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艾滋病性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艾滋病性病
中国艾滋病性病

沈洁

月刊

1672-5662

aids2006@sina.com;aidsbjb@126.com

010-63030828

100050

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27号

中国艾滋病性病/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专门介绍国内外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最新动态,科研成果和有关信息的公开性的学术性刊物。1995年创刊以来,为中国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工作者,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成为本领域内唯一的不可缺少的刊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读者群遍及全国各个领域的部门,编委会为全国本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组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更新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陈耀凯李太生张文宏...
    55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弓形虫脑病(cerebral toxoplasmosis)是由弓形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好发于艾滋病患者,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之一,病死率高.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局灶性脑炎,典型症状包括头痛、意识模糊、活动受限和发热等.本共识在2020年版《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就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该疾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弓形虫脑病艾滋病诊断治疗共识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更新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陈耀凯李太生张文宏...
    563-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篮状菌病也被广泛称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一种由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所引发的侵袭性真菌病.该疾病主要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流行,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艾滋病患者是主要易感人群,病死率高.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时多表现为播散型,不仅可累及皮肤和黏膜,还可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淋巴系统等,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腹痛及腹胀等.本共识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进行系统描述,旨在为该病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艾滋病篮状菌病青霉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诊断治疗共识

    凉山州某地HIV-1感染育龄妇女获得性耐药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镓鑫刘梅宋绍芳谢芳...
    573-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凉山地区某县HIV-1感染育龄妇女获得性耐药(ADR)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以2023年1-9月在凉山地区某县治疗随访的105例HIV-1感染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离血液标本,将标本用于HIV-1 RNA和HIV-1 DNA定量检测以及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 105例研究对象中,HIV-1 RNA以0~50 copies/mL 为主(69.5%),HIV-1 DNA 以 101~1 000 copies/106 cells 为主(67.6%),HIV-1 亚型以 CRF07_BC 重组型为主(88.6%),初始cART方案以2 NRTIs+1 NNRTIs为主(90.5%).105例研究对象中,21例发生ADR(20.0%),其中HIV-1 RNA基因型耐药检出发生ADR的11例(10.5%),HIV-1 DNA基因型耐药检出发生ADR的10例(9.5%).105例研究对象中,32例(30.5%)出现耐药突变位点.与NNRTIs有关的耐药突变有9例(8.6%),K103KN/N/S是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与NRTIs有关的耐药突变有3例(2.9%),M184MV/MI/V是主要耐药突变位点;与整合酶抑制剂(INSTIs)有关的耐药突变有7例(6.7%),A128T是主要耐药突变位点;11例(10.5%)同时针对NNRTIs和NRTIs出现耐药突变;1例同时针对NNRTIs、NRTIs及INSTIs出现耐药突变;1例同时针对NNRTIs及INSTIs出现耐药突变.无针对PIs的耐药突变出现.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RT时间、年龄、初始cART方案、HIV-1感染途径及HIV-1亚型与ADR发生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凉山地区某县HIV-1感染育龄妇女ADR发生率与凉山地区总体耐药率接近,但耐药突变位点复杂多样,耐药突变导致的耐药主要以单纯NNRTIs耐药、NRTIs和NNRTIs同时耐药为主,而NNRTIs和NRTIs作为cART的一线用药,在HIV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加强耐药监测,进一步提升治疗质量.

    育龄妇女获得性耐药艾滋病病毒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补体相关蛋白在HIV/AIDS湿热内蕴证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

    孙雪晴王亚楠张海燕冯龙...
    579-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补体系统相关因子在HIV/AIDS患者中及其与HIV/AIDS湿热内蕴证侯的表达特征.方法 共纳入2023年3-5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地区就诊的HIV/AIDS患者(简称HIV组),其中包括HIV/AIDS湿热内蕴证患者组(简称HIVsr组)与HIV/AIDS无证可辨患者组(简称HIVwz组)及同期在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对照组.收集其基本信息并采集抗凝血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补体相关因子血浆表达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HIV组45例,其中包括HIVsr组30例与HIVwz组15例,与健康对照组15例.免疫指标对比中,HIVsr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H/TS表达下降(P<0.05).通路相关因子血浆表达水平对比中,HIV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除C3、C5aR、C5b因子外,C1q、MASP2、MBL等12个因子表达均下降(P<0.05),HIVsr组与HIVwz组相比C1q、C5aR、IL-6、TNF-a表达显著降低(P<0.05);HIVsr组因子C3aR与湿热内蕴证证候学量表积分呈负相关(r=-0.61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3aR是量表积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补体系统中经典及凝集素通路参与HIV/AIDS患者病理过程,且HIV/AIDS湿热内蕴证患者的证候生物学基础与经典通路相关.C3aR对临床诊断HIV/AIDS湿热内蕴证患者有一定鉴别价值.

    艾滋病湿热内蕴证补体证候诊断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分析

    张欣欣胡新宁罗琳琳张悦...
    584-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的应用情况,讨论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基于中医药核心指标集的艾滋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规范提供基础.方法 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 7个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所有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9月14日,完成文献筛选后进行数据提取,对纳入的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结局指标功能属性划分指标域.结果 共纳入99篇文献,样本量9 203例,观察周期1~60个月,共得到70种结局指标,总使用频次787次,结局指标可分为6大类,使用频次从高到低分别是理化检测(90.91%)、中医病证(76.77%)、安全性事件(66.67%)、生活质量(43.43%)、症状体征(30.30%)、远期预后(14.14%).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指标依次为CD4细胞、中医证候体征总积分、病毒载量、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CD8细胞、尿常规、中医症状总疗效、卡氏积分.结论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RCT的结局指标选用存在主要、次要结局指标不明确、缺少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远期预后指标使用较少、结局指标使用差异大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构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核心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的认可提供更加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中医药艾滋病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核心指标集

    《中国性病艾滋病》杂志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590页

    HIV核酸定量检测在"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模式中的应用和效果

    杨涛杨孝敬刘亦菲姚仁敏...
    591-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HIV核酸定量检测在"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模式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为HIV/AIDS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普定县人民医院开展"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模式探索,对HIV初筛有反应血液进行院内核酸定量试验,并将HIV初筛有反应血液送至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体确证试验,将院内检测结果与复核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核酸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同时对"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开展前后抗体初筛有反应到抗体确证或核酸定量试验结果的时间间隔、抗体初筛有反应到接受cART时间间隔、30天内接受cART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新检测发现的HIV抗体初筛有反应就诊者血液进行核酸定量检测,结果>5 000拷贝/mL占比为94.97%(189/199),≤5 000拷贝/mL占比为4.02%(8/199),≤5 000拷贝/mL后期经随访均为阳性,未检出占比为1.01%(2/199);将HIV初筛有反应血液送至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结果阳性197份,阴性2份;院内检测结果与复核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1,P<0.001),总符合率为100.00%(199/199);核酸定量检测的灵敏度较好,为95.94%(189/197),特异度为100.00%(2/2);"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开展前后新报告病例抗体初筛有反应到抗体确证或核酸定量试验结果中位时间由8天缩短至1天、抗体初筛有反应到接受cART中位时间由16天缩短至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开展前后新报告病例30天内接受cART比例由68.00%提升至99.49%(196/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HIV核酸定量检测在"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模式中的应用,HIV核酸定量检测用于HIV感染诊断的可行性得到了有效验证,可以显著缩短HIV/AIDS患者从检测到治疗的时间,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检测艾滋病一站式诊疗服务应用效果

    2012-2023年我国CD4细胞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丁海锋张辉刘佩金聪...
    596-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HIV检测实验室的CD4细胞检测能力,为保证实验室检测质量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3年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组织的CD4细胞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结果 2012-2023年,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共收到4 142份实验室考核结果.参加能力验证的实验室中,地市级城市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和西部地区实验室的平均每年占比分别为68.3%、87.8%和47.6%.考核成绩为不合格的实验室占比呈下降趋势(x2trend=19.4,P<0.05),其中检测人员操作错误是造成实验室考核成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73/73).比较2012-2023年不同类型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发现,不同行政区划的实验室考核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和2013年不同机构类型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医疗机构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71.4%和73.9%)低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1.0%和89.8%);2013、2019和2020年不同经济地区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013年东部地区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较低,为80.0%,2019和2020年东北地区实验室的考核良好率较低,分别为83.3%和72.7%.结论 2012-2023年,参加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组织的CD4细胞检测能力验证的实验室主要来自地市级城市,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并多处于西部地区.我国HIV检测实验室CD4细胞检测水平总体良好,但仍需加强对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并注重对医疗机构实验室和东北地区实验室CD4细胞检测能力的建设和质量管理.

    艾滋病病毒CD4细胞能力验证

    丽水市2020-2022年新报告HIV/AIDS患者HIV-1分子网络特征

    陈晓蕾梅建华陶桃张海芳...
    600-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丽水市2020-2022年新报告HIV/AIDS患者分子网络特征,为精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2022年新报告且未治疗的HIV/AIDS患者血样385份,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样本pol区基因并测序,采用MEGA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亚型,Cytoscape3.9.0软件生成分子网络,Logistics回归模型对入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pol区基因序列366条,发现8种亚型和3种流行重组型,主要亚型为CRF08_BC(37.98%)、CRF01_AE(25.41%)、CRF07_BC(24.04%).在1.2%为基因阈值,共形成40个分子簇,208条序列入网,入网率为56.83%.有6个分子簇含阳性暗娼,这6个簇中81.65%(89/109)患者与阳性暗娼基因距离阈值≤1.2%.7个有5个及以上节点的分子簇存在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主要聚集在A县.最大簇由CRF08_BC构成,该簇含82例患者,其中有2例暗娼,簇内有66个患者(82.50%,66/80)与这2名暗娼基因距离阈值≤1.2%,该簇以男性(81.71%)、≥50岁(85.37%)、已婚(52.44%)、小学及以下(63.41%)、现住址以A县(91.46%)、非婚商业异性性行为史(75.61%)为主;2021年和2022年入簇的52例患者中,42例(80.77%)为本地感染;45例(86.54%)感染时间在2020年及以前,4例(7.69%)在2021年及以后感染.对进入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CRF08_BC亚型相比于其他亚型更易入网(OR=7.794,95%CI:4.212~14.421).结论 丽水市HIV传播来源多样化,传播簇地区聚集性明显,暗娼起关键传播作用.以暗娼为中心呈地区聚集性的最大分子传播簇仍在扩增,但该簇扩增主要是2020年及之前感染的患者被挖掘发现导致,这些患者从感染到确证的时间间隔长,不排除这些患者这期间已经造成新的传播.下一步需强化对关键聚集性病例的溯源,强化已发现病例的性伴推动工作和对商业性异性性行为的综合干预.

    艾滋病病毒毒株亚型分子传播网络基因距离阈值精准干预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持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6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