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CT和MRI杂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王成林

双月刊

1672-5131

ctmri@vip.163.com

0755-83695203,83695204,13510331556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一路国际商会大厦1902号

中国CT和MRI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办刊宗旨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及时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CT扫描探讨正常喉的活动度的研究

    梁健申静李雯王斐然...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喉部活动度进行测量,进一步精确勾画喉外扩靶区,以实现肿瘤精确放疗提高放疗效果.方法 选取51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CT测量喉部在四个方向最大活动度,通过spss23.0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位研究对象平均前联合向上最大移动范围为(13.04±6.72)mm,前联合向下最大移动范围为(1.53±2.41)mm,前联合向左最大移动范围为(1.44±1.74)mm,前联合向右最大移动范围为(1.35±2.27)mm,前联合向前最大移动范围为(3.81±2.74)mm,前联合向后最大移动范围为(0.75±1.59)mm,左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外移为(0.70±1.21)mm,左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内移为(1.86±2.85)mm,右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外移为(0.70±1.35)mm,右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内移为(1.42±1.71)mm,杓前角最大间距为(14.15±3.51)mm.以第一次测量为准确测量值,第二次、第三次测量值与第一次测量值差值绝对值为误差值,比较两次测量误差值.两次测量误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研究对象与>60岁研究对象的喉部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杓前角最大间距为(15.32±4.72)mm,显著高于女性的(12.14±1.6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的研究对象左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内移为(2.36±2.11)mm,显著高于未转移的(1.19±1.73)mm,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前联合向上最大移动范围、杓前角最大间距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与左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外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年龄与前联合向上最大移动范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前联合向下最大移动范围、左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外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状软骨板前联合向左移动度与左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外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01,P=0.032);甲状软骨板前联合向右移动度与右侧甲状软骨板最大外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072,P=0.000).结论自然吞咽会引起喉部运动,这种运动的具体范围在肿瘤放射治疗中需被注意.

    CT喉部活动放射治疗靶区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CT征象预测血肿增大的临床价值

    马鹏冯森李冬冬王玉峰...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CT征象预测血肿增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6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91例s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CT平扫及血管成像检查(CTA),分析不同CT征象预测血肿增大的效能.结果 91例sICH患者中,发生血肿增大43例(47.25%),未发生血肿增大48例(52.75%);CT平扫出现黑洞征41例(45.05%),混合征50例(54.95%);岛征39例(42.86%);渗漏征33例(48.35%);斑点征45例(49.45%).CT平扫中黑洞征预测血肿增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1.16%、60.42%;混合征为79.07%、66.67%;岛征为67.44%、79.17%;三者联合为48.84%、89.58%.CTA征象中渗漏征预测血肿增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74%、77.08%;斑点征为83.72%、81.25%;二者联合为74.42%、91.67%,其特异度最高.结论 CT平扫与CTA征象均可有效预测sICH患者血肿增大,其中CTA斑点征与渗漏征联合预测临床价值最高.

    自发性脑出血头颅CT血肿增大预测价值

    鼻咽癌颅底骨转移瘤SPECT/CT影像特征变化及诊断价值分析

    官荣光雷生红钟钰玲李平...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SPECT/CT)在诊断鼻咽癌(NPC)颅底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于我院拟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NPC患者,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SPECT/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随访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患者SPECT/CT、MRI检查影像特征以及SPECT/CT、MRI检查对NPC颅底骨转移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 经SPECT/CT检查评估NPC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66%、86.04%、70.58%、88.09%、66.66%,经MRI检查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33%、67.44%、52.94%、78.37%、39.13%(P<0.05);经SPECT/CT检查评估NPC颅底骨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66%、73.60%、81.81%、87.50%、64.28%,经MRI检查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6.66%、50.00%、68.18%、73.07%、44.11%(P<0.05).结论 SPECT/CT在NPC颅底骨转移瘤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在放射治疗前参照SPECT/CT影像特征,可全面掌握病灶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鼻咽癌颅底骨转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示踪剂影像特征

    鼻丘气房形态特征及额窦口参数在慢性额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

    李文意余文发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三维重建分析鼻丘气房(ANC)形态特征及额窦口(FSO)参数在慢性额窦炎(CFS)中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例确诊单侧CFS患者鼻窦CT,通过Mimics21.0软件分别测量三组间ANC和FSO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间相关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ANC形态特征及FSO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其与CFS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1.ANC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在三组间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组ANC上下径均高于0分组、1分组(P<0.05).2.FI值及FI截面积在三组间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分组FI值及FI截面积均高于1分组、2分组(P<0.05);1分组FI值及FI截面积均高于2分组(P<0.05).3.FI值与FI截面积呈正相关(r=0.485,P<0.05);FI值、FI截面积分别与ANC体积、上下径及左右径均呈负相关(r=-0.372,r=-0.332,r=-0.357,r=-0.253,r=-0.423,r=-0.193,P<0.05).结论 1.鼻丘气房体积、上下径及左右径与FI值、FI截面积均呈负相关,ANC形态通过影响FI值、FI截面积,可使CFS病情加重.2.FI值、FI截面积与CFS病情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额窦口参数中评估FSO是否狭窄的一个客观监测指标.

    鼻丘气房额窦口形态特征慢性额窦炎

    鼻咽癌患者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

    刘炎富陆菊青林霄姜秋兰...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放疗的20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85)、未复发组(n=115).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分析不同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各参数不同表达者局部复发的危险度.结果 复发组临床分期Ⅰ~Ⅱ期比例低于未复发组,淋巴结转移比例及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肿瘤代谢体积(MTV)高于未复发组(P<0.05);SUVmax、MTV、TLG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SUVmax、SUVpeak、SUVmean、MTV、TLG联合预测局部复发的AUC高于单项预测(P<0.05);各参数高水平者局部复发风险分别是低水平的2.406倍、3.189倍、2.374倍、3.102倍、4.170倍.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TLG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其与SUVpeak、SUVmean联合预测局部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鼻咽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18F-脱氧葡萄糖临床病理特征复发

    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分析

    吴迪季雨晴秦绪沛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价值及对手术治疗指导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4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n=211,JOA改善率>50%)、不良组(n=38,JOA改善率≤50%).比较两组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受累节段数量、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C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椎间孔宽度、T1倾斜角与颈椎前凸角的差值(T1S-CL)、节段前凸(SL)],Pearson分析C2~7 Cobb角、T1S、椎间孔宽度、T1S-CL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关系,偏相关性分析术后6个月JOA评分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预测术后病情转归价值.结果 不良组脊髓水肿/变性患者占比、T1S、T1S-CL高于良好组,C2~7Cobb角、椎间孔宽度低于良好组(P<0.05);T1S、T1S-CL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呈负相关,C2~7Cobb角、椎间孔宽度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性分析显示,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T1S、椎间孔宽度、T1S-CL均与术后6个月JOA评分相关(P<0.05);脊髓水肿/变性、C2~7 Cobb角、T1S、椎间孔宽度、T1S-CL预测病情转归AUC分别为0.647、0.797、0.802、0.767、0.750,各参数联合预测AUC为0.913,敏感度为94.74%,特异度为78.67%.结论 术前常规MRI+颈椎矢状面参数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病情转归预测评估中,临床可通过其制定术前手术方案,以改善术后病情转归.

    MRI颈椎矢状面参数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病情转归预测价值

    大型方舱医院Omicron变异株普通型COVID-19患者CT征象分析

    余美屈晓艳岳翠侯星亦...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型方舱医院普通型Omicron感染者的胸部CT特征,旨在提高对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收治的381例普通型Omicron感染者的胸部CT特征.评估内容:病变分布(右/左肺,上/中/下叶,胸膜下/支气管血管周围)、范围(单/双肺,肺叶数)、肺实质受累征象(磨玻璃密度、实变、条索)、气管受累征象(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支气管管壁增厚及黏液栓塞).结果 381例患者中,300例>50岁.病变分布:以右肺和/或左肺下叶受累多见(298例),且主要分布在胸膜下(320例).病变范围:累及单肺195例,双肺149例,307例受累不超过3个肺叶.病变以肺实质受累为主,磨玻璃密度359例,实变51例,条索55例;少数患者出现气道受累征象,小叶中心结节18例、树芽征11例、支气管管壁增厚及粘液栓塞7例.结论 普通型COVID-19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胸部CT以双肺下叶胸膜下磨玻璃密度为主,伴或不伴实变,支气管受累征象少见.

    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炎体层摄影术

    不同年龄段小儿支原体肺炎CT影像特征分析

    钟学兰张超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01月-2023年07月我院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患儿87例,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结果 将患儿分为幼儿组(1-3岁)25例,学龄前组(学龄前)33例,学龄期组(学龄期)29例.三组患者病灶的分布均以两肺为主,三组间小叶间隔增厚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x 2=11.057,P=0.004),树雾征、树芽征、大叶实变等特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患儿均未发现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结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往往累及双肺,主要表现树雾征、树芽征、磨玻璃密度影、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而很少有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

    支原体肺炎树雾征树芽征磨玻璃密度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KRAS突变的预测价值

    于丽朱璇璇魏宁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于我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20例肺腺癌患者影像及病理资料,采用横断面分层法将患者分为建模组(80例)和验证组(40例),将建模组患者按照KRAS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22例)和野生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临床资料和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Clinic)模型、影像组学(Rad)模型和联合(Combine)模型对肺腺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进行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对三种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建模组患者Clinic模型=1.168+0.976×性别+0.041×年龄+1.298×吸烟史;Rad模型=1.451+1.412 × orig_shape_MAL+1.274 × wave_LHH_GLSZM_GLNU+0.925×wave_HHH_GLDM_DE+0.753 ×wave_HLL_FO_Minimum+1.168 ×wave_HHH_FO_TE;Combine模型=0.943+0.305×性别+0.351 × 年龄+0.941 × 吸烟史+0.795 × Rad-score.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显示三种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发现,建模组和验证组Combine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均显著高于Rad和Clinic(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各模型在建模组与验证组中均具有良好拟合效果.临床决策曲线显示Combine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较另两种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联合对肺腺癌患者KRAS突变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影像组学肺腺癌PET/CT

    基于能谱CT低流速低对比剂在肺动脉CTA图像质量的研究

    周大伟赵英明李欣欣段惠予...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能谱CT结合低流速低对比剂在肺动脉CTA中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安徽省立医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1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螺旋CT扫描,观察组用能谱CT联合低对比剂、低流速方法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客观评分、主观评分及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的平均CT值和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背景噪声(SD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 vol)、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E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辐射、平均碘摄入量比对照组分别降低34.82%、4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低流速低对比剂结合能谱CT单能量技术,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双低技术能谱CT肺栓塞肺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