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草地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侯向阳

双月刊

1673-5021

zgcdxb@126.com

0471-4928361

010010

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120号

中国草地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内容以我国草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兼纳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草地与牧草资源,牧草遗传育种与引种栽培,草地改良建设与培育利用、草地生态与保护、饲草料生产与调制加工、草业发展战略、草坪与环保、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适于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草地早熟禾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身份证构建

    程林涛孙晓阳谢福春宋航...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选择26份本土资源和54份国外引进种质进行表型特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叶宽、株高和绿度3个表型性状存在一定变异,但仍有部分种质差异不显著,仅利用表型性状很难进行准确的种质鉴定.采用40对SSR引物序列筛选出多态性扩增效果好的16对引物,对80份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27条带.SSR标记数据显示,16对引物共检测到123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96.8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34和0.52.遗传相关系数和聚类、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80份草地早熟禾种质可分为两大类7个亚类.结合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结果,构建了 80份草地早熟禾种质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分子身份证,可为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的鉴定、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草地早熟禾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

    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ATMT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王乐贾瑞芳于飞张园园...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将带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双元载体,采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法(ATMT法)转入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Ms210分生孢子中,共获得137株阳性转化子.随机挑选15株阳性转化子研究其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结果表明15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生长速率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其中转化子Ms210-04生长速率降低最显著,仅为11.08 mm/d,其余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Ms210差异不显著;15株转化子中有3株的产孢量显著低于菌株Ms210,其中转化子Ms210-14产孢量最低,为7.05×106个/mL,其余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Ms210差异不显著;15株转化子中仅有2株的粗毒素分泌量与菌株Ms210无显著差异,有1株(1.41 mg/mL)显著升高,其余均较菌株Ms210显著降低,转化子Ms210-01粗毒素分泌量最低,仅为0.81 mg/mL;15株转化子中只有4株转化子的致病力较菌株Ms210显著降低,其余均与菌株Ms210无显著差异;说明转化子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粗毒素分泌量和致病力会因外源基因的随机插入而产生变化.同时,获得1株在上述各方面同菌株Ms210无显著差异的转化子Ms210-03.

    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农杆菌转化法生物学特性致病力

    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对牧场主"控制放牧"分异的响应与适应

    林丽李本措樊博兰玉婷...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下高寒嵩草草甸不同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群落构件特征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发现:同最低放牧强度牧场相比,随放牧强度增高,(1)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土壤表层活根量波动性降低,而死根量先降低后增高;(2)禾本科生态位宽度降低24.2%~32.7%,而莎草科先增高后降低;(3)禾本科同其他功能群生态位重叠度或增高或不变,而莎草科同其他功能群生态位重叠度先增高后降低;(4)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优势度增高;(5)在轻度或适度放牧强度下牧场以禾本科为建群种,而在较高放牧强度下以莎草科为建群种.综上,植物群落构件特征可以对放牧干扰产生自适应调节,长期区别化放牧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生产能力,调节了各功能群在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塑了群落总体组织结构,是形成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下,以家庭牧场围栏为界限的植物群落特征分异的主控因子.而受到草地生态系统构件特征对干扰应答分异的影响,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下,高寒嵩草草甸在放牧强度改变后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放牧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群落特征生态位生态系统稳定性

    不同留茬高度对退化草地浅耕翻改良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高雪玲赵一安孙海鹏宝音陶格涛...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的退化样地经过22 a的浅耕翻恢复,于2005年布置了两种刈割方式试验:一年刈割一次留茬高度6 cm和一年刈割一次留茬高度10 cm,研究再利用方式对其群落组成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年动态变化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留茬高度6 cm的刈割处理对木地肤和黄蒿的影响较大.两种刈割方式对猪毛菜和米氏冰草都有较大的影响,对羊草、大针茅、黄囊苔草影响很小.随着年份的增加,群落结构逐渐由羊草+黄囊苔草+小丛生禾草演变成黄囊苔草+木地肤+杂类草.(2)留茬高度6 cm的刈割处理下,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的物种为黄蒿、木地肤,显著负相关的物种为羊草;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正相关的物种为木地肤,显著负相关的物种为羊草、黄囊苔草.留茬高度10 cm的刈割处理下,与两种指数显著负相关的物种为羊草.(3)2005~2015年群落物种间竞争较激烈,处于不稳定时期;2016~2020年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两种刈割方式相比,留茬高度6 cm的刈割处理下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更优.对草原适度刈割干扰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刈割会让整个植物群落逐渐向旱生方向发展,植物生境恶化.

    退化草地浅耕翻改良刈割留茬高度植物群落

    内蒙古中部地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评价

    李迎王晓龙王雪婷闫士元...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于2019~2021年初花期,对2018年种植的国内外16个苜蓿品种的草产量、营养成分和相对饲用价值进行分析,筛选适于内蒙古中部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1)依据饲草产量,16份材料可划分为以下3个类群:高产类群包括草原3号、三得利、中苜2号和龙牧803(12.00~13.96 t/hm2);中产类群包括甘农3号、察北、WL323、惊喜、公农2号、赛特、敖汉、草原2号(10.00~11.19 t/hm2);其余4份材料属于低产类群(8.58~9.99 t/hm2),尤以新疆大叶最低.(2)不同苜蓿品种干草产量均表现为第一茬>第二茬>第三茬,第一茬干草产量占总产量的54.32%~62.97%,对苜蓿总产量影响最大.(3)ADF与NDF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对饲用价值与C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NDF和ADF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饲草产量与CP和相对饲用价值呈正相关,与NDF和ADF含量呈负相关.综合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CP>18%,NDF<45%,ADF<35%),中苜2号、龙牧803、草原3号和三得利表现较好,适合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种植.

    内蒙古苜蓿品种生产性能评价

    陇东地区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试验

    曹宏李茜杨宏伟马生发...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合陇东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2012~2016年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对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年干草总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先行者、哥萨克、WL-343HQ、陇东苜蓿、甘农1号和惊喜,前三位分别为13.42、12.63和12.29 t/hm2,其中先行者较陇东苜蓿平均增产9.28%.(2)不同年份的苜蓿产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5个外引品种第3~4年产量最高,陇东苜蓿第5年最高、第3年次之.(3)综合评价表明,哥萨克、先行者和WL-343HQ总得分为3.41、3.30和3.07,生产性能最好;陇东苜蓿和甘农1号总得分为2.86和2.71,生产性能较好;惊喜总得分2.19,生产性能最差.综合分析5年结果,先行者、哥萨克和WL-343HQ丰产性好、稳产性强、品质较好,综合性状最好,适宜在陇东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陇东苜蓿和甘农1号粗蛋白含量高、品质优良、耐连作,稳产性较好,综合性状较好,可在当地继续种植;惊喜稳产性好,但产量最低、品质一般,不适合在当地种植.

    紫花苜蓿陇东地区草产量营养成分层次分析法

    混播比例对半干旱区放牧型混播草地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魏孔涛鱼小军白梅梅马凯凯...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甘肃陇中半干旱地区,研究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rmis)在不同混播比例(100∶0、0∶ 100、20∶ 80、30∶ 70、40∶ 60、50∶ 50、60∶ 40、70∶ 30、80∶ 20)下 3 个生育期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不同程度提高了播种当年草地的草产量,其中扁蓿豆和无芒雀麦混播比例20∶80处理在扁蓿豆成熟期干草产量最高,为5599.17 kg/hm2,较扁蓿豆和无芒雀麦单播分别提高了93.14%和25.06%.混播处理下牧草的土地当量比在当年9月份刈割时均大于1,最高达1.51;扁蓿豆在混播群体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不同混播比例显著提高了播种当年牧草成熟期时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扁蓿豆和无芒雀麦比例为20∶80混播时产量与营养价值最佳,是适合陇中半干旱地区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比例.

    半干旱区混播比例干草产量种间竞争力营养品质

    冬闲田混播小麦与豆科牧草对饲草产量、品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许留兴李万荣王晓亚李鑫琴...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株小麦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是许多国家常用的饲料作物.为在我国华南地区冬闲田获取优质高产牧草及改良土壤,于2017~2018年晚稻收割后进行小麦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箭筈豌豆、紫云英和光叶紫花苕)6∶4混播,研究其对牧草产量、营养价值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播,混播牧草的干物质、粗蛋白产量分别增加了 0.11%~17.39%和11.76%~30.59%;混播对牧草的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混播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以及酶活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DM含量与AD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值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速效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量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牧草产量、营养和土壤养分中的关键指标,小麦与豆科牧草混播优于小麦单播,其中小麦+光叶紫花苕效果最好.

    饲用小麦混播土壤干物质产量

    氮肥运筹对多花黑麦草种子生产性能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生泉林森程建峰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时期(出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不同施氮量(150、200、250、300和350 kg N/hm2)及其组合处理14个,分析了不同氮肥组合下多花黑麦草种子性能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100 kg N/hm2+抽穗期150 kg N/hm2的种子产量最高.抽穗期氮肥在100 kg N/hm2 以下时能提高多花黑麦草种子的结实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出苗率.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50 kg N/hm2+抽穗期100 kg N/hm2施肥组合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种子生产氮肥偏生产力具有最大值;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50 kg N/hm2+抽穗期50 kg N/hm2施肥组合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出苗期100 kg N/hm2+分蘖期0 kg N/hm2+抽穗期200 kg N/hm2施肥组合的氮肥回收率最高.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与出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分蘖期施氮量相关性最大.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植株含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出苗期50 kg N/hm2+分蘖期100 kg N/hm2+抽穗期150 kg N/hm2施肥组合的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高,且氮肥利用率较高.

    多花黑麦草氮肥种子产量氮肥利用率

    管理方式对典型草原植物和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

    姜沈毅张文博穆怀彬乌日力嘎...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度的放牧引起草地生态系统发生退化,而围封是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管理措施.通过对不同管理方式(过度放牧、围封21年和围封34年处理)下内蒙古典型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草地管理方式通过改变优势植物种(羊草、大针茅和糙隐子草)的地上生物量,从而影响了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2)围封处理显著增加了植物群落的地上生产力(P<0.05),且围封21年处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导致其植物群落生产力最高;(3)与长期过度放牧相比,围封21年和围封34年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和土壤硝态氮的含量,而围封21年处理下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围封34年处理.因此,研究结果建议合理的围封处理有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过度放牧围封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