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博物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

马自树

季刊

1002-9648

als@ciae.com.cn

010-64031809

100007

北京市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博物馆学会

中国博物馆/Journal Chinese Museum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博物馆》系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学术刊物,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中国博物馆》是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创办的一份学术季刊,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故宫博物院协办。最初名称为《博物馆》,1985年改为现在的刊名。20年来,它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在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博物馆学的成长,提升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专业研究水平,促进中国博物馆学走向成熟。同时,它注意探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问题,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紧跟世界博物馆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是国际同行了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窗口。20年来,《中国博物馆》也担当着培育博物馆界学术人才、扶掖后人的作用。它不仅团结系统外博物馆和高校教研力量充实到编委会,作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已成为博物馆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博物馆开展学前儿童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董艺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博物馆中小学教育已日趋常态化的今天,我国博物馆的学前儿童教育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利用博物馆开展学前儿童教育具有天然适宜的条件.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博物馆已开展的五大类学前儿童教育均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博物馆+"战略背景下,将博物馆内开展的学前儿童教育拓展为以博物馆为主阵地的"博物馆+"教育模式,探索博物馆学前教育与幼儿园以及社会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契合点,将博物馆学前教育融入学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不失为博物馆学前教育取得社会关注和认可的一种有效路径.

    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博物馆+

    浅议遗址类博物馆考古研学策划实施

    石牧阳李鑫周鼎凯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主题研学活动是公共考古的重要一环,是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展开的考古学普及教育,也是目前研学旅行的重要一类,它旨在让青少年在校外研学旅行过程中,延伸课程知识,拓展学术视野,充分认识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对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施考古主题的研学教育活动中,博物馆,尤其是考古遗址类博物馆,立足本馆、本地实际,配合教育部门、学校,结合各个阶段课程标准,有针对性策划开发考古主题的研学课程、活动,基地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经验和实效.通过对现有课程进行归纳介绍,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目标、对象、方法、内容、评价多个方面出发,总结考古研学策划与实施经验.

    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考古研学课程实践

    数字孪生技术下博物馆环境监控探索研究

    唐铭刘京柳敏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孪生通过创建与物理实体信息同步的虚拟模型,形成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双向动态映射,实现"实体"与"虚体"的交互和共生.区别于普通建筑环境,博物馆室内环境具有藏品保护、展示效果、观众体验等多目标需求的特殊性,其监测和控制亦面临更多挑战.结合当前博物馆环境监控存在的共性问题,讨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数字孪生在提升博物馆环境质量、提高藏品预防性保护和风险预警水平等方面的实现路径.

    博物馆数字孪生环境监控预防性保护

    共同富裕视野下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路径探索

    纪云飞王静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博物馆是展现乡村文化和产业的窗口,它的发展能够推进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浙江省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聚焦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着力打造文博强省,大力支持乡村博物馆建设.2022-2023年,浙江省对乡村博物馆进行"一馆一策"的帮扶,并在此过程中探索"文化、科技、旅游、农业、商业融合"的乡村博物馆建设路径,力求通过文化赋能,更好地发挥"文化惠民"效应,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文农商旅融合

    "博物馆物"理论化的"语言路径"与"物质性路径"

    阮可欣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科学博物馆学派的"价值路径",莱斯特学派通过"语言路径"和"物质性路径"对"博物馆物"概念进行理论化.其中,"语言路径"强调物的意义,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理解为创造意义世界的过程,主张以叙事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展开分析;"物质性路径"强调对物的身体性、物质性的体验,弥补了前者过于强调意义与阐释的不足.两种路径的形成与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关系密切,且都强调坚持物在博物馆中的中心地位,理论意涵丰富,值得借鉴.有必要在开展本土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其理论成果,深化对"博物馆物"的研究.

    博物馆物物质文化研究语言转向意义物质性

    深化主题内涵 展现多元特色——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分析

    张帆赵桂玲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国博物馆都广泛参与其中.通过策划与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相关的展览和创意活动,博物馆增进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2024年世界各国博物馆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展示了多元特色.本文通过梳理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在2024年举办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以期拓展思路.

    国际博物馆日展览教育活动

    Abstracts

    134-135页

    《中国博物馆》征稿启事(2024年)

    《中国博物馆》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