集试验过程中的车辆运行状态及驾驶人行为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对驾驶人接管时间的影响,并构建随机效应生存分析模型,预测接管时间.结果表明:与无次任务相比,执行非驾驶相关任务会显著增加接管时间;接管请求时间为4 s时的接管时间要显著小于5和6 s时的接管时间;与施工区事件相比,事故车辆与换道并减速事件下驾驶人的接管时间较长;交通流量越大,接管时间越短.相比于固定效应生存分析模型,随机效应生存分析模型能揭示数据中未观测到的异质性,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

    自动驾驶接管时间驾驶模拟生存分析随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