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草原类型对乌珠穆沁羔羊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王梓凡塔娜张晓庆萨其日...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3~3.5月龄、体重相近的16只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典型草原放牧,另一组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荒漠草原放牧,放牧99d后屠宰并采集背最长肌测定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分析不同草原类型对放牧羊产肉力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种草原类型对放牧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典型草原放牧组干物质采食量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荒漠草原放牧组(P<0.05),采食行走里程显著减少(P<0.05).(2)荒漠草原放牧组肉色较浅而剪切力较大(P<0.05),且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3)荒漠草原放牧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荒漠草原放牧组氨基酸总量、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赖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其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及C10∶0、C12∶0、C14∶0、C15∶0、C16∶0、C17∶0、C18∶0、C20∶0、C14∶1、C16∶1、C18∶1trans-11 和 C18∶1cis-9均显著低于典型草原放牧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典型草原放牧组CLAcis-9 trans-11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荒漠草原放牧组PUFA/SFA比例显著提高(P<0.05)且达到理想推荐值0.44以上.由此可见,荒漠草原有效提升放牧羊肉中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有益脂肪酸组分沉积.

    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肉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组分

    黄梁木与饲料桑混合青贮品质的研究

    张颖超王一炜王学凯杨富裕...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梁木与饲料桑混贮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以黄梁木和饲料桑单独青贮为对照组,设置黄梁木(原料或灭菌)与饲料桑不同比例混贮,共10个处理(黄梁木:饲料桑为1∶9、3∶7、5∶5、7∶3、9∶1;灭菌黄梁木:饲料桑为1∶9、3∶7、5∶5、7∶3、9∶1).结果发现,黄梁木和饲料桑混合青贮后,pH值、乙酸、丙酸、氨态氮含量均显著降低,未检测到丁酸.未灭菌黄梁木:饲料桑为3:7及以上,或灭菌黄梁木:饲料桑为5:5及以上,青贮30d后乳酸含量较高,pH值(pH≤4.2)、乙酸、丙酸和氨态氮含量较低,未检测到丁酸,可达到优质青贮饲料品质.随着黄梁木在混贮中所占比例的增多,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逐渐成为优势菌,未灭菌黄梁木:饲料桑为3∶7时,乳杆菌属已成为优势菌.黄梁木灭菌对青贮pH值、乳酸、乙酸含量均影响显著;混贮比例相同时,灭菌黄梁木对青贮品质的提升更高;因此,提高混贮品质的主要因素是黄梁木所含物质.综上所述,黄梁木与饲料桑混贮可显著降低青贮pH值、提高乳酸含量,优化微生物种群,提高青贮品质,其中黄梁木:饲料桑为3:7为最适混贮比例.

    木本饲料混贮青贮品质微生物多样性

    植物单宁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池永宽赵德刚宋月华吴佳海...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宁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其极具活性,可与多糖、蛋白质以及金属离子等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具有特殊抗营养性.除此之外,单宁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及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并在反刍动物体内发挥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综述单宁的结构、特性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为单宁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促进动物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植物单宁结构分类抗营养性反刍动物

    施氮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羊草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高志强谢腾龙艾俊国梅琳琳...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大多数陆地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提高植物对碳(C)、氮(N)、磷(P)等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改变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以禾本科牧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研究对照、施氮、施AMF及施氮+AMF 4种处理对羊草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AMF对羊草氮含量有显著影响,使羊草氮含量提高107%(P<0.001),碳氮比降低27%(P<0.05),氮磷比提高58%(P<0.05);施氮显著影响羊草碳氮比和氮磷比,碳氮比降低20%(P<0.05),氮磷比提高35%(P<0.05);施氮条件下,施AMF对羊草生物量和碳、氮、磷含量有显著影响,生物量显著提高154%(P<0.05),碳含量提高212%(P<0.01),氮含量提高176%(P<0.05),磷含量提高146%(P<0.05),碳氮比降低20%(P<0.05).因此,AMF与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关系,能通过改变植物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最终促进羊草吸收氮素.

    丛枝菌根真菌化学计量特征羊草氮添加

    《中国草地学报》征稿细则

    119-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