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博物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马自树

季刊

1002-9648

als@ciae.com.cn

010-64031809

100007

北京市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博物馆学会

中国博物馆/Journal Chinese Museum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博物馆》系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学术刊物,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中国博物馆》是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创办的一份学术季刊,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协办。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20年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同时,它注意探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问题,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紧跟世界博物馆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是国际同行了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窗口。20年来,《中国博物馆》也担当着培育博物馆界学术人才、扶掖后人的作用。它不仅团结系统外博物馆和高校教研力量充实到编委会,作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已成为博物馆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六次全国博物馆运行评估(2019-2021年度)得分结果与数据分析

    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处
    3-15页

    新时期我国博物馆发展特征及博物馆强国建设思考

    何晓雷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产物,是建设、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期以来,我国博物馆在免费开放政策和社会需求带动下,围绕博物馆强国建设目标,规模不断增长,功能日益拓展,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供给更加丰富,呈现综合化、特色化、现代化趋势,社会作用显著增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开放压力增大,支撑保障不足,冷热分化不均,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和挑战.需要从质量和结构上,夯实巩固发展基础,优化均衡治理体系,加大优质产品供给,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博物馆博物馆治理博物馆发展特征博物馆强国博物馆发展方向

    博物馆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中的固本与革新——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琐议

    安来顺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反映了教育与研究在博物馆功能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其中,博物馆教育具有多维特性,包括其非正式、自愿、情感性和变革性,且在促进文化传承和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知识创造的驱动力是博物馆研究的基石,也成为基于藏品研究、博物馆机构研究、遗产研究等不同类型与目的研究的最终诉求.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可以共同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传播和具体行动,因此,博物馆应结合目标的五个维度和三个行动领域,通过引导方向、支持其他领域和变革博物馆自身,实现教育和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创新,构建适应新时代变革的博物馆教育和研究生态.

    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功能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研究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研究的博物馆和为博物馆的研究

    赵丰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明确博物馆研究的类型,进而探讨"博物馆为研究服务"与"研究为博物馆服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致力于建设、发展一批研究型博物馆,不仅只是为了办好博物馆,更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博物馆国际博协博物馆研究研究型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制度设计之理论框架构建

    郑奕陆涵韵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千年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并带动了馆校合作、文教结合工作的进步.自2007年起,"教育"被国际业界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和功能.外加2008年始,我国施行博物馆减免费开放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活动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当然整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亟需制度推动.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事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馆校合作,不局限于馆和校,而是覆盖了政府、学校、博物馆、家庭、社区等的系统工程.它以政府为"主导",以博物馆、中小学为"主体",并尤以场馆的积极"主动"为先.在此背景下构建的制度设计之理论框架,分为三大层级(顶层、中层、底层设计),且致力于用一系列事实和数据为理论和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博物馆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理论框架

    墓葬壁画的博物馆展示与思考

    李吉光于晖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不同学科对墓葬的认识入手,分析考古学、艺术史、文物学对墓葬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壁画博物馆展示的历史,说明目前主要展示方式及其背后的学理,并列举以考古学为基础的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示和以文物学为基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的展示,意在强调墓葬壁画的展示应融合多学科视角表现其礼仪内涵及与传世作品的关系.同时以山西陵川附城镇玉泉村金代壁画墓为例,通过对该墓葬壁画空间结构及相关要素的分析,提出墓葬壁画的博物馆展示新思路,并指出该方法在博物馆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墓葬壁画博物馆展示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金代壁画墓博物馆物

    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展览中书画藏品展示的可及性研究

    康婧郑霞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书画藏品展示一直没有完全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有效联系.本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理论及其评价体系,以"丽人行"展览为例,从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应性四个维度,分析该展览不同策展模式中书画藏品展示可及性的差异,进而从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展示过程、展示技术四个方面论证了提升博物馆书画藏品展示的创新路径,帮助博物馆从业人员了解书画展览在不同展示场域中的设计特点,为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推动书画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有益启示.

    博物馆可及性书画藏品书画展览展示设计"丽人行"

    从杭州博物馆考古专题展看考古主题展览中的"情境"再现

    温玉鹏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展览的一种重要类型,考古主题展览近年来日益受到政策和实践层面的重视.在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中,"情境"概念被普遍采用.本文试图以杭州博物馆为例,以城市考古为基础,从城市博物馆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文物的"原始情境""去情景化"与"再情景化",借由"公众化"的表达,建构展览叙事体系,以期对国内 日益增多的考古主题展览有所裨益.

    博物馆情境再现考古展览杭州博物馆

    考古遗址动态展示的观察与思考

    孔利宁李琳梁小凌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遗址的动态展示包括实体性与虚拟性两个层面.调研可知,当前国内考古遗址动态展示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丰富了考古遗址的展示面貌,促进了考古遗址展示理念与形态的转向.但同时也存在展示整体发展不均衡、互动体验活动缺乏体系与特色、数字化展示亟待规范管理等问题,亟需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遗址文化展示活动的品牌建设,制定考古遗址数字化展示标准,并建立考古遗址展示的评估体系,以推进考古遗址展示的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考古遗址展示遗址博物馆动态展示展示研究

    博物馆主题展览的传播效果探析——以上海博物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为例

    冯羽周露怡王晨玮倪杰...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博物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不仅挖掘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实现了从"文物展示"到"透物见人"的转变,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由此,深入分析展览传播效果,对于全面提升展览策划水平、优化展览展示内容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跟踪计时、观众访谈及话语文本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方法,可对观众的行为、话语和感受做进一步归纳总结,达到预期探究目的.

    博物馆主题展览观众行为话语分析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