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分析及驱动特征

    张惠杰萨楚拉孟凡浩罗敏...
    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监测和防控内蒙古地区的蝗灾,本研究按照草原蝗虫孵化期、发育期、产卵期和越冬期4个时期划分蝗虫适宜性等级,使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空间分布,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子,揭示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的驱动特征。结果显示,蝗虫最适宜和较适宜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及北部地区,适宜性由中部向两侧递减。蝗虫适生区的面积随时间波动变化,最适宜和较适宜区域面积占比约17%,总体呈现减少趋势,适宜发生年主要在2001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7年。从时间序列看,总适宜指数从2001年的72。99变化为2020年的71。13,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蝗虫适生区变化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地表温度,其次是植被类型,q值分别为0。43、0。40;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表明,地表温度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蝗虫适生区的最显著因素,蝗虫适生区的形成是多种驱动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蝗虫生境适宜性模型时空变化驱动因子

    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协同发展分析

    刘永杰杨琴苏军虎周富斐...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三北"工程区的大量区域是戈壁、荒漠和退化沙化草原,光照资源充足,为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光伏发电技术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分析我国乃至世界光伏新能源的发展态势及我国"三北"工程建设的特点和需求,阐释光伏发电与"三北"生态工程建设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存在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光伏发电与"三北"工程建设,尤其是草原生态修复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为支持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合理使用荒漠、沙化草地等提供参考。

    光伏发电"三北"工程草原修复沙化草原荒漠草原

    覆膜对河北坝上地区青贮玉米生产效应的影响

    刘青松徐玉鹏屈新月陈雅琦...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贮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设置了3个种植模式:宽窄行起垄覆膜膜内侧种植(IS-RCF)、宽窄行起垄覆膜膜外侧种植(OS-RCF)和宽窄行平作不覆膜种植(CK),并测定两个青贮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和方玉1201)在3个种植模式下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宽窄行起垄覆膜膜内侧种植模式在生育期、鲜草产量、淀粉、干物质含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两个种植模式。对比CK模式,起垄覆膜膜内侧种植模式生育期提前 7~10 d;德美亚 1号和方玉 1201鲜草产量均超过了 54 t/hm2,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植模式(P<0。05);抽穗期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模式;两个品种起垄覆膜膜内侧种植模式下干物质含量超过了34%,淀粉含量超过了33%,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模式(P<0。05);生育期内0~40 cm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含水量分别达到18。77℃和13。44%,对保证坝上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效果最佳;德美亚1号和方玉1201起垄覆膜膜内侧种植模式下的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78。61 kg/(hm2·mm)和172。93 kg/(hm2·mm),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模式(P<0。05)。综合比较,起垄覆膜膜内侧种植模式在坝上地区种植效果最佳,搭配短生育期青贮玉米品种,对提高坝上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以及保证坝上青贮玉米达到收获期的品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坝上青贮玉米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

    中国草地学报2024年第1~12(总第275~286)期目次

    138-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