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

徐肇敏

月刊

1674-8182

zglczz@163.com

025-83243580

210009

南京市山西路57号

中国临床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柱微创导航手术的发展现状

    田纪伟
    657-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微创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逐渐成为治疗各种脊柱疾患的一种可行、高效和受欢迎的方法.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MISS具有许多优势,如创伤小、康复快和并发症少.计算机导航技术在 MISS 中的应用使得脊柱微创导航手术(navigation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NAMISS)快速发展,NAMISS能显著提高椎弓根螺钉等脊柱植入物的准确性,增加患者的安全性.此外,该技术具备改善生物力学性能的潜力,同时还可以减少辐射暴露和剂量,并有助于缓解电离辐射的长期有害影响.本文综述了NAMISS的发展现状,主要从技术进展、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微创脊柱手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增强术椎体间融合术增强现实技术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刘立俊高山马广斌李鹏...
    661-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个亚型,是造成中老年人群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退变老化、动态失稳、脊髓缺血、脊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可能的机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针刺、艾灸、牵引、物理治疗和手法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但如何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为CSM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脊髓型颈椎病椎管狭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颈椎后路手术

    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黄家俊李亮
    666-669,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其手术方式包括颈前路减压和融合、椎间盘关节置换术和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术,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既可避免与融合和手术器械相关的问题,又避免了前路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如今已经成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随着微创理念在脊柱外科中的不断发展,各种辅助技术的创新,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也在不断被完善,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手术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定位颈椎活动度

    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中的作用进展

    张家诚叶双李从文薛淮...
    670-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具有高致死率与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随着脊髓损伤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升,但其预后仍不理想.最新研究发现,免疫反应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和再生修复全过程,其中,补体系统在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主要综述补体系统在继发性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包括补体系统的双刃剑作用,补体系统影响轴突再生与突触维持,及可能存在的信号通路,以期为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脊髓损伤补体神经再生轴突再生免疫反应

    甲基化修饰调控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韩通田纪伟
    67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基化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信号转导和组织特异性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椎间盘的退变与修复过程中,甲基化修饰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甲基化修饰在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特点,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椎间盘退变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N6-甲基腺嘌呤

    机器人辅助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疗效

    张文辉豆洋洋杨玉平范立真...
    679-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在Ⅰ、Ⅱ度腰椎滑脱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且行机器人辅助Endo-TLIF治疗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计算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及单个螺钉置钉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Suk法评估椎间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相关评分.结果 患者手术时长为(126.45±17.28)min,术中出血量(90.00±11.25)mL,术中X线透视(4.10±0.95)次,术后住院(3.54±0.37)d.置钉准确率为97.06%,平均置钉时间为9.75 min.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良好,改良MacNab评估优良率为94.12%.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患者均无硬膜损伤、神经组织损伤、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 机器人辅助Endo-TLI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置钉精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但存在费用高及对患者辐射大的问题.

    机器人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腰椎滑脱椎弓根钉置钉准确率

    不同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朱海徐用亿孙璇季峰...
    685-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的148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PETD组),80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PEI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前、术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腰腿痛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1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优良率与PE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6%vs 93.8%,x2=0.016,P=0.898).结论 脊柱内镜下两种入路均可有效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但PEID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椎板间入路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于召龙孙晓江程晓非丁宝志...
    689-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VAP)后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术前预防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3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PVAP术后感染患者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男3例,女2例,年龄68~81岁,平均74.8岁,从手术至明确感染的时间为5~24个月,所有患者均表现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7~8分,均有胸腰椎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和叩击痛,4例患者有双下肢不同程度肌力下降等神经症状,其中2例伴二便障碍.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WBC)计数为(4.0~7.3)×109/L,C-反应蛋白(CRP)为1.51~66.00 mg/dL,红细胞沉降率(ESR)为2~94mm/1h,降钙素原(PCT)为0.10~0.40 ng/mL,X线、CT及MRI检查考虑感染表现,病原学及病理学明确4例结核分枝杆菌,其中1例合并鲍曼不动杆菌,另1例患者诊断为表皮葡萄球菌.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死于并发症,3例患者经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体温正常,炎性指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影像学检查提示未见感染征象.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和合并症对症处理,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PVAP后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早期诊断与系统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经皮椎体强化术术后感染致病因素临床特点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与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刘树坤陈昊丁益王雪鹏...
    694-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宁国市人民医院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的11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MIS-TLIF组54例,Endo-LIF组61例.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年随访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等.结果 Endo-LIF组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155.61±8.50)min vs(128.00± 8.40)min];但 Endo-LIF 组的术中出血量[(60.39±5.54)mL vs(129.39±8.59)mL]和住院时间[(3.91±0.74)d vs(4.96±1.57)d]少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的各时间点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3个月、1年Endo-LIF组的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P<0.05).术后1年MacNab疗效评估显示,MIS-TLIF组和Endo-LIF组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3%vs 96.7%,x2=0.149,P>0.05).结论 MIS-TLIF和Endo-LIF的临床疗效与手术安全性在中短期无明显差别,Endo-LIF组对周围组织损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腰痛少,从长远来看更利于患者的恢复,但Endo-LIF适应证相对有限,学习曲线较长,术者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

    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脊柱矢状位失衡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新发骨折的影响

    李瑶戴健马健杨钊琦...
    699-702,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矢状位失衡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新发骨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回顾性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6月因OVCF入院行PKP手术的患者,以术后有新发骨折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无新发骨折的6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各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研究组的年龄、术后VAS评分、术后OD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后JO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骨盆倾斜角(PT)(22.66°±2.41° vs 20.36°±3.68°,t=4.18,P<0.01)和胸椎后凸角(TK)(45.95°±4.87° vs 40.22°±4.22°,t=7.12,P<0.01)大于对照组,而骶骨倾斜角(SS)(23.44°±6.35° vs 28.47°±5.46°,t=4.81,P<0.01)、骨盆入射角(PI)(46.09°±5.57° vs 48.83°±5.46°,t=2.80,P<0.01)和腰椎前凸角(LL)(39.06°±6.08° vs 44.30°±6.20°,t=4.83,P<0.01)小于对照组.结论 脊柱矢状位失衡和OVCF患者行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矢状位失衡新发骨折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