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城市林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城市林业

彭镇华

双月刊

1672-4925

zgcsly9704@163.com ,ypt54@sina.com

010-62889704

100091

北京颐和园后中国林科院科信所

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2003年新创刊的一本综合性学术宣传刊物。以"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宣传生态城市理念,为中央、省、地(市)决策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小气候环境特征研究

    欧阳子龙蔺中伟谭江锋苏大宏...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了解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小气候特征,以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和不同群落进行负离子浓度、温度和湿度测定,分析小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小气候环境质量为林下>水边>广场;不同时间段为上午>下午>中午;不同群落组成为草本>灌木>乔木>铺装.林下草本小气候环境优于其他群落,生态效益较好;广场铺装、广场乔木、广场灌木和水边铺装小气候环境相对较差.温度和湿度与负离子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且是负离子浓度重要的影响因子.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在林下设置更多活动和休憩区域;2)安排科普教育等活动时应考虑于小气候环境最佳的上午进行;3)注重植物群落构建,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促进小环境生态循环.

    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小气候环境负离子浓度温度湿度

    基于PLUS-MOP模型构建韧性城市生态网络

    李雨泽袁静远吴冰刘晓光...
    8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加强生态网络的韧性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为使生态网络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以哈尔滨为例,基于PLUS-MOP模型,从土地利用演进的角度出发,构建 2030 年哈尔滨市生态网络的 3 种模拟情景,并从结构韧性和功能韧性两个维度对其进行韧性评估.结果表明:1)生态网络结构韧性的提升与源地破碎程度、生态廊道长度及网络传递性有关;2)生态网络的功能韧性与重要节点数量和节点删除方式密切相关,比较去除重要节点前后生态网络韧性的变化,有助于精细化识别关键生态节点.最后,针对哈尔滨市生态空间开发和未来发展规划提出相关建议,即保护关键节点的完整性、提升关键节点间的连通性、加强对踏脚石的保护和规划,以期为探索适应长期外部变化的城市生态网络提供新思路.

    土地利用模拟城市生态网络网络韧性PLUS-MOP模型

    中国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

    李月桂安永刚冷文涛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康养基地是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途径.采用空间分析、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 920 家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我国森林康养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空间布局上,我国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均衡,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呈现聚集态势;空间结构为凝聚型,在空间范围内呈集中分布特征且存在空间自相关性.2)影响因素上,与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数量分布格局与生态因素中年平均降水量最为相关;常住人口、城镇人口、60 岁以上人口数量以及GDP经济指标均与森林康养基地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避免盲目、过度开发而影响基地品质;以市域为中心展开建设且呈辐射状扩散;促进区域联动以构建康养环线.

    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中国

    开放共享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质量评价与更新

    李书畅张晋石范永恒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开放共享是盘活存量绿地,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多源大数据的文本分析构建四轴模型,展示各公园的开放共享活动特征,识别潜力项,评价开放共享质量,探究影响开放共享活动特征的公园内部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开放共享活动具有多维表现特征,即各公园发生的活动在类型上呈现差异化;2)公园各类活动实现条件的难易程度可用金字塔模型描述,由易到难表现为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艺术文化、自然科普;3)各类活动丰富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因此,建议根据开放共享活动的多维表现特征提取潜力项,并按金字塔模型明确潜力项提升顺序;同时还应从服务设施、植物空间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实现城市公园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放共享.

    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活动特征社交媒体大数据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研究

    王兴瑜姚文飞陈菲侯可明...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发展的高密度化,城市公园绿地配置不公平性日益突出.文章以青岛市北区作为研究区域,划分行政街道作为空间单元,从城市公园绿地供给质量、空间可达性 2 个维度衡量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结果表明:空间单元内绿地资源以及人口密度的差异导致公园绿地供给质量分布不均,同时交通网络的便捷性也影响可达性;可达性作为影响空间公平性的关键因素,使得公园绿地供给质量较高但处于可达性盲区的区域空间布局公平性降低,从而导致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且协调度相差较大,最高差距为 0.78.对此,建议对协调度较差的空间单元内公园绿地进行增建或改建,增强绿地间联系,同时兼顾与人口的空间匹配.

    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可达性绿地质量青岛市

    传统民族聚落古树资源保护与居民认知行为的关系——以桂北地区为例

    孟皓轩康秀琴卢家锋吴广秀...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树资源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是美丽乡愁景观的承载者.文章以桂北传统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理论,从桂北传统民族聚落地区古树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居民认知和参与行为意向出发,基于古树现状、居民认知及参与行为意向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拟合回归方程模型剖释桂北地区传统民族聚落古树资源保护与居民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居民认知行为对古树资源保护现状、保护行为意向存在显著正向直接性影响;居民认知行为通过保护行为意向显著正向间接性影响古树资源保护现状;保护行为意向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古树资源保护情况;2)居民认知行为中,基本认知是重中之重,它既能直接影响桂北地区古树资源保护现状,也可通过居民保护行为意向转为对古树资源保护意愿的侵染.建议通过加大古树科普教育和宣传力度、建立古树资源保护数据库等措施提高传统民族聚落居民对古树资源的认知,从而加强对传统民族聚落地区古树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

    传统民族聚落古树资源认知行为桂北地区

    资源型缺水城市绿地灌溉需水量预测——以天津中心城区绿地为例

    韩舒先王冰玉史琰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资源型缺水严重地区的绿地灌溉需水量,对未来绿地规划、水资源管理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供科学指导,文章以绿化用水量与城市水供给之间矛盾特别突出的天津为例,通过气候学方法评估天津绿地灌溉需水量,结合情景模拟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和绿地植物比例对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津绿地 5-7月需水量最大,约占全年总需水量的 46%,4、5 月份需水量与降水量差额较大,需要靠人工灌溉补充水分来满足其需要;天津建成区绿地年灌溉需水量逐年增加,2020 年绿地灌溉需水量为 8 000.6 万m3,预测 2030 年绿地灌溉需水量为 15 400.5 万m3,大约是 2020 年绿地灌溉需水量的2 倍,将加剧天津的水资源压力;天津典型绿地类型中,公园绿地灌溉需水量最大,且乔灌型绿地耗水明显比纯草型绿地耗水少.因此,面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在城市绿地景观配置设计中应尽量减少纯草坪景观的推广应用,在实际绿地灌溉之前应对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绿地灌溉用水量作出预设.

    园林灌溉智慧管理可持续景观天津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高质量发展方向

    董博源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我国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实践创新.基于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国家森林城市的分布特征进行梳理,并总结国家森林城市管理体系完善和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时代性与政策性""科学化与精准化"等原则,最后从建设全域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加强谋划布局和动态管理及注重城乡绿化一体化 3 个方面阐述新时代国家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国家森林城市时空分布特征标准体系高质量发展

    北京乡村绿化美化的建设思路、主要指标与落地对策

    孙睿霖王成殷鲁秦张昶...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绿化美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推进全域生态一体、缩小城乡景观差距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北京乡村存在内部绿化严重不足、绿化空间拓展难、绿化品质不高、绿化空间服务功能不强、景观难以长效维持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绿化美化的建设目标、范围和原则,并从操作层面构建指标体系;针对 9 类典型建设场景提出规划设计导引,并对乡村绿化中责任主体划分、资金保障和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乡村绿化乡村景观规划美丽乡村北京

    基于水鸟多样性提升的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许媛媛张影宏刘钺昕吴赟頔...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鸟多样性是衡量湿地生态健康的关键指标,也是湿地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苏州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场地生态修复设计成效进行分析,探究生境变化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记录到 209 种鸟类,其中鸻鹬类、鹭类、雁鸭类分别占总种数的39%、26%、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2.34 增加至3.36,水鸟多样性显著提升.2)整体水域面积增加 22.76 hm2,水体最短轴大于 50 m,最长轴大于 150 m,紧凑度大于 0.4,提升了湿地环境容纳量,为多种水鸟提供适宜的栖息场地.3)场地地形坡度小于 10%,水岸岸线发育系数大于 2,近圆率小于0.9,植被类型以乡土草本植物为主,共 77 种,植被覆盖度为 40%~70%,植被高度为 30~40 cm,满足水鸟对栖息场地食源、隐蔽条件等的需求.综上,研究区的生境变化与水鸟多样性提高息息相关,生态修复设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水鸟多样性湿地生态修复天福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