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博物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马自树

季刊

1002-9648

als@ciae.com.cn

010-64031809

100007

北京市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博物馆学会

中国博物馆/Journal Chinese Museum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博物馆》系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学术刊物,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中国博物馆》是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创办的一份学术季刊,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协办。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20年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同时,它注意探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问题,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紧跟世界博物馆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是国际同行了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窗口。20年来,《中国博物馆》也担当着培育博物馆界学术人才、扶掖后人的作用。它不仅团结系统外博物馆和高校教研力量充实到编委会,作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已成为博物馆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提升策展品质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策展笔记》丛书总序

    刘曙光
    3-5页

    长城沿线博物馆建设与长城文化传播研究报告:长城主题博物馆篇

    周小凤张朝枝焦青青周紫晴...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的长城主题博物馆建设及其长城文化传播现状与关键问题,调研团队于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实地考察了宁夏、陕西、山西等区域长城沿线的134家博物馆.调研发现,截至2023年底建成与未建成的长城主题博物馆共100家,呈现数量显著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传播主体多元等良好趋势,但存在建设空间分布不均衡、内涵挖掘不足、整体形象展示不全等问题.亟须构建协同传播平台与体系,统一整体形象标识与资源整体命名规范,优化传播理念与模式,加强博物馆社会传播服务能力建设与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长城主题博物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传播长城文化

    面向数字化技术的馆藏纺织文物整理与实践

    秦溢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以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为核心的技术率先在硬质文物修复层面研发与成熟.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将这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馆藏纺织文物的修复保护实践中.采集与整理馆藏纺织文物中某一品类数据信息的探索实践,实现文物实体向数据存储的转化,并以文献的形式载录生成文物数字模型,塑建博物馆不同类型藏品整理的数字化研究整体观与新思路,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展示,文物"活化"等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馆藏纺织文物文物整理清代袍服

    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博物馆数字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王夏歌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智时代,数字技术在变革博物馆发展模式与路径的同时也重塑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体、客体与对象.从研究文献看,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研究队伍已形成规模,但协作性较低,研究视角具有多样化特征;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始期、集聚期和平稳期三个阶段,研究网络不断拓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博物馆运营管理数字化、文化资源展览展示数字化和博物馆数字文创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四条主要路径,数字化有助于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化创新并促进文化传播.

    博物馆数字化数字技术文化传播知识图谱

    民国时期国剧陈列馆述略

    赵国香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剧陈列馆创设于1934年1月,隶属于北平国剧学会,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戏曲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博物馆,为近代专门博物馆的代表,后随国剧学会的解散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探究国剧陈列馆的创设及兴衰始末,具有博物馆史和近代戏曲史的双重意义,其创设与兴衰折射出中国早期博物馆、近代戏曲发展的特点与运命,是近代社会变迁的见证.

    博物馆国剧陈列馆齐如山博物馆史戏曲史

    考古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策划中的创新实践:"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策展回顾

    潘洁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示紧密关联,考古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在原创性临展的创新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2023年,南越王博物院策划并主办了"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依托"南海Ⅰ号"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以"透物见人"的理念为策展导向,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南海Ⅰ号"的航行路径与海上贸易景象.这种将古代货物生产基地—商品集散地—贸易路线联系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为考古成果指导博物馆展览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

    博物馆考古成果转化原创性临展南海Ⅰ号海上丝绸之路

    石窟寺+流散文物的策展探索——基于"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的实践与思考

    高俊苹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展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类展览,在展品选择及空间展现上有其局限性与特殊性.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复位合璧 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从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挖掘展品故事、学术成果的转化、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将展览集学术、技术与艺术为一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对探索如何做好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原创性临展策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龙门石窟石窟寺展览流散文物"复位合璧华光再现"展

    把握热度 挖掘深度 拓展广度——从三个纬度谈文物展览设计策划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林丹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宣传理念设计策划的文物展览,不仅要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而且要让文物走进观众的心里,最大限度发挥展览的传播效果.借鉴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福建博物院近年来举办的三个临时展览,注重设计策划、效果评估,重点围绕热度的把握、深度的挖掘、广度的拓展三个方面,精心设计展览主题,创新策划展览方式,取得良好的宣传传播效果.

    博物馆文物展览传播学传播效果

    以"公众关切"为导向的博物馆线上文化传播策略——基于网络用户评价的语料分析

    周瑞李卓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职能随社会发展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一直是博物馆公共性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通过对携程旅行网和大众点评网的公众留言文本进行语料分析发现,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集中在历史文化、文物展示、公众教育、参观服务、游览体验等方面.博物馆需要紧紧围绕公众需求来开展线上文化传播,制定传播策略、产出传播内容,以达到博物馆完善社会教育职能、优化服务效能、扩大受众群体、促进文化传承的终极发展目标.

    博物馆传播线上文化传播公众关切语料分析

    博物馆藏品管理机制探析——基于故宫博物院实践的思考

    许凯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和核心资源.博物馆建立完备的藏品管理机制,既是确保藏品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强文物管理的时代要求.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来,在藏品管理机制建设上进行了诸多实践和创新,一方面延续和传承近百年的藏品保管工作理念与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随着博物馆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现有藏品管理机制,但是在藏品数据、标准化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故宫博物院将持续探索建立更加高效和规范的管理机制,为提升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有益经验.

    博物馆藏品管理机制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