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

姜军

半月刊

1002-4166

010-87320413 87319679

100023

北京市朝阳区2350信箱

中国出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闻实践的"开放时代":技术成因、结构特征与文化反思

    常江罗雅琴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性是数字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技术力量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与多元行动者相互作用重塑新闻生态.从"技术—文化共生"的视角出发,信息和数据的开源、内容创制与生产协作工具的普及、平台的连接性可以被视为开放新闻生态的主要技术成因.数字新闻生态的开放结构具有弥散式流通、协作性生产、行动的有限自组织化等特征.基于此,研究通过进一步对数据主义与平等、多元主义与公共性、流动性与文化凝聚力三组矛盾作出反思,认为应当在坚持维系多元行动者协同参与的开放生态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性新闻行动机制,建立信任与共享的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建把关的文化;应当以公共性为价值基准,展开对一种多元、稳健的人类信息文明的想象.

    数字新闻开放性公共性技术—文化共生

    开放与边界:数字新闻创新实践逻辑辨析

    杨奇光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基于信息开源获取、渠道开放共享、互动深度介入而形成的"开放性"是新闻实践的一个核心特征.数字新闻行动者的反思性创新行动是推动新闻生产走向开放的动力之源.然而,"开放"并不意味着对于新闻业进步结果的必然许诺.将开放性新闻视为一种具备启发性或暗示性作用的隐喻,有助于丰富数字新闻实践的理论阐释.通过"否思"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揭示数字新闻创新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管辖等边界问题,科技谦逊主义的认识论构想则为审慎对待数字新闻创新中的技术要素提供了有益视角.

    开放性数字新闻新闻创新新闻生产

    介入与纾困:开放生产与新闻业社会角色变迁

    王晓培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生产作为数字新闻的核心实践特征,为新闻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促使其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价值定位.本研究立足新闻生产视角,在角色理论框架下,通过考察新闻生产网络中的技术、受众及非媒体组织等主要行动者,探讨新闻业规范性角色的新发展和新形式.介入者和纾困者重新定义了新闻业在社会中的职责,对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新闻业在促进社会正义和提高公共福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开放新闻生产新闻角色角色理论介入者

    论图书出版机构的社会职能

    田大余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书出版机构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传递资讯、传输知识、传导价值、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涵养精神等职能;在政治建设方面,有理论武装、宣传教育等职能;在社会建设方面,有社会化、社会教化、社会激励与约束、社会服务、教育服务等职能;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产品供给、价值创造、社会就业等职能.图书出版机构应当准确把握自身职能定位,以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时代立传的情怀,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文化传播图书出版机构社会职能

    导向·共振·连接:主流媒体虚拟主播用户情感体验优化策略

    李戈李薇鈺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用户体验情感化趋势成为虚拟主播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了提升用户情感体验,主流媒体虚拟主播设计在用户体验五层模型基础上,应更重视心(信念)、脑(认知)、身(行为)心智模型的应用,结合智能情感计算等技术,通过情感引导、情感共鸣、情感陪伴等策略,在传递有价值信息的同时,更关注用户内心的共鸣和心理上的满足.只有精准触及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主流媒体才能更好地提升主流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主流媒体虚拟主播情感引导情感共鸣情感陪伴

    VR新闻教育实践模式及反思

    刘冰樊丽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科技深刻影响着新闻学专业的发展,新闻教育如何对待VR技术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院系应将VR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知识传递与专业反思等方面开展新闻教育.新闻院系需要厘清VR技术内涵,关注业界前沿,梳理并提供VR媒介生产的操演路径.新闻教育关注的重点是VR技术应用,也即教会学生运用VR技术讲好新闻故事.VR新闻教育需要"思""术"并举,在传授业务技能的同时,加强专业反思,从新闻传播理论视角审视VR技术的应用.

    VR实践技能新闻教育变革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要素创新——以沉浸式出版融合项目策划为例

    侯擘牛壮壮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出版单位积极探索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方面的创新点出发,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沉浸式出版融合项目中的应用,探讨出版社如何在出版融合实践中培育出版创新力、提升出版效率、培养内容创新人才.

    新质生产力AIGC出版融合

    全链运营与长效价值:出版直播营销策略研究

    王水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营销从流量变现思维转向用户运营思维,出版业应以人为中心重塑直播营销策略.基于消费者旅程理论发展与行业实践,出版直播营销涉及的消费者旅程涵盖产生需求、信息检索与评估、购买和购后四阶段,行业应围绕该框架针对直播营销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长效性布局,增强流量获取能力,加强用户服务,提量增质,以实现出版机构、读者及平台等多方共赢.

    出版直播图书营销消费者旅程新媒体营销

    从美在表面到美入人心:实体书店与艺术融合进路

    董甜甜刘冉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样艺术形式介入实体书店,以输出艺术文化价值的经营策略正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热点.艺术与书店结合,能让阅读更好地发挥文化价值魅力,并大幅提升其消费体验的可及性.因此,文章以艺术为切入点,从空间体验、文本内容及社交圈层 3 个方面论述艺术介入于书店可感、于图书可及、于他者可交的价值建构,并进一步挖掘其融合路径:深挖艺术价值多切面,打造多感官动态美学场景;建设图书文本新谱系,发展艺术为核心的多业态;拓展艺术活动内生力,探索文化在地性和再生性;强化艺术共创融入性,激发社交新动能及强黏性.

    艺术介入实体书店美的价值大众美育

    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的文学出版国际传播

    赵莹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具有跨越语言和文化壁垒的穿透力,能够通过读者阅读、共鸣与接受的过程实现价值共享.在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中,需要通过出版走出去与引进来,引发他国读者对作品的关注,并通过阅读中的"共情"唤醒读者情感,形成情感共振.从中外文学出版物交流与互鉴的经验看,未来我国文学出版走出去应加大共情传播力度,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展开跨文化生产与传播,让全球读者读懂并爱上中国当代文学,借力"他者"分享式传播,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文学作品交流互鉴共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